瑞安的「創客」野心,不止一場嘉年華

創客和商業地產的距離,似乎微乎其微。但瑞安卻用8年的時間,告訴了我們這兩者之間的關係。

瑞安的「創客」野心,不止一場嘉年華

“創”造一場嘉年華

2012年,時任《連線》雜誌主編的克里斯·安德森和團隊在美國推出了當時最新一本著作《創客:新工業革命》。這本書讓一群看起來有些特立獨行、喜歡“自造”的人,開始受到全世界人的關注。

彼時,“創客”(Maker)在美國已經不是一個新鮮詞。微軟、蘋果、谷歌,三家科技巨頭的創辦者,都曾經是創客。一個名為 maker faire 創客大會,也已走過了六年,其中一屆的活動地點甚至在白宮外。而與此同時,創客運動開始逐步將大會搬到歐洲和亞洲。

瑞安的「創客」野心,不止一場嘉年華

曾獲白宮支持的 Maker Fair | 圖據網絡

同樣是2012年,在大洋彼岸的中國上海,一場名為「上海創客嘉年華 Maker Carnival」的活動於楊浦區的創智天地舉行,這場總規模1000人的活動,更像是一次國內創客運動的一場試驗田。

當然,創客不能與創業者完全劃等號,更多指的是一群科技技術的實踐與分享,更注重激發人的創造力。當時上海也已湧現出第一批創客組織和空間,例如上海的新車間、DFRobot 等,不過各組織都以自發型方式發展,並未形成規模化。

在美國考察 maker faire 活動,被現場創客的各種腦洞大開的想法所震撼後,瑞安集團決定與 DFRobot 合作,共同籌劃了中國第一個原創創客活動——首屆上海創客嘉年華。而活動地點,便是在充滿創新氛圍的楊浦區創智天地。

誰都沒想到,2012年的僅20個攤位的小活動,如今已成為為期三天,千餘件創客作品,近10萬人次的大活動,成了真正的“嘉年華”。

瑞安的「創客」野心,不止一場嘉年華

2019年 上海創客嘉年華

做創新生態中的“創”造者

我心裡一直有個疑問:做了上海新天地的瑞安集團,為什麼要打造創智天地,並持續投資“創客”事業?

從上海創客嘉年華的活動氣質來看,它一點都不“新天地”,甚至也不太像是一個商業地產所主辦的活動,而是猶如一場少年的創造力作品大聚會。

瑞安的「創客」野心,不止一場嘉年華

在碩大的江灣體育場中央,一批來自世界各地的創客,手拿自己作品站在各自攤位做展示,他們的平均年齡可能不超過25歲,有本地的初中生代表,也有專門從日本趕來的組織;有人炫耀著自己的重型鐵甲,有人展示著最新技術的3D打印,有人帶著自主研發的卡丁車讓孩子試玩,還有人在用機器人算命……

瑞安的「創客」野心,不止一場嘉年華

參與到現場的觀眾,一部分人,明顯是“圈內人”,或和不少攤主打成一片,或不斷遊走於各個攤位,尋找新鮮產品,而大部分則來自於親子家庭,父母希望能激發孩子的創造力和好奇心。

《創客》一書中這麼描繪到:“今天,有成千上萬的企業家從‘創客運動中湧現’,將DIY精神工業化。” 這也許是這些父母想讓自己孩子接觸創客的原因,也是瑞安的真正野心——真正做好創新創業,從培育青年、少年的動手能力、激勵創客精神開始。

“知識” 和“大學”始終是楊浦為之驕傲的元素。

復旦大學、同濟大學、財經大學等十多所高等學府均於此設立,高中師資力量也位於全市前列。不過,因缺更完整產業的佈局,楊浦區卻始終未能從中受益。

在2003年,區政府將楊浦區定位 “知識創新區”, 提出了大學校區、科技園區、公共社區“三區融合、聯動發展”的理念,並拉來了剛剛幫盧灣區完成上海新天地項目的瑞安地產。

不久,一個兼具創業模式和生活氛圍的創新商業生態系統,在五角場中段出世。學生、研究者、企業家、創業者和附近居民彙集在這個同時擁有社區、園區、小區三種屬性的綜合性社區。下沉式廣場、辦公樓、居住區,還有上海唯一的“大學路”等功能區劃分設置,特別是大學路一頭連著復旦大學,另一頭是江灣體育場,拉近了與大學和專業科技園區的空間距離。

瑞安的「創客」野心,不止一場嘉年華

截至2017年底,創智天地已聚集了十多家不同產業功能和商業模式的眾創平臺和孵化器;累計孵化註冊近1900家創新企業,每年新註冊企業約140家;近5萬人在這裡工作、學習和生活。

瑞安的「創客」野心,不止一場嘉年華

大學路一隅

也正因十多年對創新科技產業的佈局,才能支撐出基於對“創客”社群培育的土壤。在今年的創客嘉年華中,展商近100家,吸引了來自荷蘭、日本近30位海外頂級創客和專家共同參與其中。嘉年華還設置22場快速演講和創客教育論壇8場,其中特設“中國創藝”單元的藝術論壇,將致力探討科技與藝術融合,構建中國創造力的展示平臺。

這樣的場景,與整個創智天地的社區生態,相互交融。

“創”造未來

地產是個長期回報的事業,孵化也是一樣。當兩者合一,是城市發展的基石與未來科技的結合,其迸發出的效應不可預估。

而再回到已舉辦了八年的創客嘉年華,你眼前看到的這些畫面,在十年後,也許已是一派全新的產業生態循環:

創客嘉年華的現場小觀眾,在10年後成為了一名創客,拿出了自己的作品,前來參展;

那些曾參展的年輕創客,在創智天地住了下來,也成為一名優秀的科技創業者,並培育起新的小小創客,為下一代播種。

在瑞安集團旗下的辦公產品 INNO 中,一群充滿創造力的年輕人連接在一起,討論、碰撞,並實現新想法的落地;

他們研發出的產品出現在了創客嘉年華活動上,準備接受市場的商業可行性測試,獲得更多商業機遇。

創客不一定是高科技產業、也不一定是創業,但創客可以創造未來,賦能於地產等基礎產業,影響未來經濟。而在地產的加持下,這個影響未來的產業實現了更快速的正向循環。

而這一切,在創智天地這片富有生命力的土壤上,瑞安集團早在2003年,便已搶佔先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