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現在農村人很少到廣東打工,多跑到江蘇、浙江、上海呢?

義烏義家揚子江


從外來人口的分佈情況來看,並不支持這種論斷。

根據2018年的外來人口統計數量,廣東依然是外來人口數量最多的一個省份。廣東戶籍人口在9000萬出頭一點,實際常住人口達到了1億1千萬多。外來人口總量超過2000萬。也是中國目前各省份當中外來人口唯一超過2000萬的省份。

上海也是外來人口眾多的一個地區。上海的戶籍人口將近1500萬,外來人口1000萬。和北京一起構成了外來人口破千萬的兩個直轄市。

江浙的外來人口數量要明顯小於廣東。相對來說浙江更多一些,浙江戶籍人口大約為4800萬,外來人口大約在1000萬左右。江蘇的戶籍人口為接近7800萬,外來人口的數量大約在400萬左右。

這裡邊有一個問題就是江浙兩省臨近上海的地區有不少潮汐型的外來人口。他們在江浙定居,但是在上海工作。這部分人口的數量其實也是很可觀的,大約也有百萬之巨。按照外來人口統計的一般原則,他們會計入江浙兩省而不進入上海。也就是說上海的實際外來人口數量要比目前統計的數量更多一些,而這些人不排除有部分是從外省過來的。也就是說江浙兩省的外來人口數量會更少一些。但實際數據很難考察,這裡就不仔細探究了。

如果將江浙滬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考察,單純的簡單計算下來的外來人口總量大約是2400萬。但是江浙本身就是上海外來人口的主要構成省份,考慮到這個因素的話,大致要去掉1/4。也就是江浙滬吸引其他省份的外來人口數量大約也只有1800萬。這個數量比廣東的外來人口數量還要少一些。

至於2018年至今是否發生了重要的變化,導致廣東的外來人口急速縮減,這個目前沒有做過調查,還不好下結論。但從新聞報道來看,似乎沒有出現此類現象。

那麼廣東的外來人口流入在未來是否會出現大規模的衰減,而江浙滬地區的外來人口是否會大規模的增長呢?

我個人認為不存在這樣的可能性。

首先現在對外來人口分佈和廣東以及江浙滬地區的產業發展佈局是高度吻合的。在短期內產業佈局不可能發生劇烈變動,也就意味著外來人口結構在短期內也不會發生變動。

其次,廣東擁有廣州和深圳兩大一線城市以及東莞和佛山這樣的優質地級市。從長遠發展方向來看一線城市人口數量將會持續增長,這是因為一線城市的吸引力,在交通便捷化之後會進一步加強。由於廣州和深圳對於外來人口的控制,相對來說沒有京滬兩大一線城市那麼嚴厲,所以未來的人口增長應該還是會比較顯著的。至於將來廣深兩市是否會進行人口控制,我個人認為,至少在5年以內不會出臺這樣的政策。上海和北京的實際人口都已經突破了3000萬,廣深兩市距離3000萬的規模,還要花一段時間。在5年內恐怕達不到3000萬,也就不會出現嚴厲的人口控制政策。

東莞和佛山目前處於產業轉型階段,外來人口的數量處於波動之中。長期來看由於這兩個城市實際上是深圳和廣州的衛星城。就算自身外來人口吸引力下降,也可以充當深圳和廣州兩市的人口蓄水池。外來人口的總量上不會有太大的下降。

總的來說,廣東外來人口的數量還將在高位上運行,出現小幅增長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再次,江浙滬3地外來人口的數量將保持穩定,而總量上看有可能小幅上漲。上海的實際人口已經突破3000萬,因此採取了嚴厲的人口控制措施,短期來看,沒有放鬆的跡象。上海的外來人口將持續穩定,不排除出現小幅下降的可能性。當然候鳥式的人口可能會有所增加。

江蘇的人口結構和產業結構決定了對外省勞動力的需求相對較少,因此和廣東浙江兩省相比,外來人口數量要少得多。從長期來看這種情況也沒有變化的可能,江蘇的外來人口數量將會持續保持目前偏低的水平。

浙江的外來人口數量,雖然不如廣東,但從比例上看,和廣東也相差無幾了。浙南地區轉型升級出現了一些困境,導致該地區的外來人口數量其實在小幅下降。浙江近些年來的外來人口增長,主要是由於杭州的擴張導致的。杭州的人口增長,是因為杭州在中國各大城市當中是極少數真正意義上實現產業升級的城市。除了杭州以外就是深圳實現了產業升級。從這個角度上講,杭州未來的人口還是有一定的增長潛力的。但是杭州目前的人口已經比較多了,杭州城市規模本身相對較小,周邊擴展的時候又受到地理環境的限制。未來的增量是比較有限的。在這一漲一跌之下,浙江未來的外來人口總量可能會小幅上漲,但很難超越1500萬大關。

綜合來看江浙滬三地未來外來人口的總量,有可能會小幅上漲,但不會增加太多。和廣東的差距,將長期維持下去,不會出現反轉的情況。

最後,以上的分析是基於長期的經濟發展趨勢做出的總體判斷,和某些人個人觀感存在衝突是非常正常的。不排除某些地區的人口流動從向廣東為主轉向浙江或者上海江蘇等地。但這種情況不反映社會總體情況。


zyb38537240


在廣東、上海、江蘇都打過工,各有優點,廣東冬天不冷,民房多房租便宜,上海工資高政府辦事效率高,我親眼看到的都是工傷(沒交保險),上海這邊處理的公正,讓打工的心裡舒服,總體來說蘇州最差,這邊工廠基本都是從中介招工,很多都是從中介領工資,我老婆被一個工廠坑過體檢費,這個廠不缺人也招工,然後讓你去他指定的一家小破醫院體檢,他只讓這一家醫院的體檢結果,其他就是三甲醫院的體檢結果他都不認,而且不給你體檢單,醫院把體檢結果直接發給廠裡,我老婆一說體檢沒過我感覺就是他根本就不缺人,而是招工的和那家小醫院的合夥騙體檢費的,而且蘇州這邊工廠罰款制度多,廣東那邊政府已經明確工廠無權罰款,可是這邊罰款還普遍,工廠制度非常苛刻,我老婆在那廠上夜班也一樣託班,最長拖3小時,上15個小時,還是給你算12小時,託班不算,原因是你們做的不良品,你們要把它都弄好。我說的是總體來講,當然哪裡都有好廠,只是沒那麼容易進去


等風初趙38698139


跑到那裡去工作,不是那裡好不好或者那裡工資高,要看自己老家離那裡近,還有就是論人而論,一般去那裡打工是看你是做那一行,就適合去那裡打工,因為有些地方行業不一樣。還有就是因為有些人是親戚朋友帶出去的,親戚朋友在那裡打工就帶到那裡打工。其實大多數在廣東打工的人,基本上都是南方人多,因為南方的人不習慣上海,江浙一帶,那邊冷,特別是江西,湖南,四川,湖北,廣西的人多,這些地方離廣東近,總之不能一凱而論。


小村民老王


農村人口背井離鄉,一為謀生,二為謀富,三為謀幸福。

珠三角曾是農村人生存,施展抱負,追夢最好的去處。一是改革開放前沿,外資密集,工作多,容易生存,且能在世界級企業,學到先進技術,打開眼界。二是打工大軍造就了移民大省,人口密集,內需強勁,生存下來之後,開個店,運運貨,跑跑業務,幾乎幹什麼都有人消費買單。

那時候房價也低,消費也低,機會也多,美女也多。相比內地,生存容易,發展機會多,致富概率高,而同時期的內地,普通農民是看不到希望的。

很多年輕人在改革開放第一波行情推動下,加上自己的勤奮努力,機緣造化,概率碰撞,不知不覺,融入了廣東,有了房,有了車,有了家,有了業,逐漸從農民工成長為各行各業的創富高手,幸福楷模。

那時候,在農村孩子眼裡,廣東是個盛產神話與童話的地方:坐一夜火車,夢想即可成真,滿大街的美女帥哥向他們招手,天啊!

現如今,隨著珠三角外資與出口消退,房地產放緩,勞動密集型製造業產業轉移,工資不漲,消費飛漲,與長三角的比較優勢沒了,封神封完了,童話裡的公主和王子都老了。有家有業的定居下來了,有固定生計的慣性忙碌,珠三角從大浪淘沙式的繁榮,進入低調從容的產業調整。

消退的,只是外資大潮和勞動大軍。

每個人,每個地方,在不同的時期,都有不同的任務和使命。對於廣東,外資和勞動大軍消退,不是壞事,以前靠別人投資,賺點加工費,賣地積累財富,現在技術學會了,錢也賺足了,人也住滿了,不會再幹那樣的傻事,新型製造,高端貿易,大灣區港區整合,都已經提上日程。所以不能說珠三角沒落,只能說,珠三角轉型升級,追求更長遠更穩定的繁榮。

對於農村勞動大軍也是,現在的農村人口,相比幾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語。上一代打工族,買了房子,蓋了房子,至少供子女有書念,有飯吃。到了這一代年輕人,打工者的自卑與迷惘,已從眼神裡抹去,眼界也不再是低端製造,勞動密集,來不來廣東,又有什麼關係?

產業轉移的腳步,現在到了長三角,而且長三角吸納輻射能力更強。以前珠三角背後是大海,現在的長三角,合縱連橫,輻射八方。

但是,不會很久,又會轉型升級。

中國經濟,爬坡時,靠著兩匹馬拼命拉,靠著房地產拼命推。

珠三角,長三角,這兩匹馬,只是比喻,那不是兩匹馬,是數億農村大軍的汗水和智慧,拼搏與付出。房地產也不是推車漢,是億萬人民的血汗錢。

古今中外的經濟發展成功案例中,都始於痛苦的革新,艱辛的拉動,持續發展到了某個臨界點,將會是國力的大爆發。

從珠三角,長三角戰略撤退的農民大軍,中國歷史,終將會給一個像樣的交代!


請大家指教。


杜新治


我不以此認為,只是工作種類區分和地區有所不同而異。基本相仿,長三角上去了江,浙可苦了上海,包括窮得不要窮的安微也各地相繼好轉了。但是剖心量腹地說都是搶去了上海的錢。其實是隻一隻缸裡的糧食!你都吃了,人家少吃了或沒得吃!所以說,原本上海是公鐵富上,卻被坑窮了。還什麼長三角一體化,能有多好啊?虛有圖名的上海是國際大都市,對老百姓和整個上的市民有著什麼好處!就在上海的上海管方也好不過在上海的外地人官方,有什麼好!!!


周偉章


我是開工廠的,廣東其他地方我不清楚,以深圳東莞為例,主要是電子行業和互聯網行業為主,這些行業不需要太多的普工,主要需求的是高技術的人才,江浙還得以傳統制造業為主,主要是紡織業,所以需要大量普工,這兩年為什麼環保老是查江浙?就是因為傳統印染行業主要集中在江浙,說江浙工資高的主要還是比普工工資,你可以看看技術性的行業廣東工資遠遠高於江浙。


搬山道人915


因為廣東對農民工的需求已經飽和了。

廣東是國內最先改革開放的地區,在改革開放初廣東,最早四個經濟特區,有三個在廣東,包括深圳、汕頭、珠海;只有一個廈門在福建。

而最大的經濟特區海南,也是從廣東“分娩”出來。這時候外資率先投資的就是廣東,而且主要是從香港帶進了東南亞在內的華僑回來投資,創辦了大量工廠設立,對工人需求非常旺盛。這時候大量人員湧入廣東,要麼打工,要麼做買賣。

但經過40年改革開放,廣東對農民工的需求已經飽和,甚至過剩。 一方面是,廣東傳統制造業已經飽和,有一些落後產能開始轉移,轉移到中西部地區,甚至東南亞地區。這些製造業對工人需求比較大,他們的遷移,讓廣東對農民工需求下降。同時在技術升級的背景下,智能製造也取代了大量農民工,比如華為這樣企業,研發人員、營銷人員、服務人員很多,工廠裡一線工人反而不多,因為智能製造普及了。

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經濟區,時間上是屬於第二梯隊開放,在上世紀90年代之後才開始進入開放的快車道。

1990年,中央決定開放開發浦東,這時候上海才迎頭趕上。 這時候長三角經濟區逐漸體現出自己的優勢。

一個是基礎雄厚。上海一直是中國經濟中心,航運中心。然後長三角又擁有與日本、韓國的地利優勢,這時候外資包括大型跨國企業都在長三角一帶投資。

一個是離市場近。長三角可以輻射國內主要人口地區。 一個是科技人才多。上海、杭州等地,高校密集人才薈萃,一直是知識分子聚集地,高科技企業創辦較多。

簡單點,就是廣東先開放,然後先發展起來。然後是長三角,現在正當時。這就是農民工流動的變化。


波士財經


廣東普工工資多少年沒變,低的2000左右一般4000多。高工資的不多,工資不變別的生活開始上長,一大半工資交房租和吃飯了,還能剩下多少呢?廣東老闆太黑,太過精明斤斤算計打工人。江浙滬地區一般工資要高一點,老闆好一點,工作機會多,賺的也多。所以都飽跑江浙滬來了。


水草漂流瓶


這個話題在十幾年前就已經開始大肆炒作了,每一年老鄉們都“威脅”說以後回家不來了,可是十幾年過去了,現在廣東的外省民工不少反多,不知道是打了誰的臉呢?其實,我倒是希望外省民工都回家鄉搞建設,或者跑其它地方去發大財,享受榮華富貴,也衷心地祝願他們達成夢想!奈何他們一邊在網上說不來廣東,但是現實中他們的雙腳卻又很誠實地不斷的往廣東跑,言行相背的老兄啊(矛盾)😂👎😝


用戶221003060682303


江蘇、浙江、上海的公司相對廣東的公司來說相對要更規範些,不像廣東有些企業不給員工交納五險一金,更噁心的是廣東還有些企業,要壓員工2個月的工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