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字:牛!兩個字:真牛!!


一個字:牛!兩個字:真牛!!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基礎設施特別是路橋建設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成就。尤其是中國橋樑,如今在世界範圍內都已經成為一張閃亮的名片。

一個字:牛!兩個字:真牛!!

新中國橋樑史輝煌的開端,始於1968年。當年12月30日,《人民日報》向全世界宣告,長江上第一座由中國人自行設計和建造的大橋正式通車。這座“爭氣橋”的誕生極大鼓舞了億萬同胞建設祖國的熱情,也直接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建設者的人生軌跡。

時間回溯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江面寬闊、水流湍急的長江下游,一座大橋都沒有。客貨運輸,甚至連北京到上海的火車過長江,都只能靠輪渡。當時,輪渡通過這段不到兩公里寬的江面,需要兩個多小時。隨著經濟發展,單靠輪渡船運已經遠不能滿足長江南北的交通需要。儘管面臨著國內、國際的種種困難,黨中央依然決定,在長江南京段,憑自己的力量跨越“天塹”,並把這座大橋稱為中國人的“爭氣橋”。


一個字:牛!兩個字:真牛!!


一個字:牛!兩個字:真牛!!

歷史的重任,落在原鐵道部大橋工程局的肩上。要在浩瀚的長江南京段建橋,首先要確定的是水下基礎的架構方式。有外國專家提出,南京長江大橋須採用大直徑管柱基礎。然而,以梅暘春為首的中國設計團隊在周密勘測、論證後認定,根據南京江段的實際情況,應該採用一種沉井加管柱的結構方案。

關於這個方案,中鐵大橋局高級工程師週一橋打了一個形象的比方,“沉井基礎等於是一個杯子,你把它按到泥巴里去了,底下是有一個杯底的。然後在這個裡面,還要再插一把筷子(管柱)。這樣的話,受力比較合理,它不容易下沉。”

一個字:牛!兩個字:真牛!!

南京長江大橋大橋一共9組橋墩,今天的人們很難想象,當年設計施工中的海量計算,基本都是用計算尺和算盤人工算出來的。

一個字:牛!兩個字:真牛!!

1967年8月16日,是大橋鋼樑合龍的日子。在工程人員的精心施工下,總長1576米、總重約3.1萬噸的鋼樑,最終被9萬根杆件準確無誤地連接在一起。

1968年9月30日,一列7節車廂的火車從南京長江大橋鐵路橋平穩駛過。原本輪渡過江兩個小時的行程,現在只需短短的兩分鐘。3個月後,公路橋竣工通車。這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公鐵兩用橋。

同年12月30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報道了南京長江大橋全面建成通車的消息。不久,在河南南部的一個山村裡,一位叫譚國順的知青看到了這篇報道,頓時熱血沸騰。他下定決心加倍努力、刻苦學習,將來有機會一定到橋樑施工單位去工作。

一個字:牛!兩個字:真牛!!

1971年,譚國順通過招考,如願成為中鐵大橋局的一員。他立誓要在祖國大地上建設無數像南京長江大橋一樣的“爭氣橋”。此後幾十年裡,譚國順先後參與過包神鐵路黃河大橋、東海大橋、杭州灣大橋、青島海灣大橋等重大橋樑工程建設。

2012年6月,還有3個月就要退休的譚國順接到任務,帶領團隊出征港珠澳大橋建設工程。面對這個歷史重擔,譚國順豪氣頓生:“不但要幹,要幹好,幹成第一,做一個標杆工程。”

中鐵大橋局承建的港珠澳大橋九洲航道橋段,全長6.653公里,是3個海上橋樑標段中工程量最大、結構形式最複雜的標段。面對前所未有的施工難度,建設者們決心再造一座“爭氣橋”。按照行業標準,水上建橋作業中承臺安裝的允許偏差是25釐米,港珠澳大橋施工規劃允許安裝的偏差是1釐米,而譚國順帶領團隊精心施工,最終的施工偏差僅有4毫米。更讓譚國順自豪的是,西方國家的橋樑設計壽命一般不超過100年,而港珠澳大橋的設計使用壽命長達120年,這使它成為世界橋樑界的標杆。面對讚譽,譚國順自豪地說:“這不僅是一座橋樑的奇蹟,更是我們國家綜合國力同步發展的體現!”

一個字:牛!兩個字:真牛!!

50多年來,一代代橋樑建設者傳承當年“爭氣橋”的建設精神,不斷創造讓世界矚目的奇蹟。

據統計,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球超過一半的大跨度橋樑都出現在中國。 世界第一高橋——北盤江大橋,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世界第一座全鋼管混凝土桁架樑橋——幹海子特大橋,世界跨度最大鋼桁梁懸索橋——矮寨特大懸索橋……每座大橋都是中國跨度、世界奇蹟!

截至2018年底,全國共有公路橋樑85.15萬座,總長度達5568.59萬米。數字的背後,蘊含的是黨領導人民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奮鬥精神,更是中華民族勇創世界一流的民族誌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