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封塔、城隍廟:一塔一廟訴滄桑

天封塔、城隍廟:一塔一廟訴滄桑

天封塔 記者張培堅攝

天封塔位於寧波市海曙區大沙泥街西端與解放南路交會處,始建年代說法不一,一說建於唐武則天“天冊萬歲”至“萬歲登封”(695—696)年間,因建塔年號始末“天”“封”而得名。

天封塔歷來是古代明州港江海通航的水運航標,港城寧波的重要標誌。塔下原有天封寺,寺以塔成,初名“天封塔院”。歷代兵燹火禍,天封塔、寺均屢毀屢建。

清嘉慶三年(1798),在一次常規性維修過程中,塔燈失火,導致塔簷、平座、欄杆全部焚燬,只餘磚砌塔身,天封塔成了“全裸”的六邊形宋塔。長久以來,“裸奔”的天封塔基本處於小修小補、苟延殘喘狀態,塔身也不斷傾斜。

1984年6月,寧波市考古研究所對天封塔地宮進行了考古發掘,共出土銀殿、銀塔等文物140餘件,其中銀殿、銀塔等鐫有南宋“紹興十四年”銘文。同年,寧波市政府邀請全國的文物專家論證,決定對天封塔落架重建,於1989年12月完工。重建的天封塔按出土銀塔為模型建造,系仿宋六邊形閣樓式磚木結構塔。

天封塔有“聚沙成塔”的傳說,據說大沙泥街和小沙泥街皆因此得名。1981年12月,天封塔被寧波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寧波城隍廟,也稱郡廟,位於縣學街東端,西接月湖勝景,南鄰天封塔,是國內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府城隍廟之一。自後梁貞明二年(916)太守沈承業所創城隍祠,到今天遺存的“寧波府城隍廟”,整座建築佔地約4700平方米,沿南北縱軸線,建有照壁、頭門、前天井、儀門、戲臺、中天井、大殿、後天井、後殿,及東西偏殿和左右廂房。進入郡廟大門,東首立有一塊明代黃潤玉的《寧波府城隍廟碑記》,詳細記載寧波城的歷史沿革和建廟敬神因由。

近代史上,城隍廟最後一次重建是在1882年,廟前後大殿遭焚,由邑紳募資重建,而其後命運多變。先是1928年,延續千餘年的郡廟祀制徹底廢除,廟屋被改作民眾娛樂場所;1956年,寧波餐飲史上的首次盛會落地城隍廟,大殿裡擺起了一排排的爐灶,甬城各大飯店首次在此集會,聯合舉辦盛況空前的“首屆寧波市名點名菜展銷會”,史無前例地評出寧波“十大名菜”和“十大傳統小吃”,郡廟搖身一變為寧波美食城;上世紀80年代初,郡廟建築群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後,經過“鎮明區勞動服務公司”的艱苦營業,城隍廟又變成了當時省內最大的綜合性商場……

2013年8月,為保護老城隍廟建築,政府部門將郡廟所有的小吃與其他經營部門清退撤場,一項“城隍廟區域改造提升”的工程提上議程。

千年的歷史長河裡,寧波城隍廟幾經廢替,歷劫不亡,見證了城市歷史變遷和寧波市井人文的繁盛,成為寧波城的重要歷史遺蹟。寧波晚報記者顧嘉懿 通訊員柴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