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一些老一輩歌唱者幾首歌就成為歌唱家這一現象?究竟唱多少歌才能成為歌唱家?

洋愉丹


這是一個挺有意思的問題,而且在國內爭論了幾十年。其實,說老一輩歌唱者憑几首歌成為歌唱家這話並不符合實際。因為老一輩歌唱者演唱的歌曲也並非是每人只有幾首。從一些音樂平臺上得到的統計數據是迄今為止,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李雙江老師演唱過160多首歌曲,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郭蘭英老師演唱過近百首歌曲,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胡松華老師演唱過的歌曲也是近百首,如今這幾位老一輩歌唱家皆已年過八旬,演唱歌曲數量不會再增加太多。

人們通常所說的老一輩歌唱家每人唱的那幾首歌,是指那些旋律優美,朗朗上口,經久傳唱,富有民族特色和鮮明時代烙印的歌曲。比如李雙江老師的《北京頌歌》、《我愛五指山我愛萬泉河》、《挑擔茶葉上北京》等;郭蘭英老師的《我的祖國》、《繡金匾》、《南泥灣》等;胡松華老師的《讚歌》、《馬鈴兒響來玉鳥兒唱》、《嘎達梅林》等。這些歌是他們的成名作或者是代表作。到了閻維文、戴玉強、宋祖英這些中年歌唱家,演唱的歌曲就更多了。

老一輩歌唱者的成長經受了風雨的歷練。除經過系統嚴格的專業訓練以外,李雙江老師大學畢業後去新疆軍區文工團工作,文革受鬥,腰部受傷。郭蘭英老師解放前參加工作,經歷過解放戰爭,為鼓舞將士士氣輾轉天南海北。胡松華老師從一個書畫愛好者轉行進入聲樂殿堂,後又前往上海、新疆、西藏學習聲樂、維歌"木卡姆"和藏戲等。

至於唱多少歌能成為歌唱家,我想在不同的時代衡量尺度也不盡相同。在自媒體高度發達的當今,作為一名歌手,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能夠大膽嘗試演唱不同風格的主旋律作品,給觀眾或聽眾帶來健康的愉悅,這實際上就已經成為歌唱家了,不必在意權威媒體對你的稱呼。同樣,作為一名歌手,有義務有責任儘量把更多的優美動聽、內涵豐富的優質作品奉獻給觀眾或聽眾這也是自己的時代擔當。

好了,我就回答到這裡。





吐溫勒斯


那還是還得從不遙遠的上世紀五六七十年代開始說起,毛偉人執政後……國民總體思想積極向上,新中國各方面欣欣向榮,在音樂創作方面百花齊放,五零年代歌頌祖國新面貌的歌曲很多如,原軍旅歌唱家孟貴賓的一首成名曲《歌唱二郎山》郭蘭英為電影《上甘嶺》配唱的《我的祖國》等,到六零年代,原北京軍區戰友文工國賈世俊在《東方紅》大歌舞上演唱的(長征+紅軍不怕遠征難)馬玉濤演唱的(看見你們格外親)郭頌唱的(新貨郎)胡松華唱的(讚歌)李光曦唱的(松花江上),進入七零年代,李雙江唱的(北京頌歌)蔣大為為電影《青松嶺》配唱的(沿著社會主義大道奔前方)原海政歌舞團卞小珍和呂文科為電影《南海風雲》配二重唱(西沙我可愛的家鄉)關貴敏唱的(浪花裡飛出歡樂的歌)李谷一唱的(邊疆的泉水清又純)到了八零年代,程琳的(媽媽的吻)秀梅的(黨啊!親愛的媽媽)董文華的(十五的月亮)(閻維文唱的(小白楊)劉歡為電視劇《雪城》配唱的(我心中的太陽),張明敏的(我的中國心)等等,進入九零年代歌曲創作就變味道了,一歌成名的就更多了,張也的(走進新時代)劉斌的(咱當兵的人)謝東的(笑臉)等等!再到了二千年,王宏偉的(西部放歌)劉和剛的(兒行千里)呂繼紅(咱老百姓)流行歌手一首成名就更多了……比如一個叫龍唱的(兩隻蝴蝶)楊什麼剛(老鼠愛大米)湯什麼的(狼愛上羊了)等等!等等……!以上的歌唱家也好,流星也好……都是一首歌成名!為什麼搞藝術的都北京漂……漂到北京遇到時機,一歌成名……吃穿不愁……!


手機用戶55996346070


我想首先給出你直接答案,然後再展開來說:

在我們國家體制內的專業歌唱者和專業聲樂教師,只要獲得了高級職稱(國家有對專業技術職稱的評定標準)或者加入了中國音樂家協會,他們就可以算作歌唱家了,只是不一定為大家所知罷了。觀眾熟悉的歌唱家,實際上就是著名歌唱家了!

首先你這個提問就是不準確的!就是一個最普通的人,一輩子也不止唱一首歌或幾首歌吧?所謂唱一首歌出名,或者唱幾首歌出名,對老一輩歌唱家來說,也只能說他們的所謂一首歌或幾首歌只是通過灌錄唱片,電臺或者電視臺播出讓大眾知道了而已,他們何止是唱了一首或幾首歌呢?只是在電臺電視臺或者灌錄唱片的,可能是一首歌或幾首歌罷了。

對老一輩歌唱家來說,他們的歌唱水平,在圈子裡是有比較的,他們就是他們圈子的佼佼者!聲樂水平誰高誰低,這是有一定的規格和衡量標準的,從業者也是真正從心中信服和認同傳統和前輩從實踐和反饋中,總結出的這些藝術規格和標準的!這跟唱幾首歌能當歌唱家完全沒有關係!跟是否自己有原創作品也沒有關係!作詞作曲是詞作家和曲作家的工作,並不是歌唱家必須的工作和必備的條件!

倒是現在的歌手,他們有的真的是唱一首歌或者幾首歌就出名了,但是真正來說,他們的業務水平,他們在聲樂圈的技術水平或實力是否是真正好的,就很難說了。他們的出名或許取決於他們的包裝,他們的形象,他們某個時期的某種特點,迎合了某些人而已。對流行歌者來說,由於他們各自的演唱沒有統一的規格,他們各自的特點,他們各自的風格,有人喜歡也有人不喜歡,所以他們如果有自己的作詞作曲的原創作品,似乎就給他加了分,表明他有更強的音樂創作能力,更有利於適合市場。所以圈外人在談到這個問題時,經常誤認為歌唱家應該有自己作詞或作曲的原創作品,但實際上這是誤解與偏見。這隻可能是社會上針對流行歌手來說的。

再說一遍,歌唱家不是說他唱了幾首歌,每一個專業搞歌唱的人他都唱了許多的歌,只是可能傳唱的歌,不一定被大家知道罷了!

順帶說一下,一個歌唱家實力到底如何,真正唱的好的,在圈內都是人所共知的,就比如過世不久的男高音歌唱家楊陽,聲樂圈唱美聲的人沒有不知道他的!

[順便深入說一下,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的最大特點就是他們聲音本身的魅力,聲音本身給人的震撼與美,說他們的技術有一定的規格,主要指的就是他們聲音上的規格!(當然還有其他例如樂句的連貫等)大多數流行唱法相對於前者來說,它的特點是什麼?我想粘貼上我在其他地方的一個小跟帖:你的鑑賞水平提高了!以前你欣賞的不是美妙歌聲,而是在那兒看熱鬧和獵奇,聽你喜歡的節奏與未曾見過的新鮮感(包括對他人作曲任意改動的標新立異),或者說,你在欣賞美女或帥哥充滿青春活力的表演與吶喊、甚至歇斯底里,享受做運動般的互動。要不就是您彷彿沉浸在異性的纏綿愛語聲中,反正你欣賞的不是聲音本身的美!] [聲音本身有美嗎?當然有!悅耳動聽的嗓音和沙啞病態的嗓音,哪個聲音美?又比如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播音員和同樣講標準普通話的主持人,誰的聲音更美?誰的聲音更有規格?這是不言而喻的!那麼我們聽歌,當然是聽美妙的歌聲!歌當然指歌曲本身,它包括詞曲,不論哪種唱法,他都可以去唱這首歌曲!只是在演繹他的時候的情感有所不同而已,這個是沒有統一標準的,只能看誰能夠準確的表現出歌曲中的意境。那麼歌聲中的聲,當然指聲音,其實情也是融化在聲中的。流行唱法,他的聲也是沒有統一的藝術規格的,而美聲和民族唱法中的聲,他是有他的藝術規格的,他的這種藝術規格並不是憑空某個人想出來的,而是從傳統和大量的聲樂藝術實踐及前輩歌唱家們經驗,總結出來的好聽的聲音和音域的藝術規格,也是被所有的聲樂工作者所認同的,這就是所謂的聲音美,聲音的規格。在不破壞聲音的規格的基礎上,歌唱家最大限度的融入自己的情感演繹歌曲(例如郭淑珍老師在演唱黃河怨時,不論是極度的悲和極度的憤,她都表現的非常準確到位,真正讓人動容!但是絲毫不會出現那種破壞聲音規格的沙啞和歇斯底里的喊叫,不會出現噪音!如果由於歌劇劇情的準確需要,特意在某處出現那種沙啞和聲嘶力竭則另當別論!反觀我們有的歌者,整首歌曲從頭到尾都是沙啞的喊叫和歇斯底里的噪音,所謂聲音的規格,他們的區別就在這裡!)。但是要真正的完美的達到這些聲音的規格,對大多數人來說是非常困難的,因為它看不見,摸不著,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它才是最難的!有的人唱了練了一輩子也達不到聲音規格的高境界!但是圈外人就會覺得,似乎作詞作曲才是一種學問和技術,聲音達到規格不難,只要天生好嗓子就行了,所以才會覺得一定要有自己作詞作曲的原創作品這個說法。您聆聽歌曲,欣賞歌曲,當然是欣賞美妙的歌聲!既然曲是可以相同的,那麼剩下的就是聲了,而不是其他!就比如同樣一首歌曲,由兩位嗓音的聲部相同的歌者演唱,前者用某個調演唱,唱出來的聲音,不論高中低整個聲區都很統一、有光彩,給人以震撼,其本質就是他的聲音規格接近和相對達到了那種所謂藝術上的規格!而另外一個歌手,同樣用這個調演唱,他可能高音就上不去,或者出現聲嘶力竭的喊叫,然後他就必須降好幾個音演唱,這樣他的高音雖然上去了,但是音質音色就無法比擬,並且實際上唱的並不高,人們聽著卻像已經到了聲音的極限!而令人更不滿的是他降了調以後,他的低音就沒有一點光彩了,像是在那兒唸叨!那這樣沒有規格的聲音,如何去感染觀眾呢?所以他就採取了我前面說的(粘貼小跟帖的內容)聲音以外的東西,來彌補這些!我想你現在大概知道歌唱家是怎麼一回事了吧?](我回答的這些文字,都是由語音轉文字的,怎麼想的就怎麼說,有不妥之處,請諒解!)


ngylap


老一輩文藝工作者是國家的寶貴財富。他們在沒有出場費,沒有豪車豪宅的條件下,堅持走農村,到工礦,下部隊,進校園。為人民群眾帶來了歡笑,帶來了幹勁。受到了人民群眾的喜愛。別說唱幾首歌就成歌唱家。既便沒能成為歌唱家的基層文藝工作者,我們也不能忘記。他們是老百姓心中的歡樂使者。


歲月如歌7410


老一代歌者若出名,往往是唱了許多首歌,而且,從中又有幾首歌被人們廣泛傳唱,才出的名;他(她)們的歌有社會影響力,人們都特別喜歡,比較郭蘭英,呂文科,馬玉濤,胡松華等,所以,一首歌暴紅,一首歌走天下,在他(她)們身上是不可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