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草根逆袭到千亿身价”,他的事迹告诉你,远离舒适区才可能赢

“从草根逆袭到千亿身价”,他的事迹告诉你,远离舒适区才可能赢

93年的一天,一个大学专业学的是“天文学”的草根青年,独自带着几百元的家当来到深圳,寻求翻身的机会。冷门的专业让他无法很快顺利的找到一个能养活自己的工作,最苦的时候身上可怜的几块钱,实在困了就找洞穴将就一晚。这样的条件下面最后得到一个工厂的工作,而其深知在当时这样一份工作对自己意味着什么,不是飞黄腾达,而是不必露宿天台。这样的条件逼迫下,他不得不付出全力去工作,好在其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对厂里面的所有零部件从型号都铭记在心,以免需要的时候浪费更多的时间去查找。

他这个细心的动作在平时的工作中除了节约了自己的时间外,并没有带来其他更多的好处,但是上天不负有心人,在一次大老板前来视察的时候,问他有关产品的问题,他对答如流,当时老板简直是难以置信。一个正常人怎么会发时间去记这些东西。

这次经历成功的让其在老板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后果然不久之后得到提拔,一路在这个名为“恒都”的港资企业做到了总经理的位置,并最后创立自己的“正威国际集团”。

他就是王文银,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早期学天文学的大学生,他没有去探索宇宙,但是在商海里倒是打下了自己的一篇天地。

“从草根逆袭到千亿身价”,他的事迹告诉你,远离舒适区才可能赢

美国管理学家埃得温·洛克曾经提出过一个这样的理论:一个人只有有了专一的目标,才会有专一的行动。

而做到专一的最好条件就是剥夺你的所有机会,让你没有选择的余地,在生活中能做到这样效果的只有一个东西,叫作:“极端困境”。

只有当你被逼无奈,走投无路的时候你才会产生这样一个概念:“只要能赚钱我什么都愿意做”,而你只所以还没去做,只是你的困境还不够极端。

2007年在我上大学之前,在路上接到过一个公司的传单,当时价格我记得特别清楚,200元7天的人格训练,由于恰好那段时间等着报到,所以也没什么事情,就报名参加了。

当时这个训练中包括了野外求生、徒步30公里和城市生存几个户外项目,记得最清楚的是,在城市户外项目中,我们一组7个人,有男有女被拉到西安一个郊区,没收了手机和全部现金,然后被丢在了那里。

我们必须自己想办法解决我们的吃饭问题,并且还要在晚上7点集合之前赚到10块钱,否则全组再重来一天。

当时我们组顺利完成了任务,我们根据每个人的沟通能力分好名次,优先给能力弱一点的找事情做,再依次完成,知道最后一个。我们组有到面馆洗碗的、有到超市清货下货的、有到鱼店给人清理鱼片的,而我当时记得是找的一个卖牙膏的事情。

10几年过去了,我现在回想起来,当年我们能厚着脸皮去求这样的工作,有两个原因,第一、我们内心单纯,想的少,只想着快点完成任务,不连累组员,第二、身无分文也确实没有办法。

综合来说就是:当时的心态+极端环境促使我们做出选择,拿出执行力。

“从草根逆袭到千亿身价”,他的事迹告诉你,远离舒适区才可能赢

职场中我们缺乏这样的极端环境

经常所说的舒适区不仅仅存在于生活,在职场上也一样,并且我们养成了创造舒适区的习惯

我理解的舒适区存在两个特性和作用,用的好是打江山的利器,用的不好就是刺向自己的匕首

01:【舒适区无形,但时刻存在,他会隔离我们部分的焦虑和恐怖,让我们感到更安全】

02:【舒适区不易被打破,是因为它迎合了我们心理需求,我们不敢轻易跨越出来】

舒适区好比一个抓龙虾的地笼,里面放着美食、快乐和一切我们想要的东西,但是进去容易出来来。你要想逃离舒适区,你需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你需要付出被割伤的代价,而我们在这样的淫威下,迫于并安然的选择了躺在里面。

更为令人害怕的是,在职场当中,我们不仅寻找舒适区,更乐忠于create(创造)原本不属于我们的舒适区。

一个远方亲戚的弟弟,大学毕业后,在武汉寻得一份3000底薪的工作,在给我谈到工作的时候,满口的埋怨,条件太差,公司不好,我问之为什么?

公司提供的宿舍太小了,又没有独立卫生间,还没有空调,这到夏天怎么过,最后找家里每个月要2000元用于支付房租水电。一个人租了一个2室一厅的房子。

“从草根逆袭到千亿身价”,他的事迹告诉你,远离舒适区才可能赢

职场中我们选择的余地还太多

就像我那个弟弟一样,公司不提供我就找家里要钱租房子,毕竟职场没有权利阻止你想外界求解,所以我们习惯了创造舒适区,而不会想着去避免、去逃离。

在职场中还有一种现象,当领导布置下来任务的时候,如果领导在场,我们会埋头工作,只要领导稍微离开,我们马上就谈天说地起来。

我们是不浪费一分一秒让我们放松下来,即使没有舒适区,我们也会去抓住机会创造它。

选择离职很多时候也是迈想舒适区的一种行为,我们嫌弃我们现有的工作,我们厌倦了付出那么多的劳动力换来的是低廉的工资。

我们想去寻找一份即舒适,又能赚钱的工作。

所以职场上人员的流失永远停不下来。

在职场上每个企业就等于一个我们选择的余地,余地太多,我们自然就失去了极端环境下的执行力,在国企嫌待遇不高,在私企厌倦加班加点的人不在少数。这都是一群被舒适区所腐蚀的灵魂。

“从草根逆袭到千亿身价”,他的事迹告诉你,远离舒适区才可能赢

如何才能突破自我,让我们远离舒适区,拥抱逆境

●:学会残忍的自我剥夺

这听着是一个很可怕的方案,自己动手你才能突破自我,对自己狠一点你才知道你还有多少空间。

我们常说一个人要想改变,你必须学会“

撕裂自己”-“重组自己”-“反省自己”-“改变自己”,但是你不学会自我剥夺,让自己没有选择的空间,这些流程都是空谈。

●:制定日践一行的计划

不要把你的目标看的很高大上,只有合理的规划好每天要改变的事情,我们才能看到改变的效果,再大的成功也是每天的改变所积累的。

●:对自己的改变有奖有罚

不要吝啬你的狠,也不要舍不得奖励自己,没做到的时候就要罚,做的好的时候就要奖,你可以在自己完不成每日目标的时候把100元零花钱存进一个到期才能取出的地方,而当你做到的时候奖励自己一个一直舍不得买的礼物。让自己看到,改变是可以给自己带来好处的。

●:寻求他人考核审查

当你按照计划完成了一个月的时候,你应该找个朋友对自己的看法,是否做到了早起的习惯,是否做到了坚持学习的目标。旁人的认可这个时候就是对你最好的肯定。

●:再一次自我剥夺,重来一次

成功不是一次就能历练的出来的,我们需要反复剥夺、反复撕裂自己,每一个的计划可以有所不同,但是保持的习惯要坚持下去。

在半途效应中这样描述人的失败行为,很多失败是因为执行到一半的时候就放弃的原因,而为什么会产生半途效应是因为缺乏合理的目标和应得的认可。

如何树立最适合你的目标,让你最大几率的改变自己

●:第一我们的目标要从小到大,从容易到困难

比如先选一个生活中不好的小习惯作为目标,可以是晚睡、抽烟、醺酒、开销大等等

●:第二我们的目标要清晰明了,不能选择无法准确定义的事情作为目标

比如『我要让自己心情愉悦』、『我要让自己学会快乐』『我让让自己充满自信』,这样的目标都缺乏考核依据,怎么样算达到目标无法准确的确定,如果你要达到上面三种效果,你可以这样定目标:『今天晨跑30分钟』、『今天做3件乐于助人的事』『今天给三个老客户打电话』,通过具体行为把目标清晰化。

●:第三我们的目标要慢慢靠近极端逆境的定义

比如今天我只能花10元钱,今天我要自己做一顿早餐,今天我必须完成10个客户信息统计,即符合清晰明了的特征,又可以让我们靠近逆境,逐渐远离舒适区。

“从草根逆袭到千亿身价”,他的事迹告诉你,远离舒适区才可能赢

最后制定收入计划和职业规划

成功的人都是在严格自律自己的行为习惯之后能迅速的把自己的好习惯转化成为我们获利的手段,因为收入带给我们的快乐是最直观,也是最可靠的。收入的增加侧面反应的就是我们能力的提升。能力的提升所产生的结果就是我们的改变计划有了效果,这样的一个流程才能起到良性循环的作用。

制定收入计划和职业规划的时候,可以适当放宽考核时间,比如三个月为一次节点。而定的目标可以更为明确,更具有实际意义和展现空间。

(1):比如我给自己定制一个,三个月之内我必须学会A同事的工作技能。

(2):比如我给自己定制一个,三个月之内我必须存够一万元钱。

这种目标一次定制一到二个就可以,一个收入计划,一个职业规划,制定完成之后便开始行动。

存钱可以采取给父母发红包的方式,保证出去了就不会轻易回来,并且做到:“开源节流”,很多人开源但不节流,也有人一味的节流而不开源,其实增加收入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增加你的收入渠道,节流只是为了让我们资产增速提高的一种辅助方案。

职业计划制定之后,可以请同事吃个饭,大方的告诉其你的计划,然后规划到每天要做的事情,每个星期要完成的事情,每个月要达到的程度。再一个一个去突破,去改变,去成长。


不要总是怀疑方法是否好用,不好用的方法小熊不会发出来,只怕你不行动,所有的方法都是逐步在给我们创造极端环境,只有你真正的做到面对极端环境的时候,你才能获得成功,最后才能获得一份你真正可以进去享受而不会被毒害的舒适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