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倒著看是“毒雞湯”,正著看是“雞湯”

近年來,倒看西遊的風氣深為大家所喜愛。倒著看不僅有趣,且能看出其中的黑暗與殘酷。但不管現實多麼殘酷,人終歸還是要懷有希冀的,

與其倒著看虐心,不如正著看勵志。

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文學一直作為一顆耀眼的明星存在著。

但是在明清之前,經史子集和詩詞歌賦才算得上是文學,而小說則一直以來被視為洪水猛獸,連文學的大門都進不去。

直到明清兩代,詩詞等正統文學已然發展到了極致。“極致即是瓶頸”,詩詞的瓶頸,正是小說的機會。

一時之間,百家爭鳴,各種類型的小說層出不窮。這其中,神魔小說異軍突起,瞬間收穫了大量讀者的追捧。而神魔小說中的佼佼者當屬被後人稱作“神魔雙璧”的《西遊記》與《封神榜》了。

《封神榜》所構建的仙魔體系對於後世網絡上興起的“仙俠玄幻文學”起到了極大的影響,而《西遊記》似乎並沒有體現出一種宏大體系。

那麼,與《封神榜》齊名的《西遊記》真的不具有宏大的體系嗎?

《西遊記》:倒著看是“毒雞湯”,正著看是“雞湯”

一葉一菩提,一猴一世界

如若讓我們來劃分《西遊記》的結構,最簡單的一種劃分便是:“取經前”和“取經路”。而這種看似最簡單的劃分,卻恰恰是最正確的劃分。“取經前”的部分便是其體系部分,而“取經路”則是其釋厄部分。

小說一開篇,便來了一個場景宏大的天道講解。其實這看似“高大上”的談天說地,不過是在虛張聲勢罷了。

總結一下就是:盤古開天地之後,世界逐漸形成了四個大洲,分別是: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南贍部洲、北俱蘆洲。東勝神洲裡有個傲來國,傲來國裡有個花果山,花果山裡有個石猴,那就是孫悟空了。

我們不妨先來看看孫悟空前半生的“人生履歷”:天地精華所生——洞天福地安家——序齒排班為王——跋山涉水求道——上天入地稱聖——五指山下被壓。

從以上這些人生大事件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孫悟空的前半生總結起來不過就是“三要素”。那到底是哪三要素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孫悟空出世之後,第一件事便是找了立足安家之地——水簾洞,這無非是為了“不受老天之氣”,保障基本生存權利罷了,這便是第一要素——生存。

處理好和老天的關係後,就該處理與同類之間的關係了。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有了規矩才有契約關係,有了契約關係才有社會,孫悟空在花果山通過序齒排班為王,建立了一種契約和規矩,形成了屬於他自己的“猴社會圈子”。這就是第二要素——規矩。

有了生存和規矩等物質條件的保證,下一步便是對精神文明的追求了。所以孫悟空不甘於當個衣食無憂的山大王,而是選擇走出去,去“跋山涉水求道”,去追求一種文明,而這文明就是第三要素了

先能生存,再立規矩;有了規矩,追求文明。

讀到這裡我想大家一定會產生似曾相識的感覺吧。不錯,孫悟空的行為像極了人類的成長曆程。

這便是作者的真正意圖,他意在說明他要講的故事,並非是關於神魔鬼怪的,而是關於“人”的。孫悟空個人的發展歷程,就是“人”的發展歷程,孫悟空不再是一個單純的人,而是一部“人類發展史”。

原來《西遊記》一開卷就給我們奠定了一個大格局:人之發展。然而這只是一個外在的“物質體系”罷了,從孫悟空的身上還蘊藏著一種“思想體系”。

《西遊記》:倒著看是“毒雞湯”,正著看是“雞湯”

鴻蒙初闢本無性,打破頑空須悟空

我們都知道,這石猴原本是天地所生,本來無姓亦“無性”。在他遍遊天下,尋仙問道的時候,他是一個“志心朝禮”的老實人,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別人罵我打我,我也不惱不嗔,我一生無性。”此時的石猴,擁有赤子之心、禮讓之心、樸素之心,明顯與老子所說的“懷素抱朴”的人類初始階段相似,我們不妨稱之為“無空時期”

待到石猴於菩提祖師處學得了法力神通後,原來的“無空”便被打破了。他恃強鬥狠,在傲來國搶劫武庫,以至於百姓“關門閉戶,無人敢走”;在花果山嘯聚群妖,大起兵戈;在龍宮使動如意棒,一路打出去;在地府,又是一路打出幽冥界。

他還追名逐利,大官便做,小官不做,不給我做,便自己做。這一時期便是書中所謂的“頑空”,一種爭競於詐力的世道,就像是道家批判儒家那樣“仁義起,則大盜生”。

在經歷過“鬧天宮”、“取真經”之後,孫悟空終於

“悟空”,得成正果,封以佛位,功德圓滿。

從“孫悟空”的名字上可看出的不僅是人類思想的一種演變過程,更體現了本書的一種思想傾向:孫悟空經歷了道、儒的洗禮,最終歸於“佛”。而佛祖雖然法力無邊,佛法雖普度眾生,但這只是精神思想上的一種希冀。

在現實中,人間尊儒,天上尚道,佛祖的“官階”還是大不過玉帝。而孫悟空的這種“體系內的反叛”,無非是宣示一種思想:現實中得不到的,可以通過精神上來獲取;看清現實的不公後,也要自得其樂的生存著

這才是千古不易的豁達胸襟與生活態度。

追名逐利,永遠是世人難以跨越的一道難關。我們不求能夠無名無利、一任自然,但也不能深陷其中、無法掙脫。既然“爭”是人類的本性,那我們就不如大膽放心去爭,以“君子之爭”的方式,去爭他個“山清水秀、柳暗花明”。

《西遊記》:倒著看是“毒雞湯”,正著看是“雞湯”

3、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我們前面說到《西遊記》是作者吳承恩借神魔來寫現實的一部現實主義作品,作者在現實中遭遇到不公的對待,自然而然把這種情感注入到文章中。現實不公是由腐朽的朝廷與渾濁的官僚造成的,那小說中的“不公”又是誰造成的呢?

既然說到了小說中的“現實不公”,那就要說說造成這一現象的“玉帝諸神”,即主宰三界的天庭統治者。

對於“不公”的製造者,作者其實並沒有過分的痛恨與批判,這在我們讀小說的時候就可以感覺到。在吳承恩筆下,我們既沒有看出天庭多麼腐朽不堪,也沒有看出孫悟空多麼偉大高尚。

孫悟空不過求一個“英雄有用武之地”,玉帝不過是錯在“不能任賢使能”。在這一點上,孫悟空既體現了吳承恩的心理,也代表了一類人的心態。

“猴子偷桃”本是天性使然,而玉帝卻用猴子看守蟠桃園,這是多麼可笑和糊塗。從這一點而論,玉帝是典型的不會用人的昏君。

再看孫悟空這個形象,做弼馬溫時尚且每日點卯,興幹實事;待做了齊天大聖,反而監守自盜,不務正業了。

仕途不順便借酒消愁,再不得志,便欲起而奪之,做自家的皇帝。說是“叛逆色彩”,倒不如準確地說是“為名利而起的造反行徑”。

這種“自私的叛逆行為”是不會成功的,所以孫悟空這個“體系內的叛逆人物”最後被鎮壓便是符合歷史規律的合情合理。

在鎮壓孫悟空的過程中,天庭諸神是費了不少力的,其中蘊含著許多自然之理,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

十萬天兵,在孫悟空面前灰飛煙滅;而二郎神區區幾千兵馬卻能擒住孫悟空,這其中有很多“理所當然”的道理。

太上老君的“金剛鐲”破了孫悟空的“七十二變”,將他砸暈生擒。“金剛鐲”是結結實實的一圈子,代表著“實”;而“七十二變”雖然千變萬化,但皆為虛幻,代表著“虛”。這一回是:實勝虛

孫悟空能從“八卦爐”中逃走,並順帶著把太上老君摔了一跤;但他卻逃不出“五指山”,這其中原因則是“八卦爐”意欲“滅猴”,“五指山”則意欲“渡猴”,

這一回是:渡勝滅。

殺人易,渡人難。孫悟空是一個“也能善,也能惡,善惡憑他做”任性妄為的心猿。唯有破了“虛妄不實”,才能定得住、渡得了“心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