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怎麼評價詩詞中的老幹部體 其實很多人沒有資格笑話老幹體

問題:你怎麼看待當代詩詞中的“老幹部體”?


前言

一般認為,講究格律,但是內容比較空泛的詩詞作品,被稱為老幹體。網絡上關於老幹體的評價,大多是貶義,甚至有很多網友一看到老人作詩就歸為老幹部體。

其實老幹部們作詩未必都是所謂的”老幹部體“。老人和年輕人一樣,悟性不同,個人經歷不同,文化水平也有高低不同,寫出的詩詞水準當然也不一樣。

因為我平時也接觸到一些審稿的工作,我就談一下我眼中老人們作詩的一些現象。

您怎麼評價詩詞中的老幹部體 其實很多人沒有資格笑話老幹體

一、政治正確 古人的老幹體

很多老人學詩是在退休以後,他們進入老年大學或者某些詩社、協會才開始接觸詩詞創作。年齡上決定了思想意識上的成熟,這一代老人都經歷過連飯都吃不飽的時代,因此對於今天的社會雖有批評但是以褒揚為主。另外,能夠有閒情學詩詞的人,也與一般的老人不同,三觀都很正確。

不過大家也不要誤解,政治正確並不是只頌揚不批評。但是今天老人們對於社會現實中的醜惡現象批評起來毫不留情,我就常常看到很多這種批判性的詩詞稿件。

當然,無論批判還是頌揚,主題都是向上的,都希望生活更加美好,國家更加昌盛。這一點自古以來就是如此,即使是古人的諷喻詩也是希望“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另外,也確實有不少作品相對空泛無物,幾乎成了口號詩,我把這種現象看作學習中的一個過程。

這方面可以看看古人的應制詩,雖然也是歌功頌德,但是情景交融不失詩家本色。例如唐朝宰相蘇頲也是一位老幹部,看看他的應制七律:

東望望春春可憐,更逢晴日柳含煙。宮中下見南山盡,城上平臨北斗懸。細草偏承回輦處,飛花微落奉觴前。宸遊對此歡無極,鳥哢聲聲入管絃。

感情要融入寫景當中,如果幹巴巴的抒情議論,而且還很直白的話,自然缺少詩的味道。

在填詞方面,從南宋豪放詞中也能看出區別,高手情景交融、豪放中見曲折,詞之杳渺與詩之襟懷相互融合。 次一等雖然缺少詞的意蘊之美,但是激昂慷慨,有一種直接感發的力量。再次一等,一味鋪張叫囂,沒有詞的意蘊之美和詩的感發力量。

例如葉嘉瑩先生就將劉改之的《沁園春·古豈無人》歸為此類,這就是詩化之詞(豪放詞)中最劣一等。

古豈無人,可以似吾,稼軒者誰。擁七州都督,雖然陶侃,機明神鑑,未必能詩。常袞何如,羊公聊爾,千騎東方侯會稽。中原事,縱匈奴未滅,畢竟男兒。

平生出處天知。算整頓幹坤終有時。問湖南賓客,侵尋老矣,江西戶口,流落何之。盡日樓臺,四邊屏幛,目斷江山魂欲飛。長安道,奈世無劉表,王粲疇依。

今人寫出這類詞已經很難得,尚且被批評缺少詩詞的味道,可見老幹體自古就有,未必一定是老幹部所寫。

您怎麼評價詩詞中的老幹部體 其實很多人沒有資格笑話老幹體

二、部分人喜歡用新韻

學習詩詞創作的朋友都知道,用古韻作詩比較複雜,而新韻就簡單得多。因此很多學習詩詞的人使用普通話(新韻)來押韻。

雖然有一部分老人喜歡用新韻,但這其實不是老幹體的專利,大家在各類詩詞雜誌、網絡論壇上可以看到很多人喜歡用新韻作詩。

甚至還有人把一部分喜歡用古韻作詩的人,認為是泥古不化的老幹體。

我就遇到過這樣的老人,堅持用新韻作詩,對於喜歡用古韻作詩的人不以為然。新韻古韻之爭其實不必費口舌, 各取所愛即可。

不過這些人中的大多數會慢慢改為用古韻創作詩詞。原因嘛,老街提到過很多次。古韻有助於更好地理解古詩詞,有利於更好地學習古人的技巧。而新韻在平仄、對仗等方面常與古韻南轅北轍,所以感悟不到古人的在句法、字法上的良苦用心。

我常接觸的老人們,大多數用古韻作詩,因為相互之間的影響很重要,另外,領路的老師也很重要。

您怎麼評價詩詞中的老幹部體 其實很多人沒有資格笑話老幹體

三、有些作品格律不嚴謹

除了新韻的問題以外,有些老人對於格律的掌握不熟練。因此出律落韻的情況還是能夠見到的。

同樣,這種現象也是學習中的一個過程,格律的掌握只是熟能生巧而已。當然,確實也有人就停留在這個階段,覺得格律詩太難,不願意再進一步。

但是這和是不是老人無關,也不是老幹體特有的現象,大家在網絡上見到的這類現象太多了。有人是不喜歡、有人是學不會(或者懶得學)、有人甚至批判格律詩。

格律詩與古韻常常被一些人認為是與時俱進的絆腳石,對於這種論調,沒有必要去爭執,還是各取所愛即可。

但是,不能把這種格律不嚴的現象扣在老幹體身上,今人作“格律詩”卻不守格律其實是挺普遍的現象。

另外也有人喜歡作古體詩,甚至有人喜歡作一些順口溜一樣的現代齊言詩。這就是每個人不同的愛好和興趣了。

例如唐朝的王梵志就喜歡寫這樣的詩,反而受到大家的理解和尊重,甚至王維、顧況、白居易等人都仿效過王梵志體。下面這兩首就是王梵志的“打油詩”:

他人騎大馬,我獨跨驢子。回顧擔柴漢,心下較些子。

城外土饅頭,餡草在城裡。一人吃一個,莫嫌沒滋味。

受到王梵志的影響,後世的禪門詩人寒山、拾得、皎然等秉承王梵志衣缽,寫下了許多梵志體詩歌。

有個王秀才,笑我詩多失。雲不識蜂腰,仍不會鶴膝。

平側不解壓,凡言取次出。我笑你作詩,如盲徒詠日。

有人笑我詩,我詩合典雅。不煩鄭氏箋,豈用毛公解。

不恨會人稀,只為知音寡。若遣趁宮商,餘病莫能罷。

忽遇明眼人,即自流天下。

上面這首詩中寒山寫到,王秀才笑話我的詩中有太多的錯誤,笑話我不懂四聲八病(蜂腰、鶴膝是沈約八病中的二項),並且平仄(側,即仄)不合律,語言粗俗不講究。其實我寒山也看不上你的詩, 就像瞎子詠太陽..........

您怎麼評價詩詞中的老幹部體 其實很多人沒有資格笑話老幹體

四、老幹部中的佼佼者

我身邊有一些極為優秀的老年詩人,有人的小品文和詩詞不讓古人。這些人從事的工作各不相同,有和文化沾邊的老師、教授,也有不沾邊的公安局長、人大主任、工人、個體從業者等等。大多數人的工作幾乎和文化工作完全不接觸,作詩純粹是一種業餘愛好 。

所謂英雄不問出處,生活中的俗人可能是一個優秀的詩人、書畫家,而生活中很多的文化人其實真不一定會寫詩。

我也見過孜孜不倦地工作在詩詞教育一線的長者。他們退休前就做喜歡詩詞,退休後不計報酬地發揮餘熱,只是因為真心喜歡。

如果把老幹體完全等同於老幹部的詩詞,可以說老幹體中有很多佼佼者,也有很多優秀的作品。

您怎麼評價詩詞中的老幹部體 其實很多人沒有資格笑話老幹體

結束語

老幹部中自然會有沽名釣譽之人,但和年齡無關,不是老幹部也有這類人。

我見過國家級報紙發表過的外行詩詞,作者誤以為把字數填對就是填詞了,恰巧編輯們也不懂詩詞,直接就發表出來,以至於淪為笑談。

古人有燒詩的故事,很多詩人成名以後喜歡燒掉自己認為的拙劣之作。不過變成鉛字發表以後,這個辦法就失效了。從另一方面看,這類作品保留下來也是一面鏡子,可以看到自己成長的過程。

不要帶著有色眼鏡看老幹部寫詩,老幹部與普通人一樣,當然有高手有庸手。今天的網絡上可以看到無數詩詞作品,網絡背後我們看不清作者是什麼人,很多人的作品其實和老幹體沒有什麼區別。

另外,無論網絡上還是現實中,無論年輕人還是老幹部,高手自然有不少。但是讀者未必都有一雙慧眼,有一部分讀者僅僅人云亦云而已,本沒有資格笑話什麼老幹體。

@老街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