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大鼓第一人-記京東大鼓鼻祖劉文斌先生(第二部分)

一、成名於20世紀30-40年代

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曾在南市燕樂茶園(解放後改稱紅旗劇場),先後與劉文霞、常旭久、於瑞鳳、程玉蘭、鄭蝶影、曹寶祿、髙德明、陶湘如、花四寶、白雲鵬、戴少甫、於俊波、侯寶林、郭啟儒等一起演出。

在南市慶雲茶園(解放後改稱共和劇場),先後與常連安、常寶堃、常澍田、金萬昌、馬三立、侯一塵、張壽臣、王佩臣等一起演出,從前幾場的位置一直到攢底演唱。

40年代他在上平安茶園〈今稱長城影劇院)攢底演出。馬三立說,劉文斌是我們校長。學劉文斌唱“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常寶堃學劉文斌,唱《劉公案》自編唱詞:“劉大人走著走著站起來走。”還唱:“劉大人揹著飯館進褥套,褥套裡邊點著燈。”

李潤傑唱曲藝劇《木匠迎親》,用劉文斌京東大鼓唱腔,唱得十分到位。馬三立、常寶堃、李潤傑等紛紛學劉文斌。此時正是京東大鼓揚眉吐氣之日。

1938年由國樂唱片公司邀他灌製唱片12張,計有《郭子儀慶壽》2張、《拆西廂》1張、《隋煬帝下揚州》2張、《莊子扇墳》1張、《王二姐思夫》2張、《劉公案》4張。唱片灌製完成發行後,使京東大鼓傳遍全國各地。有些唱片還流傳到港、澳、日等國家和地區,使之成為北方曲藝中主要曲種之一。

京東大鼓第一人-記京東大鼓鼻祖劉文斌先生(第二部分)

兒子劉少斌

二、從農民到鼓曲名家的原因

1、與弦師配合默契

劉文斌的演唱能受到各階層聽眾歡迎,這與他的弦師配合默契是分不開的。弦師李景山先生,也是他的同鄉,自學成才,小時候因個子矮夠不著弦子的上把,便把弦子掛在窗戶稜兒上練習。他為劉文斌伴奏有獨到之處,在演出時經常有聽眾給伴奏叫好。他的三絃彈奏得快、穩、準、活,且能託腔保調,尤其是李先生獨創的脆弦彈奏“學舌”絕活,在書場演出前,他經常用三絃模仿笙、管、笛、簫等民族樂器的演奏、合奏以及動物家禽的鳴叫,很受聽眾歡迎。

2、豐富的生活閱歷

劉文斌的京東大鼓日臻完美,主要原因就是沒來津前,在農村有很長一段時間的磨練。他幼年時就愛聽大鼓書、受張瘸老、霍亮的影響,已經學會一些小段和長篇鼓書,邊幹農活邊哼唱,同時也買些唱本改編演唱。

比起其他藝人他能識字,但文化水平並不高。有一次唱《拆西廂》時,其中有一句“咱們老爺貪贓圖了賄,屈了大家的好文才”。錯把“圖了賄”唱成了“圖了有”,讓有文化的人喝了倒彩,結果鬧出了笑話。這一次失敗成了他的動力,一方面他又繼續學習文化,另一方面在農閒或荒年旱月,去口外做些小買賣,開闊眼界闖蕩鍛鍊。當時北口外是古北口、喜峰口的長城以外,那時人們常說“去熱河八溝喇嘛廟拉駱駝”的地方。

有時騎著毛驢,有時挑著挑,帶著日用小商品,如針、錢、頂針、火鐮、灶王神馬兒、年畫、皮鞭梢兒等東西賺些小錢。有時到山裡農家支起大鼓連說帶唱,掙些糧食到集上換些銅錢。這樣他既得到了鍛鍊又增加了閱歷,也可賺些錢養家餬口。藝人演唱很艱辛,他有時連續演唱五六個小時,嗓子啞了,沒有靈丹妙藥,心裡著急,就用偏方辣椒熬水一喝就是半碗。所以他的嗓子後來變成沙啞,他又堅持苦練,終於練出一條利用頭腔和腦後音共鳴的“罈子味”,特色獨到,一般人難以模仿。

京東大鼓第一人-記京東大鼓鼻祖劉文斌先生(第二部分)

弟子王輯磬

三、成品等身

劉文斌來津前,原有說評書、唱大鼓的藝人各佔一方。評書藝人張傑鑫編演《三俠劍》,木板大鼓藝人“捨命楊”說唱《呼家將》以及西河大鼓藝人朱大官等都在天津獻藝。劉文斌在電臺、書場演出,越來越覺得曲目不夠用。他有個盟兄弟告訴他:“天津到處都是財,你就是沒有取財的工具,工具就是新書。”於是,劉文斌就自己改編創作,邊看書邊演唱新書,累得他頭暈腦脹,把眼睛都熬紅了,排練後的新曲目還請名人指導。因此他的曲目很寬,書目唱段越來越多。

後來他在書場演出一個月,能做到每天唱兩段從不重複。他當時常演曲目有《十字坡》、《雙鎖山》、《劉金定觀星》、《朱買臣休妻》、《諸葛亮招親》、《諸葛亮押寶》、《借女弔孝》、《鐵冠圖》、《韓湘子上壽》、《郭子儀慶壽》、《昭君出塞》、《洪月娥做夢》、《探窯送米》、《倒娶連科》、《大西廂》、《王二姐思夫》、《羅成箅卦》、《漁樵耕讀》、《肅六篡位》、《隋煬帝下揚州》等上百段。中長篇大鼓書有《劉公案》、《呼家將》、《小八義》、《響馬傳》、《十粒金丹》、《薛家將》、《回標記》、《玉杯記》等,這些都曾在電臺演唱過。他生前沒留下影像資料,雖然在廣播電臺留有很多唱段錄音,但在文革期間大部分被損壞,現在天津電臺只保留他一段《王二姐剜菜》以及一些唱片傳世。

京東大鼓第一人-記京東大鼓鼻祖劉文斌先生(第二部分)

弟子董湘昆在演出中

四、解放後煥發青春

1949年天津解放後,窮苦藝人翻了身,受到了黨和人民政府的關懷,劉文斌參加了河西區書曲隊,還被選為區人民代表。他精神煥發,老當益壯,年近花甲還編新唱新。曾在電臺演唱過《小二黑結婚》、《劉巧兒》等現代曲目。1958年還演唱過新編小段《送麵湯》。60年代初期,天津市文化局領導多次推薦他到電視臺現場直播,他認為自己年事已高,應該多把出頭露面的機會留給青年一代。他曾在1960年到下瓦房閩侯路20號的河西區戲曲、曲藝培訓學校傳徒授課,學生有劉振東、王桂茹、李二景等。劉文斌老師於1967年病故,至今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還浮現在我們的腦海裡。他的京東大鼓藝術之花永不凋謝,我們應把他的藝術成果挖掘保留。

五、弟子傳人

劉文斌早年沒有收過多少專業弟子,只在日偽時期親傳一名徒弟,他按本門戶傳“書”字輩,取藝名盧書中,三年習藝期滿後頗有發展。可惜英年早逝,劉文斌因弟子去世而傷感。此外還收其內侄張書揚為徒。弟子李承秀跟隨老師學藝時間最長,無論他到哪裡演出,李承秀都到劇場聆聽。

劉文斌的哲嗣劉少斌,幼年學習彈弦專門為京東大鼓伴奏,彈得很有特色頗具乃父遺風。前些年在電臺為介紹劉老師的藝術生平,還請其他師兄弟幫忙回憶並整理文稿播放,可惜今也辭世。劉文斌在社會上及工礦企業的徒弟都是桃李滿天下,雖然這些弟子的唱法各有千秋。他的業餘弟子還有董湘昆、王輯馨、劉漢武、嶽金義、宋萬峰、張梁、孫志華等。最有成就者當屬董湘昆,他已被國家授予“工人曲藝家”稱號,對京東大鼓藝術又有發展。

今天請大家欣賞一段劉文斌先生灌製的《王二姐剜菜》的唱片錄音,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