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曲艺的独特魅力,从刘文斌到董湘昆,京东大鼓的前世与今生

民俗曲艺的独特魅力,从刘文斌到董湘昆,京东大鼓的前世与今生

“火红的太阳刚出山,朝霞布满了半边天,球场上走来了人两个,一个老汉那是教练啊......"对于这句唱词,相信大家很多人都是很熟悉的。

当年在春晚上,冯巩和郭冬临表演的这段相声,让两人红遍了大江南北,而其中的这段学唱也成为了经典,时至今日,依然有很多人热衷于模仿。

而这几句《送女儿上大学》里经典唱段的改编,也让一个大家已经很陌生的曲种,再次的走入了人们的视野,那就是——京东大鼓。

作为在解放初期曾经广泛传唱于京津两地的曲艺形式,京东大鼓对于那个时候的人们来说绝对是茶余饭后的第一娱乐选择。

在那个精神生活极度匮乏的年代,能听上一段大鼓书绝对是一种极好的享受,那时候宣传队下乡慰问,一段京东大鼓,绝对是满堂彩。

其火爆程度,绝对不比现在的任何流行歌曲差。

民俗曲艺的独特魅力,从刘文斌到董湘昆,京东大鼓的前世与今生

01、京东大鼓的由来

大鼓本来是我国民间的一种曲艺形式,在我们的社会形态中已经发展了相当长的时间,而且根据各地的特色,大鼓又分出了不同的种类、不同的流派。

比如我们所熟知的西河大鼓、京韵大鼓、乐亭大鼓、铁片大鼓、东北大鼓、梅花大鼓等等,每一种大鼓都有自己不同的艺术特点。

比如说西河大鼓,便发源于木板大鼓,其分长书和小段儿,说唱相结合,我们现在所熟知的评书艺术,其实就是从西河大鼓里面所演变出来的。

最早的说书艺人,都是能说又能唱,在长篇大传中,往往是夹杂着本门的唱腔,但是由于这种曲艺学起来却是极为的困难。

一是需要演员有天赋,你必须得有嗓子,不然来不了这个;二就是你得下得了功夫,学艺的这个罪,不是一般人能受得了的。

而我们今天要说的京东大鼓,对于很多人来说都十分的陌生,甚至很多人都将其跟京韵大鼓混为一谈,其实两者是截然不同的。

大鼓书的起源大都是从方言艺术开始,京东大鼓也不例外。

民俗曲艺的独特魅力,从刘文斌到董湘昆,京东大鼓的前世与今生

京东大鼓是京东历代艺人在演唱小口大鼓的基础上,融合了靠山调、平谷调、地头调等民歌小曲的旋律而形成的板腔体曲种,其演唱一直都是以天津宝坻的口音为基础。

清末的时候,名震京东的民间说唱艺人张瘸老来到天津撂地,演唱一种在京东一带呼为“地头调”的大鼓书。

张瘸老本名张增德.艺名铁板张.他以白酒润嗓,骑毛驴走乡串镇卖唱。他所唱的鼓书特点是用“怯京音”,字少腔多,曲调缓慢悠长,仅常用之一句开板即可哼唱几分钟。

当时的天津绝对是曲艺的窝子,各种形式、各种流派、各种艺人,都想在这里讨一碗饭吃。但是,当时对于撂地的艺人来说,第一项本事,就是你得能抓得住人。

只有观众不走,你才能有钱赚,虽然张瘸老的烟酒嗓韵味十足,但是其开篇太慢,往往半天都没进入正文,很多人也就不等了。

所以张瘸老在天津并没有打响自己的牌子,但这却是地头调第一次传入天津。

传入天津后,在这片曲艺之乡,地头调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一大批曲艺演员相互借鉴,使得其演唱的题材也越来越宽泛。

民俗曲艺的独特魅力,从刘文斌到董湘昆,京东大鼓的前世与今生

02、红遍天津卫的刘文斌

到了三十年代,地头调的发展已经很丰富了,经过艺人们的加工并吸收其他曲艺形式的题材,已经产生很多优秀的作品。

而在此时又出了一个对于京东大鼓来说极为关键的人物,那就是刘文斌,在刘文斌这里,地头调有了一个新的名字那就是京东大鼓。

刘文斌本也是天津宝坻县的人,当时刘文斌在天津城里以剃头为生。闲来无事时,总是喜欢唱上一段在家乡喜爱的大鼓书消遣。

当时他在农村种地时,已经同当地的艺人们学会了很多的小段和长篇鼓书,《刘公案》、《拆西厢》、《洪月娥做梦》等都是张口就来。

刘文斌的嗓子极好,一唱出来就是“云遮月”的味儿,故此他唱的大鼓深受伙伴们的喜爱。有些人听得时间长了,觉得都是出来混饭的,白听也不合适,有时就主动地多少给些零碎钱。

随着观众不断增加,攒起来的零钱反比剃头赚的钱还多,所以他也就逐渐的以唱大鼓作为另一条谋生之路了。

但是当时天津卫是曲艺的窝子,在艺人们撂地的地方,也是流氓混混儿们生活吃饭的地方。你一个外来的小伙子,别看剃头没事,可是要想演出,就得懂点规矩了。

自古以来,曲艺门便是江湖上的一个行当,艺人漂泊于五湖四海、穿梭于大街小巷,唱的是故事,吃的却也是江湖人这碗饭。

民俗曲艺的独特魅力,从刘文斌到董湘昆,京东大鼓的前世与今生

刘文斌初来乍到,什么都不懂,自然是要被教训一番的,因为在别人看来,你虽然唱得好,但是你不懂这里面的规矩,那你就不是干这个的。

别无他法的刘文斌,回到宝坻后通过老乡介绍,在庙会上拜了宋恩德老先生为师。宋先生还专门向他传授了艺人们用的“春典”、门户规矩。

再回到天津的刘文斌,演艺的道路就要顺利多了。在前人的基础上,刘文斌对京东大鼓的演唱进行大胆改革,把开篇的词儿直接抹去,改为:“表的是……”开门见山,直接入活。

在简洁的基础上再加上嗓音宽厚,字正腔圆且韵味十足。通过不断演出,还固定了许多基本唱腔。

在他演唱的兴盛时期,正是奉军驻守天津,因为刘文斌唱的是略带乡音的方言话,与东北的方言容易沟通,所以这些东北人也特别喜欢京东大鼓。

随着他的艺龄增长,在演唱技艺方面也不断地升华提高,又因他为人也非常朴实憨厚,能与许多艺人们同台献艺并成为益友。

经常同常连安、常宝堃、常澍田、金万昌、马三立、侯一尘、张寿臣、王佩臣等一起演出,此时正是京东大鼓扬眉吐气之日,也是民俗曲艺文化的鼎盛之时。

民俗曲艺的独特魅力,从刘文斌到董湘昆,京东大鼓的前世与今生

03、新时代的艺术家董湘昆

进入的新时代,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艺术的欣赏风格也在发生着变化。

此时京东大鼓这种以方言发音为基础的艺术形式,就有了它的局限性。而且在当时的特殊时期,由于社会形态的特殊性,很多的题材没办法拿到台上去演。

长久下去,这门艺术也就失传了。这时候,对于京东大鼓发展起到最大推动作用的人就是董湘昆,著名的工人曲艺艺术家。董湘昆一生没进过任何曲艺团,但却是天津首屈一指的艺术家。

1954年董湘昆拜刘文斌为师,专攻京东大鼓。他不仅在继承老一辈艺人的唱腔和表演风格方面成绩显著,而且又有所发展和创新。

他嗓音宽厚、发音甜润、字眼清楚、演唱朴实真挚,刚健稳重,充分表现了京东大鼓淳朴健康、豪放爽朗、的艺术特点。

民俗曲艺的独特魅力,从刘文斌到董湘昆,京东大鼓的前世与今生

董湘昆对于京东大鼓最大的贡献就是一改原来唱腔的津味儿,改用普通话来演唱,大大的提升了京东大鼓的传唱度。

而且为了迎合那个时候的形式,董湘昆还创作了一大批的反映新时代、歌颂新生活的新作品。

著名的有《送女儿上大学》、《老来难》、《模范孙桂珍》、《白雪红心》等很多的新作品,对于当时的政策宣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在当时,宣传队下乡去宣传,除了演唱样板戏,这京韵大鼓也是绝对不会少的一道菜。而这些新作品,也让京东大鼓再次红火了起来,真正的走进了家家户户的饭桌旁。

可以说,刘文斌让京东大鼓活了起来,而董湘昆则让京东大鼓火了起来。

2006年5月20日,京东大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工人曲艺家、京东大鼓泰斗董湘崑被确认为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这是对于董湘昆的认可,也是对于京东大鼓的认可。

民俗曲艺的独特魅力,从刘文斌到董湘昆,京东大鼓的前世与今生

最后:

到如今距离京东大鼓第一次进入天津卫,已经有将近一百年的时间了,百年时间里沧海桑田、风雨变迁,京东大鼓也逐渐的消失在人们的视野。

特别是进入到二十一世纪后,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我们的民俗艺术逐渐的走向了低谷,年青一代对于曲艺的概念已经十分的模糊了。

但是随着近几年相声的火爆,连带着很多的其他曲艺形式也红火了起来。京东大鼓也被很多人重新捡了起来,学习京东大鼓的青年演员也多了起来,很多歌手还将京东大鼓的唱腔借鉴到了流行歌曲中。

诞生于草根,发源于草根的民俗艺术的魅力就在于此,无论你时代怎么变化,它都能同你当下的特点相结合。你现在可以哼上几句《探清水河》,保不齐过上几年,你也会唱几句京东大鼓。

民俗艺术,是永远都不会消亡的,它只会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