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工廠》不美國

前美國總統奧巴馬投資拍攝了一部紀錄片——《美國工廠》。該影片講述了曹德旺的福耀玻璃前往美國“鐵鏽”帶的小城代頓投資開辦工廠的幾年間發生的事情。令人印象深刻的有這麼幾點:1、美國工會在曹以及他的工廠高管(無論美國人還是中國人)眼中都是影響工廠效率的不受歡迎的組織;2、美國工人時薪制,但是他們是真的不儲蓄(不知道他們的底氣是不是美國的社保體系),一白人大姐沒了工作後,房子直接被收走了,只能藉助他人地下室;3、影片中幹起活兒來的中美工人差別不大,但是美國人的效率和工作狀態是遠遠趕不上中國工人;4、美國工人很把自己當回事,自己的人權很重要(不清楚這些工人的人權概念是什麼)。中國工人似乎是被裝了程序的機器人,排隊、口號、任勞任怨等等,基本看不到反抗。不過那些呼籲成立工會的人,基本都是刺兒頭或者是被裁員的。不知道導演是有意為之還是事實如此:那些工人裡黑人佔絕大多數,只有少數幾個白人女人,而其他的白人、男性白人基本都是管理層。5、影片最後說到的自動化生產,才是所有工人的大敵。

《美國工廠》不美國

整體來講,這個紀錄片拍攝的比較客觀,基本上都是在講述事情的經過,通過工人的言語來表明所處狀況和心中感受。沒有去拔高誰或者貶低誰。只是把這件事擺在所有觀眾的面前,讓觀眾自己去感受,去評判,去思考。

影片中一位美國工人在抱怨長時間待在一個位置重複同一個動作,覺得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不是人乾的。可能他忘記了科學管理---流水線生產又叫福特製,是在美國誕生的,並且最早應用於福特汽車的生產。沒有想到的是100年後,最早誕生高效率生產方式的地方的公民已經不再接納這種方式!美國工廠已不美國。

《美國工廠》不美國

更早些時候,國內媒體曾質疑曹德旺在美國建設工廠,大叫到“曹德旺跑了”。曹無奈,接受媒體採訪,多次解釋去美國建廠僅僅是因為美國建廠划算,只是從生意的角度考慮的。現在看完這個紀錄片,也正好是個對照:曹為了新工廠扭虧為盈真是煞費苦心。生意人最重要的目的是賺錢,不過曹也講不僅是為了賺錢,更重要的是讓美國人重新認識中國、認識中國人。確實,曹是有底氣的。曹是改革開放以來第一個打贏與美國商務部的關於反傾銷的官司的。曹的氣魄和實力由此可見。

曹德旺,祖上是很富裕的,為當地望族,雖說到其祖父時有些中落,但是其父較為有才,又興旺起來,生意較為多元,後來成為上海永安百貨公司的股東之一。他於1946年出生於上海。1947年因上海戰事,舉家回老家福建福清,但是荷載家資的貨船半路沉沒了,無奈其母變賣首飾及嫁妝才得以在其老家安頓下來。可以說曹雖未生在紅旗下,但是確是長在紅旗下。曹的童年也是在較為貧困的環境下度過的。據曹自述,其童年較為頑皮,甚至小小年紀因對老師的話不滿而耍小聰明尿老師一身!因過於頑皮而導致輟學,於是14歲就在生產隊開始放牛掙工分。據此可看出曹的脾氣性格:鬼點子多,有膽量。據曹自述放牛的那一年,體驗到了成人世界的複雜和險惡以及底層老百姓的受欺負的滋味。雖然曹不能上學了但是他學到了從書本上學不來的生活經驗。正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曹家即使那會兒衰落了,但是他們家在,家學在,父母的見識在,以及可以想到的一些盤根錯節的社會關係在,這些必然會成為曹今後成長的基礎。後來他去農場工作、和其父親一起做水果生意、自己單幹、直到承包鎮上的廠子,曹一路走來實屬不易。這裡不得不說的是曹的哥哥,從高中老師做起,最後官至副省長。曹家之實力可見一斑。

曹德旺做實業,專注於汽車玻璃。曾經的他不是沒幹過別的,裝修公司、加油站、工業新村(現在房地產的初期)、高分子和貿易公司,等等。但是後來發生的種種事情,使他越來越困惑。一次前往美國參觀福特汽車博物館,使他頓悟“在國家產業轉型期,傳統產業總是排頭兵”,於是他決定改革福耀,明確汽車玻璃為專營主業。要知道那可是1994年!新聞媒體極不發達的年代!說句不好聽的:很多人現在玩兒的,是人家玩兒剩下的。可以說正是曹德旺的這一判斷,成就了福耀玻璃。

在紀錄片裡,曹往往一語定乾坤,“要是工會進來,我工廠就關掉”,“大門開的方向不滿意,立馬改掉,哪怕再花3萬5美金” 、“原來的高管實現不了扭虧,立馬換人,強勢推進改革,哪怕裁員,哪怕對抗工會”,等等。曹德旺,確是實幹家!

《美國工廠》不美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