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統治中國47年,快死了為什麼還立三歲溥儀,讓平庸無能的載灃攝政?

滄海一粒粟9468086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去世,這個掌控了近代中國近半個世紀的女人,終於交出了她的權杖。而接替這個權杖的,卻是一個三歲的孩子,即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

當時的大清風雨飄搖,慈禧為何會選擇三歲的溥儀為帝呢?主少國疑,乃是大忌啊!

這個原因其實比較簡單,並不是所謂的光緒第二,為了權力好控制。當時慈禧都快死了,她沒有必要再去搞這些。她立溥儀,更多的是為了自己兒子同治皇帝,以及整個愛新覺羅家族的傳統。

眾所周知,慈禧兒子同治帝無後,因為這個原因才導致慈禧立了其堂弟光緒為帝,自己再度到幕後垂簾聽政。慈禧一直覺得有愧於兒子,她想要同治一脈能夠傳承下去。所以她在光緒之後並沒有選擇到和同治同輩的“載”字輩裡面去選擇新君,而是在“溥”字輩裡面去選。當然了,溥儀畢竟年紀太小,最初並不是第一人選。最開始慈禧想的是讓載漪的兒子溥儁做“大阿哥”,將來繼承同治為嗣,兼祧光緒皇帝為嗣。可是當時光緒帝尚在,群臣一致反對,所以就沒成行。緊接著載漪因為義和團事件獲罪,溥儁便失去了再度上位的資格。多年後,光緒病重,慈禧便選擇了載灃的兒子。

從血緣關係來講,溥儀算是愛新覺羅家族裡面離同治最近的,都是道光一脈。而溥儀的母親蘇完瓜爾佳氏是慈禧的心腹重臣榮祿的女兒,很小便輩慈禧收養在宮中,出於這層關係,慈禧對溥儀也多了一份溺愛。

溥儀繼位之後,按照宗法,他被過繼到同治名下,慈禧算是完成了自己對兒子的承諾。當然,溥儀的登基更表示大清傳統的迴歸。在清朝歷史上,從來都是父死子繼。直到同治這裡,因為無嗣,慈禧為了便於掌控權力,選了光緒,由此大清皇位傳承變成了兄終弟及。其實最初由大臣建議過,乾脆立載灃算了,避免國無長君,主少國疑。可是慈禧依然堅持選溥字輩,她得理由就是如果立載灃,那麼大清得皇位便是三代皆為兄弟相承,如此可謂史無前例,大不相宜

而溥儀這樣算是又將傳統改了回來。

至於,為什麼立載灃為攝政王,這個其實也沒多大問題啊。首先載灃是溥儀生父,他當這個攝政王再好不過。沒有哪個老子會專門坑兒子吧?肯定會盡力幫助兒子啊。

而且就當是的愛新覺羅家族來說,載灃算得上是比較有能力的人物了,深受慈禧的器重,在光緒朝就是軍機大臣,大權在握。當時的首席軍機大臣恭親王奕劻年紀也大了,基本不管事兒,大小政事都是載灃在處理史稱“掌軍國大政以贊機務”、 “軍國大計莫不總攬”。當年袁世凱也得忌憚其三分。

當然了,說他平庸無能也沒錯,其在當攝政王的這三年裡,毫無建樹,反倒是進一步將清朝推入深淵,甚至有人說清朝就是亡在他手裡。因為當時的清朝名義上的首腦就三個人。即宣統帝、隆裕太后,還有他這個攝政王。而咱們都知道,前面兩位一個是不知事的小屁孩兒,一個是安分守己的寡婦,他載灃才是真正的操盤人。

但是沒辦法啊,當時慈禧已經沒有人選了,載灃是矮子裡面拔高個兒的無奈之舉。不然清朝也不會那麼快就亡了。

那麼咱能說說慈禧沒有私心嗎?也不對。慈禧肯定是有私心的。

比如她要為自己死後的待遇考慮。

相信她自己也非常清楚,她掌權之時做了很多危害國家的事情,所以為了讓自己死後有一個高居廟堂,睡得安穩,她就必須“培養”一個至親之人來接替皇位。

溥儀顯然和自己關係親密,再加上其年紀尚小,後面再隆裕太后得言傳身教下,對自己必然不會有太多的負面印象。


白話歷史君


這個問題的提法有點"彎彎繞"的感覺,就直接問:"宜統初年,醇親王載灃憑什麼成為攝政王?"

光緒三十四年(1908),慈禧74歲了。算起來進入皇宮也58年,對大清的統治也有48年。

八十年代末,曾經看過德齡的小說《瀛臺泣血記》,和溥儀的回憶錄《我的前半生》。

書中祥細記敘了慈禧太后最後的日子。

⋯⋯十月,身體狀況明顯下降,體力不支,儘管她一天到黒求神拜佛,燒香許願,但是,天命難違。

幾十年的政治生涯使她深知權利意味著什麼,她必須緊抓不放。但也在考慮自己的身後事,作一些安排。


病重期間,她作了一個重要的決定:"馬上把醇親王載灃三歲的兒子溥儀迎入宮中"。

當光緒去世之際,己經進入彌留階段的慈禧向朝廷內外宣示溥儀為大清入關後的第十代皇帝。

在這之前,慈禧即下了一道懿旨:"現值時事多艱,𠻸皇帝尚在沖齡,正宜專心典學。著攝政王載灃為監國,所有軍國政事,悉秉承予之訓示施行,俟嗣皇帝年歲漸長,學業有成,再由嗣皇帝秉裁政事"。

"⋯予之訓示"就是我的訓示。慈禧對權利的重視直到嚥氣為止。

載灃是誰?

他是宣統皇帝溥儀的親生父親。溥儀的母親就是慈禧太后認的乾女兒,軍機大臣榮祿的親女兒。由慈禧作主許配予載灃。

載灃的父親就是甲午海戰時任海軍衙門總理的醇親王奕環一一李鴻章頂頭上司,道光第七子,咸豐親弟弟,同治的親叔叔,光緒的生父,宣統的爺爺,更重要的是,他是慈禧的親妹夫。

(親愛的讀者,眼花繚亂了吧)

勒個海軍衙門總理的頭銜記清楚就是了,其它都是浮雲。

大清朝海軍總理衙門的幾十把算盤每天打得冒火星,進出的白銀如流水般的洶湧澎湃。

肥水豈能流外人田?

海軍總理的五兒子載灃做攝政王沒有錯。

北京後海的銀綻橋,一個極其普通的石拱小橋,卻成全了一位佳人,他在橋下埋炸藥時失手被抓,襲擊對象就是攝政王載灃。

載灃說實話,接手了一個很爛、很爛的攤子,縱有三頭六臂也無法挽救奄奄一息的大清王朝,大廈將傾,總不能說載灃不能挽狂瀾於既倒。

你行你上。


良人執戟2


當時立溥儀作為皇帝的時候,慈禧已經“病入膏肓”,隨時都有可能“撒手人寰”,而當時的清政府也是風雨漂泊,如果立一個成年人作為皇帝的話,怎麼也可以將清政府挽留一二,但出於慈禧為政數十年的考慮,最後還是傳位給了溥儀。

在封建時期幼年天子是最好控制的,只能由“攝政”大臣來進行干涉朝政,同時在古代的“以孝治天下”氛圍中,太后的權利也是相當大的。

雖然清朝在立儲君這個事情上有“傳統”父死子繼,但這個傳統在同治皇帝去世之後,慈禧已經立同治的弟弟(表弟)光緒為皇帝了,所以這個古訓在慈禧看來也是沒有必要的。

血脈上的聯繫

同治是慈禧的親兒子,光緒為親妹妹的兒子,但光緒去世之後就很尷尬了,因為光緒皇帝首先就不是親生的了,但可以名義上“過繼”一個孫子來當皇帝。

於是這時候的慈禧就選擇了光緒弟弟載灃的兒子溥儀。讓溥儀過繼給光緒,同時過繼給同治。這樣,溥儀就變成了慈禧的孫子,可以上太廟奉祭她了。

如果立載灃為皇帝,這種做法就不恰當了,不可能把載灃過繼給同治啊,而且要是立載灃為皇帝的話,那麼清朝的江山也落在了外人的手中。

歷史地位上的考慮

慈禧的一生雖然有過向“全世界開戰”的宣言,但更多的則是貪圖享樂,簽訂眾多的賣國條約,為了防止在自己過世之後背上難以洗刷的罵名,也必然會選擇一個利益捆綁的皇帝坐上皇位。

而這個時候年幼的溥儀就出現在了慈溪的面前,作為自己名義上的“孫子”,溥儀無論如何也做不出詆譭自己奶奶的事情。

慈禧的權利慾望

作為控制了清朝數十年的老佛爺,慈禧的權利慾望是常人難以想象的,儘管說當時的慈禧已經病人膏肓,可是誰又想離開這個花花世界呢?

所以當時的慈禧出於日後權利的考慮,也最終的選擇了溥儀作為“幼年天子”以期望自己挺過了這一個坎之後繼續的掌控清朝。

所以溥儀也是慈禧最好的接班人,經過了各個考慮之後最好的接班人。


三書青史


慈禧太后,是滿清統治階級的腐朽沒落總代表,她一生自私自利,權利慾極強,驕奢淫逸,頑固透頂,可以講,滿清之滅亡,她負主要責任。

從咸豐皇帝駕崩後,因為皇子幼小,慈禧開始垂簾聽政,等到同治帝親政後,她還不願意交權,繼續幹政。同治帝苦悶異常,常微服嫖妓,得性病而亡。慈禧又拉出一個小皇帝光緒,繼續垂簾聽政,光緒親政後,實行變法,慈禧大怒,殘酷鎮壓了戊戌變法,囚禁了光緒,繼續幹政。竟然愚蠢地對外宣戰,造成八國聯軍侵華,把國家帶入深重的災難之中。

一九O八年,慈禧病重,知道存世不多,命人毒死光緒帝,為了再搞垂簾聽政,又選了一個三歲的兒皇帝溥儀,她當太皇太后,好繼續統治。可沒幾天,一命嗚呼,結束了最惡的一生。她一生,三次垂簾聽政,執政四十七年,專門賣國,把國家多次帶入歷史深淵。

滿清的滅亡主要原因之一,三個皇帝均為傀儡,都是未成年的兒皇帝,造成政治動亂,政權不穩。歷史上不乏小皇帝,可三代均為小皇帝執政,是極為罕見的。這完全由於慈禧太后自私自利,權利燻心,滿清最後滅亡,連滿族貴族內部統治階級高層都認為,慈禧是負主要責任的。


別當真58


咸豐帝只有同治一個兒子,十九歲就病亡了。同治無子,實際上此時清朝的帝系,已經斷了。只好從近親中選則,咸豐最親近的弟弟是恭親王,但恭王執政多年,從小又得到道光皇帝的寵愛,高貴的出身,幾乎可以和慈禧抗衡。另一個可選的是醇王,醇王的老婆是慈禧的妹妹,這是親上加親,光緒與同治既是堂兄弟又是表兄弟。且醇王忠厚,以慈禧的旨意行事。所以選了光緒。光緒則以過繼給咸豐做兒子的形式當了皇帝,醇王也叫皇帝本生父。

再講溥儀,光緒無子,載灃娶了慈禧的侄女,也是最親的人了。既要和咸豐近、也要和慈禧近的親戚,於公於私,無可挑剔。

這種特權世襲,最終是要衰亡的。這是必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