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縣遇村遺址,一座春秋時期的巍峨之城

來源;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寧縣遇村遺址,一座春秋時期的巍峨之城

石家墓地在2016—2017年考古發掘中,取得了重大收穫,引起了考古學界的高度重視。2018年,為尋找與石家墓地匹配的人群居址,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隨即展開了對墓地東側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遇村遺址的考古調查,成果顯著。這也昭示著“遇村”,一個古老而又鮮活的名字,為今人所熟知。

地理概況

遇村遺址位於馬蓮河以東、九龍河以南、無日天溝河以北的早勝原上,現隸屬於甘肅省慶陽市寧縣早勝鎮遇村。西為遇村南溝,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石家墓地隔溝相望。早勝原,舊稱棗社原,是寧縣境內最大的原塊。商周時期屬豳地。東周時期,義渠佔據,後為秦地,置義渠縣,屬北地郡。東漢時設泥陽縣,屬安定郡。原面平坦寬闊,黑壚土分佈較厚,是隴東地區重要糧食基地。地貌形態上為黃土高原溝壑類型,山原相交,河溪縱橫,壑谷深險,梁峁參差。

新契機

遇村遺址考古調查結束之時,恰逢國家基本建設項目——“銀百高速”甜羅段公路建設需要穿越遺址區。2018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京大學歷史學院聯合對遇村遺址施工區域展開搶救性發掘。此次發掘歷時3月,共發掘面積2100平方米,成果喜人。2019年,為明確本年度工作目標,做到準確學術定位,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京大學歷史學院聯合對遇村遺址周圍區域展開重點考古調查。聯合考古隊以遇村遺址2018年發掘區為中心點,向四周輻射。調查方法以老鄉走訪形式結合拍攝航片數據,有目的地縮小調查範圍。我們將航片上植被標識顯示為曲尺形陰影的區域作為此次重點調查區域,發現有大量陶片、板瓦與筒瓦等遺物。在此調查基礎上,聯合考古隊聘請經驗豐富的兩名探工來對我們的重點調查區域進行了試探,發現了厚度約有5米的城牆遺存(圖一)。自此,一座春秋時期的巍峨之城正緩緩向我們走來。

寧縣遇村遺址,一座春秋時期的巍峨之城

▲圖一 2019年遇村遺址試探發現城牆遺存

喜人成果

通過對遇村遺址2018-2019年考古發掘,不僅發現了數量頗豐的灰坑,另有蓄水池、墓葬、窯址、祭祀遺蹟以及城垣遺蹟和大型夯土建築基址等(圖二)。

寧縣遇村遺址,一座春秋時期的巍峨之城

▲圖二 遇村遺址2018—2019年發掘區

灰坑:分佈於整個遺址區。平面形狀大多呈圓形,兼有橢圓形、不規則形等,形制分平底與圜底兩類(圖三)。多開口於第②層—墊土層下,打破第③層—壚土層及生土。包含物主要為陶器、骨器、石器三類,陶器以泥質灰陶居多,兼有少量夾砂紅陶、夾砂灰陶等,可辨器形主要有鬲、豆、罐三類,兼有甗、甕等器類;骨器大多經過磨製處理,器類主要為錐、鏟、針、簪;石器較少,器類以刀為主。此外,發現少量槽形板瓦、紡輪、玉玦等小件(圖四—圖六)。

寧縣遇村遺址,一座春秋時期的巍峨之城

▲圖三 圓形灰坑

寧縣遇村遺址,一座春秋時期的巍峨之城

▲圖四 骨錐

寧縣遇村遺址,一座春秋時期的巍峨之城

▲圖五 玉玦

寧縣遇村遺址,一座春秋時期的巍峨之城

▲圖六 槽形板瓦

蓄水池:發現1座,為一灰溝和灰坑組合而成。兩處遺址組合成具有入水道、蓄水坑的典型單位。其中蓄水坑坑深3米,坑內滿見淤土痕跡,基本不見出土物。而灰溝則呈東北-西南逐步降低的斜坡狀分佈,最終與灰坑接壤(圖七)。

寧縣遇村遺址,一座春秋時期的巍峨之城

▲圖七 蓄水池

墓葬:集中分佈於遺址區西北部,零散分佈於遺址區。墓葬形制皆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葬式主體為仰身直肢,兼有仰身屈肢。墓葬存在南北向與東西向兩類,其中南北向墓葬大多開口於第②層—墊土層下,多打破灰坑等遺蹟(圖八)。出土器物有銅器、玉器、陶器等(圖九—圖十)。東西向墓葬除分佈於單獨墓葬區外,遺址區內亦有少量發現,皆被灰坑所打破(圖十一)。出土器物以單件陶器為主,器類為鬲、豆、罐,個別墓葬發現有銅器,以銅戈為主(圖十二)。

寧縣遇村遺址,一座春秋時期的巍峨之城

▲圖八 南北向墓葬

寧縣遇村遺址,一座春秋時期的巍峨之城

▲圖九 銅鼎

寧縣遇村遺址,一座春秋時期的巍峨之城

▲圖十 陶鬲

寧縣遇村遺址,一座春秋時期的巍峨之城

▲圖十一 東西向墓葬

寧縣遇村遺址,一座春秋時期的巍峨之城

▲圖十二 銅戈

窯址:發現1座。整體為西北—東南方向,為豎穴式升焰窯。由操作間、窯室、窯箅、火膛等組成。

城牆:主要針對北城牆3米長的一段,進行解剖,發現其橫剖面呈梯形,上窄下寬。城牆採用了挖槽起建,層層夯打的構築方式,表面存在密集的夯窩痕跡,分佈均勻,非常堅硬(圖十三)。

寧縣遇村遺址,一座春秋時期的巍峨之城

▲圖十三 城牆

大型夯土建築基址:以F2為代表,平面呈長方形,面積100多平方米。建築南部有臺階三處,緊鄰南部的東西兩地各有臺階一處,臺階皆存在不同程度的破壞的情況。發現柱洞16個,大小基本相同,在中心柱礎四周存在祭祀坑4座,其中方形3座,出土了零散獸骨以及散亂陶片,圓形1座,出土了馬下頜骨、石錛等祭祀物品(圖十四)。

寧縣遇村遺址,一座春秋時期的巍峨之城

▲圖十四 F2大型建築基址

收穫及意義

遇村遺址年代延續時間較長,上限至先周晚期,以G8為代表。西周時期遺存以東西向墓葬為主體。遺址盛行年代集中在春秋早中期,包括各類灰坑、灰溝等遺蹟。其中東西向墓葬,流行腰坑,個別器物上有族徽標誌,與石家墓地東周時期南北向墓葬差異較大,可能存在早晚兩支人群的更迭。2018年與2019年發掘區,無論從遺存內涵,或是出土物來分析,城址內存在一定的功能分區。

遇村遺址與石家墓地空間分佈上相近,不足1公里;年代分期上,遺址主體年代與石家墓地盛行年代基本一致;文化內涵上,遇村遺址發現的城垣和大型夯土建築基址,表明該遺址是一處等級較高的城址,與石家墓地發現諸多高等級貴族墓葬相匹配,二者“居”與“葬”關係基本可以成立。

甘肅寧縣石家墓地、遇村遺址考古發現的高等級墓葬、城址,是近年來兩週考古又一處重要考古成果,彌補了過去文獻有關西北地區兩週封國部族記載的不足,增強了學術界對兩週時期西北地區考古學文化及其所反映的政治格局演變的新認識。

我們可以看到,二者共同組成了一個大型聚落遺址。從共同的文化因素來看,該聚落是由周文化、戎狄文化與秦文化共同組成。我們同樣可以看到,一處由多支人群組成的國家正在緩緩向我們揭開它神秘的面紗。

來源丨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