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嶽西飯甑

在我們嶽西農村有句流傳很廣的俗語:“靠飯甑,不靠水缸。

”說的是人向利邊行。

閒話--嶽西飯甑

關於飯甑,城裡的人恐怕瞭解不多,生長在農村的我,當然是再熟悉不過的炊具了。在農村,大凡有什麼婚喪喜慶或大的節慶活動聚餐,都少不了飯甑。每個大的村落都有一口木飯甑。

飯甑,箍匠用杉木箍成圓桶形狀的蒸制用品。製作木飯甑是先把杉木鋸成木片,接著打孔、清縫、上銷,再用竹箍來固定雛形。木甑的直徑上大下小,兩頭是通的,甑身的加固牢實,用的是編成的竹蔑箍或鐵鋪打的鐵箍,也有用鐵絲綹成的。木甑靠上口相對的位置,杉木板上留有兩個摳手,以方便雙手端起飯甑。木飯甑與大鐵鍋配套使用,鐵鍋叫“甑鍋”。木飯甑是用來蒸煮食物的,象形字“蒸”和“煮”,下面都是四點水。上甑時,先舀水在鍋裡燒熱,再用這熱水清洗一下飯甑、簇皮、竹蓋簸和墊簇皮要用的紗布或棉布袱子等,這熱水又叫“甑鍋水”。

飯甑的中底部,“簇皮”鋪上紗布,尖朝上放好,蓋上竹蓋後,空甑燒至冒氣,就可以上米飯去蒸了。

閒話--嶽西飯甑

竹蓋,分裡外兩層,裡層為片篾縱橫走向編成,不漏氣,外層細篾圈織,竹篾整得光滑,尖形的頂上綹有一手提的耳子。竹蓋簸的主要作用是用來蓋飯甑的,相當於鐵鍋上的杉木鍋蓋。

筲箕是用竹篾編織用來洗菜、淘米的竹器,類似於撮箕形,上面有許多細縫小漏槽。用筲箕過濾煮過的半生熟的米飯,米湯稠甜。鍋中留下少量餘飯和鍋巴,夾米湯熬煮為粥,我們家習慣稱之為“鍋湯”。

閒話--嶽西飯甑

氣筷用於飯甑在蒸煮食物時,防止食物塌氣插氣眼之用。二尺多長,下方稍尖,木或竹製品。氣筷為一對,用繩索連在一起。沒有了氣筷,也可以用麻梗來代替。

在嶽西農村,飯甑不但用來蒸飯,也用來蒸菜、蒸圓子,花樣很多,飯甑蒸出來的蒸菜、魚肉、圓子有種幽香,是宴席上、過年過節時不可少的美味佳餚。蒸制飯菜有技巧,書上學不到,師傅教不全,要靠實踐去摸索。甑底放米飯,搭起來半生不熟的硬心米飯要不硬不爛的,否則上面的蒸菜、魚肉、圓子等就會蒸不熟。

蒸菜在蒸制的過程中,插氣眼是為了保持蒸氣從下而上的流動,蒸菜從上面熟起,竹蓋簸不可隨意揭開,俗話說“一揭三把火”,否則蒸出來的魚肉也是夾生半熟的。灶裡的幹劈柴要燒起尖來,蒸菜的火候也講究“一鼓作氣”。水汽的揮發,甑鍋裡的水也要不斷地添加到位。

飯甑蒸糯米,打出的餈粑米香氣四溢,入口軟綿。餈粑米是用糯米浸泡一天以上,濾幹水,置飯甑裡蒸熟而成的。餈粑米蒸熟後倒入碓臼舂爛至膠狀,在乾淨的器皿上灑些芝麻粉,將舂爛的餈粑米置其上揉搓,捏成餅狀,就成了餈粑。

飯甑蒸飯之所以好吃,一是米,二是甑。飯甑用杉木頭製成,蒸出的飯有濃郁的杉木香味,引人食慾。飯甑飯菜雖然好吃,但很少,除非是過年過節,家裡請客辦宴席之類。

閒話--嶽西飯甑

人死飯甑開,不請自已來。”在嶽西農村,誰家死了人,因弔唁的、幫忙做事的人多,開的是流水席,吃飯任由自便。甚至有些人是喪家不認識的,是聞訊而至,吃飯時喪家忌諱阻止、詢問,否則為無禮。而且在嶽西,哪家“老了人”,全村大人小孩子都要去吃飯,鄉間流傳吃了“老人”的飯旺相些,也就是不生病。

當這家有了亡者,喪家會打發人去親朋戚友家“報喪”,決不會說“請”人來弔唁之類的話。親朋戚友來送喪禮、來慰問、來追悼、來幫忙,是一種出於禮儀和情感的自覺行為,勿需說“請”。特別是長輩故去,“孝子不問事”孝子(還有其他親屬)在民間習俗中,屬於“有罪”、“有凶煞”之身,任何人的到來都是一種“恩惠”。所以孝子見了任何人都要下跪磕頭,“見人矮三尺”。人家來吃飯的多說明是對故去老人的尊重,吃流水席,靠鍋煮飯是解決不了問題的,當然離不開飯甑。

飯甑勾起我無限鄉思。如今,鋁鍋、電飯煲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承載著多少代人的記憶的飯甑,也漸漸地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但飯甑在農村辦大的宴席中偶爾仍然可見。

閒話--嶽西飯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