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有哪些“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经典战例?

史海通鉴


《人间正道是沧桑》有一段真实的军史刻画,中统大特务杨立仁拿着八路军总司令的公开电文,对延安的做法赞不绝口:“太厉害了”!确实,一纸电文,就让胡宗南阴谋闪击延安的作战计划彻底破产,这才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完美诠释,甚至杨立仁都看得出来:这电文完全出自伟人的手笔。



这段军史故事发生在1943年7月,而历史大背景则是当年5月15日,在苏联的第三国际公开宣布《解散第三国际的决议》,以便各国共产党能够独立处理问题,这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具体需要。然而重庆的常凯申误读了这一消息,或者说想借这个机会,用军事解决陕甘宁边区,因为从百团大战开始,重庆方面联合抗日的心态其实已经有所变化。

常凯申于6月1日在重庆黄山官邸召开秘密军事会议,决心进攻我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同时密电一直军事封锁边区的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第34集团军总司令胡宗南:“借国际解散良机,闪击延安,一举攻占陕甘宁边区,行动绝对保密”。



胡宗南受命后立即进行了军事部署,甚至不惜抽调警戒日寇的黄河河防部队,然后于7月2日正式向重庆汇报:进攻发起时间为1943年7月9日。如果敌人的阴谋得逞,这将是第二个“皖南事变”,国共合作抗日对敌的局面将不复存在。

而潜伏在胡宗南身边的熊向晖,于7月3日夜里迅速将这一绝密情报发出,这就是《人间正道是沧桑》立杨立仁后来追查的西安“M电台”。当然这里面有演绎的成分,真实历史是熊向晖将情报用文本送出,再通过八路军驻西安的电台转发延安。



延安党中央接到情报后,立即拟定了军事和政治反击的双重方案,一方面,破例引用情报公开责问重庆方面,揭露重庆政府的阴谋和挑起内战的罪行;另一方面,又迅速从其他根据地抽调兵力,准备武装保卫延安。记得《亮剑》消灭日寇华北方面军“战地观摩团”的战例吗?当时八路军太岳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兼386旅旅长王近山,就是率领所部16团增援延安的路上,顺手牵羊打了一仗。

1943年7月4日,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朱德明电胡宗南:“道路纷传,国府将乘国际解散机会,实行剿共。当此抗日艰虞之际,力谋团结,犹恐不及,若遂发动内战,破坏抗战团结之大业,则陷国家民族于危难之境”!胡宗南大惊失色,随即再向重庆汇报,认为情报既已泄露,我八路军必然有所准备,偷袭计划必将难已成功。



与此同时,美国、苏联和英国的各驻华使馆也都收到了这一消息,重庆政府破坏抗日统一战线、阴谋军事进攻延安的秘密计划被大白于天下,各盟国政府纷纷向常凯申问责,要求给出解释,一时间重庆政府和常凯申本人都非常狼狈,只能一边否认一边偃旗息鼓,取消了作战计划,一次精心策划的军事行动被一封电报就这样化解了,妥妥的不战而屈人之兵!

当然这么做也有风险,就是基本暴露了在敌人内部的高层肯定有我方的情报人员,因为就连杨立仁手下的参谋都脱口而出:“处长,泄密了”,熊向晖的处境确实比较危险。所以延安方面立即派出杨立青赶赴重庆,用眼花缭乱的电文干扰敌人的追查,好在中统(实际调查的是军统)慑于胡宗南是铁杆嫡系,不敢深入调查,此事最终不了了之,西安“M电台”这条线有惊无险。


度度狼gg


学生时代的毛泽东,为保卫学校,组织学生军巧施妙计,未曾交战,3千余名北洋溃军举手缴械,以过人的智慧,“不战而屈人之兵”,被人们传为佳话。

学生军的指挥官

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期间,学校为了落实北洋政府的号召,组织了一支“学生课外志愿军”,属于学校社团性质,平时进行一些军事训练。虽然被称为“志愿军”,但赤手空拳没有枪械。学生军组建成一个营,下面是连、排、班建制,由一名军事教官担任营长,毛泽东在学校的声望较高,并且辛亥革命时期在新军中当过半年兵,所以被任命为连长。


保护学校尽责任

1917年,正值护法战争时期,北洋军阀部队从湖南溃败,驻守长沙的北洋将领傅良佐被桂军打跑,但桂军转战后,后续部队还没上来,一时长沙城内完全没有军队驻守。

当时,常还有溃败的北洋散兵, 穿城而过,弄得长沙城里风声鹤唳,十分紧张,第一师范学校为了安全,以学生军保护学校,毛泽东积极参与组织。但由于学生军没有武器,其实也只能是在学校严阵以待,好在还没有乱军侵犯学校。


听到敌情有想法

一天,一条消息传遍了长沙城内,说北洋军阀王汝贤第八师的一伙溃兵,已逃到长沙城外,因不知城内虚实,暂时没敢进来,现在山中抢粮食休整。弄是长沙城人心惶惶,第一师范学校也陷入了紧张之中。

此时学生军的营长早已随部队里跑了,毛泽东作为连长,组织同学进行护校行动。他听到这一消息后,觉得先不必惊慌,这伙溃兵初来乍到不了解情况,又累又饿又紧张,十分被动,倒不如想个办法将他们赶走。

毛泽东与同学们一商量,血气方刚的学生们一致同意要赶走敌人。于是他们又到警察局去借人借枪。警察局长看一帮学生来“胡闹”,实在没办法,借给他们20个人带着枪去帮助他们。


不战而胜屈人兵。

学生军统一穿上了训练军服,经过精心的谋划和准备,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兵分三路向敌人进行包围,毛泽东亲自带领中路军在正面阻拦敌人。在出城的路上,市民们听说学生军去打敌人,保卫家园,有很多人也拿起了棍棒、大刀等武器,加入了队伍,一路走来竟也组成了一支很庞大的队伍。

在接近敌人后,三路人马分别隐蔽在敌人周围的山上。等到半夜时分,毛泽东命令鸣枪三声发出信号,敌人四周山上顿时灯火通明,写有“桂”、“湘”、“粤”的大灯笼,满山都是,并且军号也响成一片,随后就是鞭炮放在铁桶里的爆炸声。

正在休息的溃军,立刻被吓得不知所措,一路上都胆战心惊的逃跑,没想到在这儿还是被包围了,夜黑风高也看不清有多少部队包围着他们,根本就没想抵抗, 只想着快点逃走。

在打了一阵枪后,毛泽东命令停止射击,然后让两个同学用广西话劝降敌人“傅良佐已经跑了,你们已经被包围,投降不杀,交枪发钱放你们回家”。

这伙溃军本来就是被打败的,谁也不愿意再打了,只想着快点回家,一听投降发钱回家,正合心意,谁还抵抗?一会儿就举起了白衬衫表示不打了,后来又派人来谈判,最后全部缴械投降。

当看到敌人时,毛泽东和同学们都吓了一跳,这伙溃军足足有3千余人,如果要真是反抗,后果不堪设想。毛泽东组织同学和市民把缴获的枪械拿回学校,投降的溃兵当晚在学校操场上过夜,第二天由长沙商会发钱遣散。

毛泽东组织学生军和市民精心准备,利用敌人怯战心理,出奇制胜,不战而屈人之兵,虽然惊险万分,但大功告成。事后学校师生和市民们也都交口称赞,说毛泽东“一身都是胆”。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历史微点


要说近几十年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经典战例当属冷战。

冷战,是美国主的资本主义阵营与苏联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的对抗。自1946年3月5日,英国时任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正式拉开了冷战序幕。到1991年华约解散,苏联解体,前后共44年。

二战结束之后,美国和苏联同为世界上的“超级大国”,为了争夺世界霸权,两国及其盟国展开了数十年的斗争。但是双方军事力量都非常强大,拥有几百万军队和数万核弹头,这些军事力量,可以将地球彻底毁灭好几次。所以美苏双方在对抗的同时,也尽力避免世界范围的大规模战争(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其对抗通常通过局部代理战争、科技和军备竞赛、太空竞赛、外交竞争等。

就这样双方你来我往的激烈对抗了四十多年,整个世界都在美苏冷战的阴影下惶惶不可终日。同时长期的拉锯战,使得美苏双方都是精疲力尽。

不过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到底是底蕴深厚,扛了过来。而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有红色帝国之称的苏联,却在1991年12月25日分崩离析。

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很多。不过有一条是大多数人都接受的,那就是苏联为了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将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严重消耗和削弱了苏联国力。要知道在冷战中,苏联与美国是战略对手,但是苏联的国力其实和美国并不在一个层次上,苏联就是最巅峰时GDP也只有美国的70%,可以说整个冷战,美国的国力一直都是稳稳的压制着苏联。

冷战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一个极致,不能说后无来者,但可以说前无古人。而赢得了冷战的美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执掌了世界霸权。


东斯坦因


1948年上半年,国军在东北的局面急转直下,越来越紧张,只能不断收缩兵力,最后将东北的五十万国军收缩到了锦州、沈阳和长春三个城市,其中锦州守军约十多万人,长春守军约十万人,其余都集中在沈阳。这时候蒋主张将东北国军都撤往关内,但因为他刚当上总统,不愿意背丢失东北的责任,所以一直希望由其他人提出来,卫立煌则主张依托几个大城市的坚固城防工事,坚守待变。

东北国军也在这个时期进行了一些调整,原本驻防长春的新一军被扩编为新一军和新七军两个军,老的新一军的两个师给了新编成的新一军,留下的一个师给了新编成的新七军。之后,新一军被调往沈阳,加强沈阳防御力量,新七军留在长春。同时,国军统帅部下令放弃吉林市,将原本驻防吉林的滇军六十军撤往长春,和新七军一起固守沈阳。这样,长春的主力就包括两个军,加上一些地方保安部队和警察部队等,兵力约十万人。

当时解放军在东北虽然已经占据优势,但在下一步怎么打的问题上,还没有达成共识,所以一开始的打算仍然是围城打援,也就是围困长春,吸引沈阳国军出兵救援,在半路上设伏围歼,继续消灭国军在东北的机动兵力。从五月份以后,解放军就将长春重重围困,一部分兵力围城,主力分散在长春到沈阳的铁路线两侧,随时准备围歼从沈阳来援的国军。当然,如果长春的国军突围出来,也就可以顺手直接将沈阳的国军完全歼灭。

所以卫立煌始终认为,沈阳国军主力绝对不能东进救援长春,否则就是自投罗网,只有各自固守一条出路。而且,他认为,解放军缺乏重武器,攻城伤亡太大,一定不会强攻长春。只要给他时间和充足的后勤物资,继续在沈阳扩编和训练部队,就有能力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出兵长春,解救郑洞国兵团。郑洞国在长春也是抱定这个信念,绝对不能出城野战,只要出城突围,就会在运动战中被解放军歼灭,沈阳不出兵救援,长春就不能突围。而且,国军统帅部也认为,坚守长春有利于分担沈阳的压力,也没有积极想办法解长春之围。

到九月,解放军这边率先出牌,在中央强令之下,东总下令原本聚集在长春外围附近的解放军主力部队秘密大举南下,突然围攻锦州,形成关门打狗之势。锦州之战打到十月份以后,局势对国军已经越来越不利,廖耀湘兵团迟迟不肯西进救援锦州,在新立屯和黑山一带徘徊不进,从华北抽调出来的东进兵团也无法突破塔山防线,锦州孤立无援,到十月中旬,终于被解放军攻破。到这时候,救援长春是不可能了,国军统帅部于是下令要郑洞国率部突围,放弃长春。

这时候围困长春的虽然只有东北解放军一个主力纵队,但同时配属了六个独立师,所以实际上相当于三个纵队的兵力,国军虽然有六十军和新七军两个军,但经过长期围困,早已粮食断绝,根本没有体力战斗,更不用说突围了。更重要的则是,就在郑洞国下令突围的时候,六十军军长曾泽生突然下令自己所属的部队调转枪口,对新七军警戒。因为这时候曾泽生已经和解放军联系好了,准备起义了。六十军下属的三个师中,原有的两个师都同意起义,另一个师则在师长和团长都被扣押之后,也被迫同意起义。

这样,新七军面对的局面就更加糟糕了,不仅要对付围城的解放军,还要对付六十军,这个仗就没法打了。这时候新七军的军长是李鸿,但李鸿正在生病,由副军长史说代理军长。但史说也认为,这时候这个仗没法打了,突围也完全不可能,只有战场起义一条路可走了。他找下属的师长商量,师长们在被长期围困之后,也早已经无心恋战了,只想早点结束战争。所以,他们也都同意起义,并和六十军接通联系,约定相互不打仗,等待解放军进城接收。他们找郑洞国商量,郑洞国并未直接同意,但默许了他们这么做。不过,因为郑洞国是新一军的老长官,所以新七军在谈判投降条件的时候,仍然约定了对郑洞国的优待。

所以,长春最后并未经历大规模的战斗,解放军就进城了。解放军入城后,先接管了六十军的阵地,与新七军直接对峙,新七军也很快同意了投降,将部队集结起来,开到城外指定的地点,军官则被集中起来,送往哈尔滨进行学习改造。六十军则直接被改编为解放军五十军,曾泽生继续担任军长。但这不意味着长春的解放没有代价,虽然解放军没有付出什么伤亡,长春的老百姓却承担了这个代价。按照当时的长春市长尚传道的说法,在围城期间,粮食短缺,饿殍遍地,乃至出现了卖人肉的情况,长春饿死的人口多大十二万人,超过华野在淮海战役中的伤亡人数,和国军在淮海战役中的伤亡人数相当。


萧武


猛张飞当阳桥退曹兵

文聘引军追赵云至长坂桥,只见张飞倒竖虎须,圆睁环眼,手绰蛇矛,立马桥上,又见桥东树林之后,尘头大起,疑有伏兵,便勒住马,不敢近前。

曹仁、李典、夏侯惇、夏侯渊、乐进、张辽、张郃、许褚等都至。见飞怒目横矛,立马于桥上,又恐是诸葛孔明之计,都不敢近前。稳住阵脚,一字儿摆在桥西,使人飞报曹操。操闻知,急上马,从阵后来。张飞睁圆环眼,隐隐见后军青罗伞盖、旄钺旌旗来到,料得是曹操心疑,亲自来看。飞乃厉声大喝曰:“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声如巨雷。曹军闻之,尽皆股栗。曹操急令去其伞盖,回顾左右曰:“我曾闻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今日相逢,不可轻敌。”言未已,张飞睁目又喝曰:“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来决一死战?”曹操见张飞如此气概,颇有退心。飞望见曹操后军阵脚移动,乃挺矛又喝曰:“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是何故!”喊声未绝,曹操身边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操便回马而走。于是诸军众将一齐望西奔走。正是:黄口孺子,怎闻霹雳之声;病体樵夫,难听虎豹之吼。一时弃枪落盔者,不计其数,人如潮涌,马似山崩,自相践踏。后人有诗赞曰:“长坂桥头杀气生,横枪立马眼圆睁。一声好似轰雷震,独退曹家百万兵。”




情深不过你薄凉


历史上的“不战屈人之兵”案例有很多,我只说一个。

郭子仪是唐朝中叶的中兴名将,他于大唐基业倾覆之际,和李光弼一起,力挽狂澜,使得大唐再续百年光阴。郭子仪军事才能十分出色,一生之中鲜少败绩,治军严明,攻坚战和野战都不在话下,同时作为一名很有威望的将军,其大名不仅在唐朝广为人知,就是异域国家也人尽皆知,就是凭借着他打下来的赫赫威名,多次不战而屈人之兵。

公元765年,早年间反叛大唐的仆固怀恩,再一次游说吐蕃和回鹘等国家一起攻打大唐,此次,各族联军聚集30万,意图攻下长安,洗劫钱财,掠夺人口。当时的唐代宗亲自下达作战部署,命令郭子仪率领并把一万驻守泾阳。当郭子仪到达泾阳的时候,叛军已经将城池包围。回鹘看见郭子仪的帅旗,非常奇怪,派使臣去问道:“郭令公还活着?仆固怀恩说唐朝皇帝已经放弃天下从龙而去,郭令公也已经去世了,中国没有皇帝,所以我们才来。郭令公活的好好的,那皇帝还在吗?”唐朝将士答曰:“皇帝好着呢。”回鹘还是半信半疑的问道:“既然郭令公还活着,就来我们这里会面吧,郭令公和我从前并肩作战,我们都以为他去世了,不然怎会到现在这个地步,如果郭令公真的活着,就和我们会面吧。”

郭子仪一听,当即就要单骑前往敌营。这时,郭子仪的儿子郭唏闻讯而来,拽着父亲的马说道"父亲大人, 回纥军队如虎狼之师,您作为国家元帅,岂能冒生死之危深人虎狼之中?”郭子仪骑在马背上指责道:“ 如果两军交战,我们父子俩都会战死。我们战死不足惜,可身后就是京都长安,那时国家也就危险了。我去见药葛罗,以理服他,或许能转危为安。只有如此,才是天下百姓之福啊!”郭唏见父亲如此坚决,没有办法阻止,只好又建议说:“不如带500骑兵从旁保护。”郭子仪不允许,最后只带了5个骑兵前往回鹘大营。

当时的郭子仪已经69岁了,也没有穿铠甲,但人已然非常威武,回鹘首领葛耀罗早已经带着各部首领分列左右,等待郭子仪的到来。等一头白发的郭子仪出现在回鹘营地,葛耀罗是又惊又喜又怕,对各部首领道:“果然是郭元帅,郭元帅来了。”说完,纳头就拜,其他首领也跟着跪在地上。郭子仪笑着将众人一一扶起,入大帐开宴席,把酒言欢,回忆一起平定安史之乱的日子,不胜唏嘘。郭子仪乘机说道:“吐蕃本来是我们的亲家国,没有任何理由的攻打我们,这是抛弃盟约。这次吐蕃前来,带了很多财物,你们若是倒戈一击,取得吐蕃财物,这是上天赐给的机会 ,不能失去。而且驱逐敌戎能得到财物,还能和我大唐保持良好的关系,这不是两全其美的办法吗?”

郭子仪进入回鹘营地的消息没有瞒过吐蕃,吐蕃深深恐惧大唐和回鹘联手攻击自己,所以很快就悄悄退兵了。后来郭子仪和回鹘移液器率军追击吐蕃,斩首5万,牛羊无算,算的上一个大胜利了。


龙行军武


1948年9月傅作义打算进攻石家庄,从而调太原的解放军回师援救石家庄,以解太原的危机,进而改善华北的战局。10月,当东北野战军进行辽沈战役的时候,傅作义实施偷袭石家庄的计划,如果能趁虚而入,直接攻占石家庄,那么中共中央所在地平山县西柏坡将会受到威胁。



中共中央通过地下党很快得知了傅作义偷袭石家庄的行动计划,但是当时石家庄兵力空虚,一旦让傅作义偷袭成功,后果将不堪设想。中共中央领导人此时通过电台、报纸等新闻媒体,公开揭露蒋介石和傅作义偷袭石家庄的阴谋。毛主席更是亲自给新华社写电讯:“蒋介石最近在2个星期内,经手送掉了范汉杰、郑洞国、廖耀湘3支大军,但他并不死心……亏他挖空心思,想出了偷袭石家庄这样一条妙计。这里发生一个问题:究竟他们要不要北平?现在北平是这样的空虚,只有1个青年军第208师在那里……整个蒋介石的北方战线,整个傅作义系统,大概只有几个月就要完蛋,他们却还在那里做石家庄的梦”。

政治上的揭露果然奏效,加上军事上的辅助。傅作义原本打算摧毁解放军的最高指挥中枢来鼓舞士气和解救危机,结果却损失4000人马,偷袭不成功反而使自己处于更加不利的态势。


历史军魂


“不战而屈人之兵” 出自孙子的《谋攻篇》,“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必以全策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就是说不用兵,而用完善的计策争胜天下

 

烛之武退秦师: 

出自左丘明 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以一己之力,凭借对时局的洞若观火和过人的辩才,终于使郑国免于灭亡

 

输攻墨守: 

出处 《墨子·公输》:“楚国要去攻打宋国,鲁班为楚军设计攻城的云梯。墨子急忙去劝阻这场战争,楚王让墨子与鲁班比试比试攻防演习,墨子善于防守,鲁班败北。楚王只好放弃攻打宋国”

 

刘邦在垓下十面埋伏:

楚汉争霸,项羽被刘邦四面包围,随着凄切的风声,四面隐约地传来楚歌,楚军将士也被这歌声引动了思乡之情,无心再战,纷纷逃散

 

空城计: 

取自《三国演义》 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唱曲。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

 

平津战役,和平解放北平:

毛主席在三大战役中从北到南,按地理位置应该先打平津战役,后打淮海战役,但是毛先打了淮海战役,孤立平津,致使和平解放平津提供了军事基础

 

隋炀帝被围雁门:

十六岁的李世民这时刚投军不久,李世民向云定兴提出了增援建议:目前敌众我寡,不宜直接投入战斗,可在白天遍插旌旗,夜里紧擂战鼓,威而不发,形成大军压境之势以迷惑敌军。突厥果然上当,雁门之围不战而解


军武侠


解放战争,北京城也就是老一辈所说的北平,当时我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兵临城下威武之师是敌人闻风丧胆,北平的和平解放我认为主要有两点,我把他们分成两点, 一,我们人民解放军,军事实力突飞猛进,兵源是依靠广大的人民群众源源不断地为解放军队输送兵源。部队走到哪里,那里就是家,就是根据地。敌人已经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国民党将领也灰心意冷。 二 ,北平的和平解放,傅作义的和平之心起到一定的关键作用。他也不忍心将一个千年古都化作一片废墟,傅作义明白抵抗共产党的军队,只能是抵抗一时。和平解放北平是全国各界人士和全国人民的心声,


厚道的人运气不会差的


不战而屈人之兵,乃攻伐上策

刘彻说到兴奋处,不禁眉飞色舞:“当初窦太傅曾对本宫说到过司马相如的才华。本宫能见此人,也不枉做一回太子了。”醉心于行伍的周亚夫虽然静静地听着大家谈话,心中却翻起连天波浪。不善交际的他往日里很少与皇子见面,对这位新太子更是知之甚少。征战多年,在他的印象中,皇室贵胄大都是纨绔子弟。可仅仅只几个时辰,他已感受到了刘彻的王者气象。到这时候,他才真正领悟到皇上改立太子的深谋远虑,不由得从内心里感叹。但作为丞相,此时他最关心的还是如何尽快将首犯捉拿归案。“郅大人的意思是……”“如果韩安国和司马相如能说服梁王交出羊胜、公孙诡二贼,那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刘彻很快就知道了郅都的用意,拍着双手道:“这样很好,不战而屈人之兵,乃攻伐上策!”可卫绾还是担心韩安国能否心甘情愿去当说客。刘彻道:“这有何难!明日传韩安国来问问便是。”周亚夫有点不放心:“据臣所知,韩将军乃重义之士。当初平叛时,睢阳大兵压境,是他顶住了弃城的主张,全力抗敌,才为梁王赢得殊勋。

现在要他……”卫绾接过周亚夫的话道:“丞相的意思在下明白,大人是怕韩将军担上贰臣之名。其实,无论是梁王还是诸王,都是皇上的臣子。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忠于朝廷是大忠,忠于梁王是小忠,这个道理对韩将军来说,是不难权衡的。”“太傅所言极是!”刘彻浓黑的眉毛悠悠抖动,大声宣布,“明天一早就传话给梁王,说本宫到了。”众人先是一愣,而后周亚夫合掌而击,连称妙计:“这对梁王也是一个考验。若是他未做有负朝廷的事情,一定会亲自来迎接太子;若是他心怀叵测,臣这里有五千精兵,他一定不敢贸然出城,只会派使者前来表示慰劳之意。”“眼下最可能来的人就是韩将军了。”周亚夫点了点头,不过他还是担心韩安国难以割舍与刘武的私情,问道:“万一韩将军他不……”后面的话还没有说出来,就被刘彻截住了:“丞相不必多虑,他只要进了这座营帐,就在朝廷的掌握中了。

他要同意一切都好说,他要抗拒那就一并拿了回京复旨。”众人都被刘彻的果断所折服,周亚夫心想,从小看老,现在就如此,将来当了皇上,杀起人来一定不会眨眼的。……梁王府坐落在睢阳城的东侧,这一片庞大的建筑对睢阳的老百姓来说,是一个神秘的所在。尽管他们知道这里居住着当朝至贵的梁王,但却从来没有见过这位王爷的身影,而只能透过复道的喧哗去想象那车驾的豪华,仪仗的威严和皇家的气派。因此,他们更无法知道在这片貌似平静的深宫中,正经历着一场腥风血雨。而此刻,刘武望着窗外纷纷扬扬的大雪,也有些烦躁不安。显然,皇上把京都血案的源头追到睢阳了。否则,他怎么会陈兵城外呢?虽然说这是追索逃犯的必备,可刘武心中明白,如果在梁国境内找不到羊胜和公孙诡,战火势所难免。一旦动起刀兵,他又怎会是周亚夫的对手呢?他清楚羊胜、公孙诡就在府中藏匿,而这种藏匿不可能持久,他要与这两位最信赖的心腹商量对策。“周亚夫大军虎视眈眈,你们说这该如何是好?”羊胜似乎并不把此事放在心上,他慨然道:“请殿下放心,在睢阳地面,周亚夫未必熟悉地形,打起仗来谁胜谁负,也未可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