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垄断:鲜为人知的作恶

你可能听说过“商业机密”这个词。所谓“商业机密”,就是指某些可以用来赚钱的秘密知识。

例如:一种美味的饮料大受欢迎,那么其制作方法就是有极高价值的“商业机密”;假如某公司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明年民众会更喜欢蓝色衣服,那么这个发现同样是极具价值的“商业机密”。


信息垄断:鲜为人知的作恶


事实上,不仅仅只有商业如此,在世界上所有事情中,几乎都可以通过保守秘密来获得收益。

例如一个业绩优异的业务员,如果一直保守他业绩优秀方法的秘密,那么他就可以一直得到极高的工资和公司里独特的地位。

例如一个中等偏上的优等生,如果保守他学习诀窍的秘密,就可以让他一直相对保持一种优势地位,让他能获得来自社会的赞扬和中高考里实实在在的名次利益。

例如一个研究人员,如果保守他的研究实际上毫无价值的秘密,那么他就可以不停的骗取经费,来维持他的高社会地位和轻松的收入来源。

例如一个中层官员,如果保守冗长的办事流程秘密,那么群众为了知道办事流程,就必须有求于他,他也就可以获得无数“可操作”的利益。

很显然,这些“利益”的存在,实际上强烈暗示了一个真理:保守秘密——即信息垄断,是有利可图的。


信息垄断:鲜为人知的作恶


因此,我们就可以看到,在社会上,充满了为了垄断信息而装傻充愣、不讲人话的人。

所谓不讲人话,就是在非必要场合里,却强行讲行话、黑话、术语。这样一来,因为普通民众听不懂,他们实际上就对普通民众保守了秘密,从而获得了社会地位和利益优势。

对于这一点,当代法国哲学家雅克·朗西埃提出了生动的批判:

雅克·朗西埃在《无知的教师》一书中说:知识精英恐吓民众。善用的方法无非有两种。

第一是用极其晦涩难懂的术语,行话来过度包装观点,但其实只要花上一点时间学习,任何普通人都能掌握那种语言方式。

第二种,则是不断跟群众说,真正的知识有多么难学(所谓的“学海无涯”),你们自己学的都是错的,只有我给你们“科普”的知识才是正确的。而对于那些真正大师写作的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著作。知识精英则会恐吓群众该书有多么难,请勿轻易尝试(例如《资本论》)。

知识精英之所以要恐吓大众,是因为他们花了时间和金钱才混到了学位、职位、地位,如果大众都能自学掌握他们所掌握的文化资本,那么他们的超然地位必然不保,所以,他们必须联合设置知识壁垒,从而一同享受这种利益。


信息垄断:鲜为人知的作恶


对于这种行为,在著名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中,就有一个生动的例子。在电影中,主角提到了这么一种东西:“记录,分析,总结,整理的工具;用来讨论并解释知识。有图片的和没图片的;硬皮的,软装订的,护封的,没护封的;有前言,简介,目录,索引;用于人类大脑的启示,理解,改进,加强和教育;通过视觉实现,有时也用触觉。”

你猜这是什么?

答案其实只有一个字:书。

在现实中,这种如同段子一般,给一个日常用语强行“加戏”的事情,无时无刻,随时随地都在发生。一个人一旦有任何机会进入某些圈子,那么他马上就会变得“不讲人话”。

例如有些半吊子 “海归”,为了彰显自己的“海归”独特身份,说话基本都是三句一个“English word(单词)”,五句一提“Overseas(海外)”,为了让自己获取地位优势,真可谓是处心积虑。

还有很多大学生,明明尚不是什么专业人士,却非要附庸风雅。一个“灵感”,非要说成“Idea”;一个“论文”,非要说成“paper” ;一个“录取”,非要说成“offer”。本事没学到多少,表明功夫倒是学的一套一套的。当然,甚至有很多人连术语关乎利益这一本质都认识不到,而只是无脑跟风,在别人身后盲目的摇旗呐喊,这无疑是更加可悲的。

还有某些“专家”,口口声声的来为民众搞“科普”,实际上口不对心,搞“表面科普”,张口就是术语。结果一场“科普讲座”下来,普通民众没一个听懂的。而反观那些真正的科学泰斗,往往讲话朴实无华,连小朋友都能听懂。


信息垄断:鲜为人知的作恶


那么,这种信息垄断到底有何危害呢?

很显然,最明显的坏处,就是会阻碍社会的进步。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科学研究。人们都免不了要在前人的观点之上来进行思考,从而获得灵感。

我们做个极端的假设:假如世界上没有交流,每个人都必须从头开始独自学习,都要独自证明勾股定律、牛顿定律等一系列定律,那么,恐怕许多人一辈子连小学都无法毕业,世界科技恐怕也永远只能原地踏步。

反之,世界上交流的人越多,互相碰撞的灵感就越多,更多人们的精华思想也会被筛选出来,人类也就有更多的进步可能性。

所以,我们就可以知道,为什么这么多年来,教育界的有识之士一定要废除文言文、普及白话文、简化文字:原因就是,文言文,就是一种读书群体的“术语”,而将“术语”废除后,文字越简化,就越能有更多数量的普通人可以简单的参与学习、思考,社会的总体思想层次也就越能得到提升。


信息垄断:鲜为人知的作恶


而社会上某些“传统文化”的支持者,反对简化文字,无非就是因为他们自私、短视且无能。自私在于,他们无视对社会全体的益处,自己的利益稍有微不足道的受损,就如同天崩地裂,是他们万万不可接受的;短视在于,从历史来看,他们也本是文字简化的第一批受益者,而且未来不断简化他们也会不断受益,但他们的短视让他们无法看到这一点;无能在于,他们害怕文字简化他们无法学习适应,他们甚至自己都清楚到自己的无能,所以一定要给予反对。(这一点,我早在《反对改读音,维护文化是假,维护利益才是真》一文中有详细阐述。)

当然,我们也绝不能完完全全的反对术语的存在,我们应该无比清楚,术语的真正作用,是为了减少沟通量,极大提升专业研究者之间的沟通效率(我在《无用社交,正在成为信息社会的巨大问题》中对沟通效率有过详细阐述),如果处在在专家群体中,使用术语提升效率是绝对有必要的。我们应该反对的,只有那种处于普通民众中,却居心不良,妄想使用术语来完成信息垄断为自己谋取利益的行为。

比如孔乙己即使处在充满底层民众酒馆中,却仍满口“之乎者也”,这就是典型的滥用术语。而孔乙己滥用文言文术语的实质,无非就是想通过信息垄断,维持自己读书人的特殊地位和特殊利益。


信息垄断:鲜为人知的作恶


那么,在我们求知或与人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识别一个人究竟是居心不良,还是真情实意的呢?

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原则:无能者才想通过信息垄断谋利,真正的强者往往不屑,反而会费尽心思的昭告天下。

如果一个人是骗子,那么他就会生怕你知道实情,他就会把一些非常实质简单的概念,用一些看起来“高大上”的术语包装起来,捏造“伪概念”,来垄断信息,阻止普通人知道更多。

例如近几年炒的神乎其神的“区块链”,如果你去相关公司网页上搜索一下“区块链是什么”,保证你越看越迷糊,即使你是个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也能让你看的怀疑自己的水平。

而实际上呢?所谓“区块链”一句话就能解释:所有人一起记账。

当你明白了这一点之后,是不是立刻就能知道,这东西其实根本就没有某些人吹得那样神乎其神的价值?


信息垄断:鲜为人知的作恶


相反,那些名副其实的大师们,往往可以用非常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词汇,把一个复杂概念讲的无比清楚,甚至连小学生都可以看懂。

最典型的就是霍金的《时间简史》、G·伽莫夫的《从一到无穷大》、马克思的《资本论》等等巨作,无一不是“毫无门槛”,这些本来是世界上最前沿或最艰深的科学和哲学理论,却被他们用最简单的三言两语就讲的明明白白,只要识字,基本都可以看的七七八八。

所以,如果一个人在非专业环境下却非要满口术语意图隐瞒什么,那么我们几乎可以肯定,他就是个招摇撞骗的骗子,因为逻辑非常简单:心里没货的人,才需要通过术语,阻止民众的继续深究,从而隐瞒自己无能的本质;而心中有真才实学的人,没有任何隐瞒的必要,可以毫无顾忌的用普通的语言和民众展开完全平等交流和对话。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信息垄断:鲜为人知的作恶


在过去,由于信息传播不发达,世界上充满了信息垄断的土壤,因此,许多名不副实的人,通过包装,获得了不属于他们的利益、地位。(比如今年2月份的“不知知网”翟博士)

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达,时代变了。信息垄断土壤的存在,已经变得岌岌可危,因此,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必将直接受到群众的考验。在这种时候,还妄图通过术语包装来蒙混过关的所谓“专家”,迟早会遭到群众的嘲笑和唾弃。

就正如孔乙己为何为让小店里“充满快活的气息”,无非是因为时代变了,在人人都已经心知肚明的情况下,还妄图通过文言文的装腔作势来继续做“惟有读书高”的美梦,无疑是止增笑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