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籍应该从哪一代开始算?

airena


现在很多的语文教科书里,都会专门把一些中国作家,尤其是古代时候的作家的祖籍给点出来,估计很多人就是跟着记一记,只知道祖籍就是这个人的祖先所生活的地方,但是对于这个“祖”究竟有多“祖”一点概念也没有,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这个祖籍的“祖”究竟应该从哪一代开始算。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下祖籍的含义,祖籍其实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观念,是为了怀念自己的祖先的,因为中国封建社会是父系社会,因而在祖籍的追认上还是以父系祖先为主要追认目标,主要探求的还是父系祖辈长久生活过的地区,母亲一脉是不算入其中的。不过现在算祖籍其实是有两个不同的说法的,一个是官方的算法,一个是民间的算法,这两种算法有什么不一样呢?

官方的说法自然就是指国家法律所规定的说法啦,祖籍在现代的法律之中统称为籍贯。

公安部通过91号文件里面就详细规定了籍贯的算法:公民的籍贯应为本人出生时祖父的居住地(户口所在地);祖父去世的,填写祖父去世时的户口所在地;祖父未落常住户口的,填写祖父应落常住户口的的地方。

所以说,如果按照现在官方的算法的话,祖籍只要算三代就可以了,你祖父的居住的就是你的祖籍所在地!这样的算法方便录入公民信息,毕竟户口本上还是要填写个人籍贯的,如果真的要追本溯源的话,那这个工作量就太大了。

官方的对于祖籍的定义已经说完了,接下来就要来说一说,如果按照民间的算法,祖籍又应该算几代呢?

民间的算法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之上的祖籍了,也就是要去追溯到最早的所能够确定到的祖先的生活地,换句话说就是你的祖籍你可以无限的往上追溯,这是没有一个定性的概念的,只要你想,想追溯到第几代就追溯到第几代。

但是有一点是需要明确的,那就是如果严格来说的话,这种追溯并不是随随便便的追溯的,不是你想安在哪里就能够安在哪里的,这必须是要有像族谱这样的史册资料加以佐证的,一般来说,根据你家的族谱上面最早的一个祖先所生活的地方就能够确定你的祖籍在何方了。

不过在古代的时候,族谱是只有一整个宗族的族长手中才能够有的,因而现在不是所有人的手上都有族谱,更不用说什么根据族谱来寻找祖籍了。所以说一个人真正的祖籍其实是很难查到的。

而且就算有族谱在手,族谱之上的祖先其实也不一定是你真正的祖先,就有一种说法说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因为让自己显得更加“洋气”一点,直接认了朱熹当祖先,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因而现在说祖先的祖籍可能说的是你的某一个祖先认得一个更有名气的祖先的生活地,而非是你真正的祖先的生活地,这也并不能够算得上是你真正的祖先。

结合官方和民间的对于祖籍的说法,大致可以说,祖籍就是你上数三代祖先的生活地,没有上限。


环球知识科普


如果按照官方的说法应该是:请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户籍管理条例》。该法案能清楚的解释祖籍应该从哪一代开始算。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和文化来讲,祖籍的定义分为官方和民间两种:

官方法律定义

从官方的法律法规来讲,祖籍的定义是规定该人的祖父出生地为准的,如果祖父出生后,定居地有所迁移,那么该人的后代以祖父迁居地的籍贯为准。

比如曹操的祖籍是安徽的亳州,那是应为他的祖父曹腾是亳州人,虽然曹操几乎没有在亳州居住过,一直定居(算是定都)于许昌,那么他的孙子曹睿的祖籍就算是许昌了,算是河北人了。

这种法律定义其实是近期出台的相关户籍管理规定的,非常明晰的定义了籍贯和祖籍,当然这种定义更多的是为了方便管理,便于查询,更加容易查找相关人员。

如果在祖籍和籍贯不清晰的情况下,要查找某人是很困难的,比如现在曹操的某个后裔早就定居东北地区了,官方的资料填写祖籍在亳州,你要查找他,估计得把他的祖宗十八代翻个遍。

民间定义

中国传统文化其实是以“孝文化”为基准来进行传承的,孝文化的基础就是传承,传承的基础就是我们说的祖宗十八代,甚至更幽远。

中国人在定义自己的祖籍的时候,往往带有个人的情感色彩和家族骄傲的,比如我们经常说的山西洪洞大槐树,该处的居民由于历史原因被官方进行强制的迁移,流落全国各地,甚至世界范围都有该处的居民后裔,现在他们的后裔都非常自豪的说是祖籍山西洪洞大槐树下,如果从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算起都快600年了,这都多少代了。

小编祖父辈都世居重庆地区,但从祖籍来讲,祖辈算是四川人(97年重庆直辖),那么祖籍应该算是四川,但家族更悠长的历史却是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的湖南移民,这是有族谱为证的。但我们现在更愿意说是重庆人,这就是个人感情色彩的情节了。


另外还有一部分人就是祖籍附会了,因为他们希望给自己找一个足以光宗耀祖的祖宗以耀门楣,比如大名鼎鼎的朱元璋就给自己找了个祖宗——朱熹,朱重八地地道道的安徽凤阳人,世代都是农民,而南宋大儒朱熹却是江西婺源人,这种附会其实就是一种政治需要,或者说是个人虚荣的满足而已。

中国人对于自己来自哪里是非常看重的,这就是所谓的人生有了出处;但对于自己归于何方却定义不清晰,因为我们缺乏足够坚实的宗教基础,但是我们中国人对于这种非常质朴的孝道传统却是世界上最有人情味的种族。

我们炎黄子孙的灵魂里总惦记着我们的根在哪里。


沉墨I方之城


祖籍一词,按字面理解就是祖先居住地,但由于人口迁徙,很多人的居住地与祖先的居住地并非同一个地方,因此对于祖籍的理解也经常出现争议。

一、祖籍与户口所在地:

祖籍的籍字,本义就是登记册、户口册,如果自己家族从祖辈开始一直未曾迁移,那么祖籍就是自己本人的户口所在地,但这种情况并不多见,大部分人的祖籍与自己户口所在地并非同一地方。

二、祖籍与籍贯:

籍贯本是祖籍地的一种表述,但由于现行个人档案“填写说明”中明确解释籍贯只是祖父的长期居住地,所以现在所说的籍贯并不完全等同于祖籍。

现行的户口本中,籍贯原则上一般从父,填写本人出生时祖父的户口所在地,如出生时祖父已去世,填写祖父去世时的户口所在地,如果祖父未落常住户口,那么填写应落常住户口所在地。

籍贯更注重手续的严谨,一旦户口登记籍贯后,就不可更改,但祖籍则更注重亲情认知,比如某新生宝宝的祖父原来是四川人,但八十年代到广州工作并从此定居,户口也随之迁到广州,那么新生宝宝的籍贯要填写广州,但一般人都会认为宝宝的祖籍是四川,而不是广州。

三、祖籍与故乡、老家:

故乡是指自己出生并长期生活的地方,比如上文提到新生宝宝,其长大后故乡一般指广州,而不会是祖籍四川。老家则具体指故乡的家庭,也可借指故乡,但故乡一般至少是乡村,而不会指某处房屋。

四、祖籍究竟如何理解?

按一般解释,祖籍是祖先、祖辈的家族长久的居住地,祖先、祖辈是祖父以上各辈尊长,所以每个人的祖籍有可能出现多个地方,比如上文宝宝的祖父是四川人,其祖籍一般是四川,但假如其曾祖父原是湖南人,因战乱迁移到四川定居,那么说宝宝的祖籍是湖南也是可以的,再讲远一点,如果其先祖是清朝时湖广填四川移民四川,本是湖北人,那么宝宝甚至可以说祖籍是湖北。

该宝宝究竟认可祖籍是四川、湖南还是湖北,恐怕还要依据本人的认知,或者依据其祖父、父母灌输给他的家族观念,就此而言,祖籍至少从祖父一代开始算起,但不仅限于某一代。

以上祖籍定义分析,不知您怎么看?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六甲番人。


六甲番人


中国人很讲究乡土观念,不管走到哪里都很在意自己的根,祖籍就是你的根。至于祖籍应该从哪一代开始计算,个人觉得这个没有上限,只有下限。

有句玩笑话说,城里人往上推三代,全都是农村的。这就是祖籍。虽然这话不能适用于所有人,放到大部分人身上是能适用的。以我本人为例,不要说三代了,我爸现在还在农村呢。

继续说祖籍,为什么说没有上限只有下限呢?

我们中国传统观念讲究宗族,宗族是以父系为根基的,在遇到宗族时往往喜欢追溯三代,也就是到祖父那一代。不仅在古代,即便是今天,我们在生活中的宗亲关系里,也是以三代为限的。大家感觉到没有,一般来说同一个爷爷也就是祖父的人,会感觉的是很亲的亲情。而超过爷爷那一代,到第四代就会觉得血源关系淡了很多,亲情也淡了。

所以说,祖籍的下限就是三代。也就是三代以上的祖父辈居住的地方。这一点,公安部1995年发布的细则里,也有规定。规定公民的籍贯“应为本人出生时祖父的居住地(户口所在地)”。虽然祖籍跟籍贯有所区别,但也印证了三代为限的说法。

三代是下限,至于再往上推,那就没上限了。不过,一般来说不会提前至很早,大多数时候不会超过十代。

像我现在定居南京,至少往上推七八代都是住在山东,好像再久远一点就是从山西迁入的。但是我的祖籍是山东,从来不说祖籍山西。在往事没法推算了。

但是也有例外,这些年很多地方热衷争抢名人,抢不到故居的就抢祖籍地,一些名人往上数十八代十九代的祖宗都被搬了出来。当然,这种疯狂的举动只是少数。

最后总结一下:

祖籍,以父亲这条线为根基,至少要算到爷爷这一代,这是下限。再往上算多少代,就看你乐不乐意了。


南京老張


我是文开石,我有靠谱的答案

祖籍应该根据你能追溯的最早本姓祖先的出生地算,或者能够确定的你家同姓祖先、宗族的生活地算。

祖籍的确认没有多少代的限制,不过一般家庭至少也能像上追溯三四代。

祖籍和籍贯不同

祖籍指的是祖先所在的地方。

而籍贯出现的是很晚的,是从祖籍延伸发展过来的一个过渡性的信息确认。现在籍贯也越来越用的少,很多表格开始用【出生地】来代替籍贯。

如何确认自己的祖籍

参考家谱

家谱上都会有可确认的最早的祖先的信息,不论迁徙多少次,这个祖先的出生地是你们这个宗族的祖籍。

比如我一个朋友姓【肖】,虽然在井冈山那边有几代分支,也有确认的族谱,族谱上记录是从湖南迁徙过去的。虽然【肖】姓遍及世界各地,但他们家的这支,就按照湖南为祖籍。

姓氏倒推

有一些姓氏,尤其是人数相对小的姓氏,祖先迁徙变化分之较少,可以根据这个倒推出你的祖籍。

但这个只作为参考,也只适合比较稀少的姓氏,像张王李赵遍地刘之类的大姓,用这个方法就不合适了,还要根据其他的信息相互印证。

另外历史上,因为避祸、朝代变迁的原因,很多姓氏发生了改变,所以只以自己家能确认的为准。

根据已知的长辈确认。

如果家里没有族谱,也无法用其他方式倒推确认,那就按照能确认的上三四代(祖父、曾祖父)的出生地为准即可。


文开石


祖籍就是原来祖先原居住地、后因种种原因、如战乱、天灾、工作调动或升迁而搬到异地去居住的。原来可考、有记载的就称为祖籍。民间有一句骂人的话、两人在吵架时经常骂对方:我造你的祖宗八代。按此推算应该是八代。我国从前一直是农耕国家、对于结婚年龄官府从来都木存规定、所以结婚年龄较小、十多岁就结婚生子。那么我们用折衷的办法计算、每代为二十年、八代就是一百六十年。因此祖籍应该是搬到异地后的八代前计算。我国不是有一个名词叫做客家人吗?就是说、你,家搬到异地居住不滿八代的、都称为客家人。如果居住八代以上的就可以称为本地人。但是祖籍还是原先的居住地。比如我家原来是湖南长沙人、祖先在明末清初徒步行走数千里搬到云南大理定居、现在已超过八代、我们就可以称为大理人、而不是客家人。但是、我的祖先是湖南长吵的、所以、我的祖籍就是湖南长沙了。


圆宁


祖籍至少要从三代开始算起

祖籍是汉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传统的宗祠家族文化的具体表现,是中华传统祖先崇拜所产生的文化。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籍贯就是祖籍的一种表述。户籍跟籍贯不同,例如李白出生地是碎叶城,也就是在今天的吉尔吉斯坦境内,当时的碎叶城属于唐朝。如果按照现在的说法,那么李白在碎叶城办了“身份证”那碎叶城就是李白的户口所在地。但是李白父亲搬到了剑南道绵州巴西郡昌明青莲乡。那么这个时候重新上户口,他的户籍就是四川户口(更小的就是剑南道再下面就是绵州巴西郡等等),户籍可以小到县、镇或乡等等。而李白的祖籍或者说籍贯也就是他至少是爷爷之前所待的地方就可以说是李白的祖籍。这样算李白的祖籍就是陇西成纪(今天甘肃天水市秦安县)。户籍是可以变的,从李白一生来看,就可以看出户籍的多变性,比如李白二十四岁以后就开始游遍天下。李白出四川以后去过重庆、江苏和河南。二十七岁达到湖北安陆,并在安陆结婚,这个时候李白上户口的话就是湖北户籍了。而后李白也到过中国的各个省份,如果假设他上户口买房的话那么户籍就是一直在变的。简单说户籍≠籍贯,籍贯=祖籍。


为什么祖籍会有超过三代就叫祖籍的说法呢?这种说法一般都是传统的叫法,也就是今天我们的说法大多数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比如“祖孙三代”、“富不过三代”等等。我们都能看出祖籍一般至少是从爷爷辈算起,当然如果你的祖籍想追到祖上八代十代或者二十代都是可以的。历史上不乏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很多人为了蹭名人的热点,硬是把自己的祖籍追到二十多代。现在的“诸葛后人”等等都是这种现象的代表性,其中有很多是有记载或者说是有证据的,当然也不乏很多蹭热点的现象存在。


藤树先生


祖籍只要你能沿着父辈往上挖,挖到几代都可以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都喜欢寻根问祖,甚至不惜重金来询问自己老祖宗的籍贯,传统意义上的籍贯可以分为好几代,老祖宗传承下来的几脉或许到了几代之后就已经没埋没了,所以真正的祖宗籍贯几乎无从查起。


而历代的人们为了能够让自己有一个光宗耀祖的老祖先,甚至开始胡乱认自己的老祖先,只要是能够光耀门楣的老祖先统统都可以认,完全没有了寻根问祖的意义。


相传布衣天子朱元璋更是为了好名声,寻根问祖找到了朱熹认祖宗,朱熹是南宋时期的理学大家,有了这个好祖先,光耀门楣是最为合适不过的事情了。但是,这些都是民间传说,具体是否真正属于还有待考究。


祖籍有一点很重要,一般寻根问祖不会查询母系的那一带祖先,而是从父系这一代的祖先往上查祖籍,在汉族传统文化中,能够产生祖籍的原因一般都是因为战乱、富贵等等因素离开籍贯所在地,而搬迁到其他的地方,因此才会产生祖籍的概念。


具体的想要追溯到几代祖先,那么就要看你能够挖到几代祖先了,寻根问祖这种事情大多几乎都成为有钱人的玩物,为了能够彰显自己的荣华富贵,显摆自己的身份,都开始了寻根问祖,似乎这几年寻根问祖变得越来越时髦,也越来越跟风。


历史总探长


我认为祖籍应该是祖坟所在地,跟多少代没有直接关系。

比如说我祖父生在天津,长在天津,难不成我祖籍写天津东郊区?

我的曾祖父应该是生在河北文安,

你说我到底写哪里呢?

所以,祖籍就得写你祖先的坟墓所在地。

我们从明代迁到河北文安,已经居住了六百多年,传了二十几代了,

尽管中间曾因为洪水,流落到天津东郊区,就是现在的东丽区,五十到七八十年这样的时间,但是跟老家的联系一直没断,曾祖父死后还是魂归故里,埋葬于河北文安县。

所以说,祖籍应该写你家的列祖列宗的祖坟所在地,而不是祖父或曾祖父的出生地。

除非你不知道你的老家在哪里?你再写你的祖父的出生地。

农村人一般都有家谱,都知道十几代的传承。

城市人很多就不知道了,看得见的知道,看不见的就不知道了。慢慢地失去了故乡,成了真正的游子了,到处为家,不知从哪里来?


烛光一点


按中国民俗传统考究,依中国生活习惯文化、传承上理解应追遡三代,以爷爷辈所指祖籍为主导。其依据是:在中国民俗习惯文化中,其口语表达用语,其习惯用词所据为依。在民俗中广为流传的谚语,俚语所指均是有一定道理的。如:习惯用语“祖孙三代”,怎么不说两代,四代呢?“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五代”。从这些传承下来的所形容比喻习惯用语中,足以证明前人,古人也是据此沿袭。爷爷疼长房(这个长房指就是长孙),奶奶痛幺孙。从家族用词所看,这孙子的祖籍必定用爷爷辈的。反之不以爷爷辈为标准,在中国封建家庭中则无疑是大逆不道,忘本忘祖忘宗的。

在清朝满人入关前,中国人尤以汉人为主体,追遡祖籍更深远。不然古人,包括现代农村大家庭、大家族为何仍热衷修家谱呢?古代朝廷命官触犯龙颜、犯了重罪俱是株连九族,一一问罪,发配,充军或斩除。中国(汉人)主要是以农耕为主的国家。农耕的特点必然是以群居为主导,才能充分体现农耕是以人为生产力。而生产所要达到所需的综合生产力,必然生产力(人)要群居才能发挥力量。经过漫长的多次组合,分离逐渐演变成以祖籍、姓氏为主的各自家庭、家族、村庄。

满人入关前是以游牧为主的部落制。由于战乱,战荒,借以生存的牧场资源匮乏,基本上没有固定居住地。在流离簸箕中生存,所以他们的祖籍观点相对淡漠。部落制是以姓氏,种族、习性、血统为主观相同居住,这是游牧民族以狩猎的特性而形成的居住群体。农耕群体在解决生存问题上没有危险性,只需群体出力就足够。而狩猎具有危险性,在解决生存问题上必须齐心,相互配合。这对组成结构成员就有要求呢!所以对祖籍,同乡观念相对不重视。直到康熙平三籓,收台湾,统一中国,豪情壮志凌云时,深感文化治国的重要性。而文化纲领对长期游牧的满人来说则是相对缺乏的。康熙深知满清这一短板,于是开始重用汉人,纳贤聘请多位汉人为师,并引以入朝为重臣。其中以陈廷敬为最赋盛名并主篡《康熙字典》。

汉人入朝,祖籍之风又盛并带动满人。但到后期,直系亲属中只有宗而无根?这是因为近代史上三次人口大迁徙所致。一是:“下南洋”,二是:“走西口”,三是:“闯关东”,再加上战争,灾荒……等诸多原因所致而造成。封建制度下的中国,以父系为主流,从而又演化形成“五服”为直系亲属,其寻根问祖又短了几辈。

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王朝,推动社会激进、变革,以《五·四》运动为契机和而后的各种文化运动彻底颠复了许多传统思想。尤以陈独秀、胡适为主导的推动白化文的使用和普及,使父系社会的传统权威受到极大挑战。现代史上的几次战争和变动,给家庭组合带来年龄上的断层,更由于居住地点的条件改变,让家庭成员在流动与变动中离去,老辈人员的流离变迁,使其查证祖籍在客观上日异艰难。

建国后,逐渐安稳,家庭成员中能构成三代的在农村还常见,在建国后的城市家庭中极少见。建国后的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城市实施票证供给制,必须办理各种证件,这也就涉及到登记时祖籍,籍贯等问题,而我们的父辈往往是祖籍与籍贯看成是一体。在父辈填写时必用父辈,那么第三代在登记填写肯定用父辈的祖籍,继而传承就成趋势。逐而渐之,一代传一代至现在就一直用父辈祖籍。父辈用父辈,而现在三代均生活在一个城市巳很普遍。其中,大部分家庭都是第三代由爷爷辈照料。那么由此试想一下,第三代在登记祖籍时,爷爷辈在世、在家、在场会如何填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