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位聾人語言學博士鄭璇:除了聽,聾人什麼都能做

在重慶師範大學特教樓,鄭璇站在講臺上,熟練地用手語為24名聾生上手勢漢語課。

鄭璇的手像翩躚起舞的蝴蝶一樣,在空氣中劃出一道道手勢,吸引著所有聾生的目光。一堂又一堂無聲課堂在這裡進行著。

黑色正裝、齊耳短髮,清晰流暢的普通話,說話時不時發出爽朗的笑聲,若不是鄭璇左耳上露出的助聽器,很難把她與“聾人”聯繫在一起。

中國首位聾人語言學博士鄭璇:除了聽,聾人什麼都能做

今年38歲的鄭璇是重慶師範大學教授。在2歲時,因意外醫療事故,讓她墜入無聲世界。

“不服輸的父母沒有放棄我。”鄭璇說,父母節衣縮食買來錄音機,放大音量讓她感知聲音、學發音;母親和外婆一起對她進行康復訓練,有時一個字的發音就要練幾個月。

經過漫長的語言康復訓練,她克服辨音、發音等重重困難。

幾年後,奇蹟發生了:鄭璇依靠助聽器和讀唇,可以與健全人正常交流。6歲時,鄭璇像其他正常孩子一樣,背起書包就讀於普通小學。

求學路上,鄭璇付出了較常人百倍的艱辛。

上課時,她坐在第一排,緊盯老師的口型汲取知識;下課後,她再向同學借筆記補全遺漏下的內容。回家後,父親還要結合筆記重新給她再講一遍。完成當天課程,父女二人還要預習第二天的新課……

異乎尋常的勤奮與刻苦換來了回報。依靠雙眼“看課”和課外自主學習,鄭璇先後考入武漢大學和復旦大學,並於2009年獲得博士學位,成為中國首位聾人語言學博士,精通漢語、英語、中國手語和美國手語。


中國首位聾人語言學博士鄭璇:除了聽,聾人什麼都能做


“唇耕手耘”守護無聲世界

2009年,鄭璇臨近畢業。她知道,中國有世界上最龐大的聾人群體,需要得到良好的特殊教育。面對抉擇,她放棄了上海、深圳等地高薪工作機會,舉家前往重慶,來到中國西部唯一的聾人師範教育專業——重慶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特殊教育系。

從此,她開啟了三尺講臺“唇耕手耘”的特教生涯。


中國首位聾人語言學博士鄭璇:除了聽,聾人什麼都能做

“小時候沒有享受到完整順暢的溝通,有時上課時老師講了笑話全班都在笑,只有自己不知道笑話內容是什麼。”鄭璇說,那時自己感覺像是局外人,變成一座信息孤島。

從小的經歷讓鄭璇深深明白,一個特殊孩子的成長成才是多麼艱難。

“同樣一個教學目標,教好一個聾生所付出的精力可能是正常學生的十倍。”鄭璇說,為了把聾孩子們教好,她常常備課到深夜,一個手語動作、一個教學環節設計,她都精益求精,反覆斟酌;一個簡單的生字或者一句話,她可能要用手教幾十遍。

中國首位聾人語言學博士鄭璇:除了聽,聾人什麼都能做

在鄭璇看來,手語是一門非常美麗的語言,聾人使用以視覺為基礎的語言,手勢、表情、身體姿態等都是無聲的情感表達。

今年是她教授聾生課程第10年。“因為我自己是聾人,所以在聾生教學中是更有優勢。”鄭璇說,她能抓住聾生溝通中的痛點,感同身受地去教學,希望能幫助聾人群體打破語言的魔咒。

為了讓聾生對相關知識理解的更深刻,也為了讓他們敢於交流、善於交流,鄭璇的課堂上經常會有互動遊戲出現。

在她的課堂上,沒有空洞的說教,沒有乏味的名詞解釋。熟練的手語配合唇形,再加上豐富的肢體語言和表情,以及輕鬆、互動性強的課堂氛圍,使得她的課不僅在聾生中有口碑,其他專業甚至兄弟院校的師生也常常慕名到她的課堂旁聽。

基於此,鄭璇連續多年蟬聯“重慶師範大學最受畢業生歡迎的教師”,並於2018年當選“全國最美教師”。

中國首位聾人語言學博士鄭璇:除了聽,聾人什麼都能做

教學過程中,她還摸索出一套專門針對聾生的“三位一體”溝通能力培養課程體系:將手語課與語文課、溝通與交往課融合式教學創新,力求在聾聽間搭建更精準、便捷、高效的溝通橋樑。

鄭璇用手給記者比畫:課程體系如同一個三角形,兩個底角分別代表漢語課與手語課,上面的頂角代表人際溝通課。“只有底部的語言基礎牢固,才能更進一步,全面提升聾生的溝通技能。”

中國首位聾人語言學博士鄭璇:除了聽,聾人什麼都能做

殘疾不是缺陷 它是人類生命多樣化的特點

在聾人群體內部,每個個體的聽力、言語狀況各不相同,但他們共同面臨的課題是對溝通障礙的跨越和心靈的自我成長。相較教學生會手語,鄭璇更重視的是幫聾生重塑信心。鄭璇說,大部分聾生自卑是因為溝通不暢。

“別人歧視你不是因為你使用手語,而是你畏懼心理帶給他人的感覺。”這是鄭璇常對學生說的話。


中國首位聾人語言學博士鄭璇:除了聽,聾人什麼都能做

中國首位聾人語言學博士鄭璇:除了聽,聾人什麼都能做

中國首位聾人語言學博士鄭璇:除了聽,聾人什麼都能做

已經畢業6年的劉霜霜,如今仍然和老師鄭璇聯繫密切。鄭璇記得,剛進入大學時,劉霜霜很自卑,不敢與人交流。但鄭璇發現,劉霜霜有跳舞天賦,“她可以運用肢體語言,將舞蹈裡蘊含的情感表達得酣暢淋漓”。

於是,鄭璇時常鼓勵劉霜霜,讓她發現自身舞蹈方面的特長,多次在演出時讓她擔任領舞角色。慢慢地,劉霜霜越來越自信,不僅不再害怕與人交流,還時常登上各大舞臺。2015年,劉霜霜參加《中國夢想秀》表演手語舞蹈《隱形的翅膀》,感動了在場所有觀眾。

中國首位聾人語言學博士鄭璇:除了聽,聾人什麼都能做

鄭璇的學生張斐然今年高考結束後,收到了7所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但最後她選擇了重慶師範大學。“選擇重慶師範大學,是因為鄭老師。”張斐然用手語告訴記者,很早以前就瞭解到鄭老師的經歷,她希望跟隨鄭老師學習,以後也像鄭老師一樣幫助更多人。

“殘疾不是缺陷,它是人類生命多樣化的特點。”鄭璇常對學生們說,不能因為自己身體的缺陷,而拒絕擁抱世界上美好的事物。

中國首位聾人語言學博士鄭璇:除了聽,聾人什麼都能做

除了聽 聾人們什麼都能做

會跳舞、會唱越劇、寫作、多才多藝的鄭璇,身體力行地影響著學生們。

她愛好文學,擅長舞蹈,喜歡與人交流。這些興趣特長讓她的求學過程和職業生涯充滿歡聲笑語,往往令同事或朋友們會不經意間忽略了她的聾人身份。無論是聾人還是聽力健全人,都把她當作他們的知心好友。

精湛的中英文口語、優美的書面語、靈活的舞蹈體態、幹練的中國手語和美國手語,讓她不知不覺中扮演了聾人和聽力健全人文化圈間交流樞紐的角色。

鄭璇曾任上海市殘疾人藝術團兼職獨舞演員、復旦大學研究生舞蹈隊隊長、在“榕樹下文學網”推出個人電子書,在重慶市師範大學擔任幾乎全部聾人專業及手語公共課程的任課教師,兼職全國十多所涉及聾教育大專院校的專項課程教師,並極爭取國家孔子學院外派機會,作為中國首位公派聾人身份的教師,到美國聾校進行一年的授課和交流。她還從事世界手語大會、世界手語翻譯大會、美國東部手語教師工作坊的發言和相關社會工作。

中國首位聾人語言學博士鄭璇:除了聽,聾人什麼都能做

她經常會組織手語角活動,編排手語舞蹈與手語歌;還經常給學生講聾界名人故事,激烈聾生們勇敢面對生活。

鄭璇說,她想為聾人孩子培養一批德才兼備的特教老師,也希望用自身的經歷激勵聾人學生努力改變世俗偏見,開創屬於自己的未來。

今年是鄭璇在重慶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特教系任教的第十個年頭。十年來,她培養的特殊教育畢業生近800人,其中畢業聾生從教率達到30%。

“只要與‘聾’相關的我都關注,並把它們看作是我的專業領域。”鄭璇說,她組建了“重慶師範大學手語與聾教育研究中心”,在做好教學科研的同時開展社會服務,推動手語翻譯專業化和職業化。

每到一個城市出差,她都會擠出時間拜訪當地特教學校和殘障機構,其足跡已遍佈中國30多個省市自治區。

中國首位聾人語言學博士鄭璇:除了聽,聾人什麼都能做

十年來,鄭璇以關注聾人的語言和教育為基礎,不斷拓展與“聾”相關的研究觸角,包括手語翻譯、聾兒早期干預、聾生融合教育等。她發表專業學術論文25篇;出版專著及教材4部;獲得“全國最美教師”“全國自強模範”等榮譽。

下一步,她還將投身國家通用手語研究事業,在更高的平臺上為我國手語與聾教育的發展貢獻力量。

“除了聽,聾人們什麼都能做。”美國聾人大學校長金·喬丹的名言,激勵著鄭璇在夢想的路上前行。

“我們聾人聽不見聲音,會感到孤獨;健全人和聾人之間的溝通有障礙,讓聾人成為一座孤島,但如果健全人和聾人互相靠近、互相融合,就會消除溝通障礙。”鄭璇說,如果兩個群體能互相幫助、共同發展,那麼這個社會就會像一個友好的大家庭。

鄭璇的兒子今年6歲了。她希望,兒子長大後能做手語翻譯,繼續為聾人群體貢獻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