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洛陽的“安喜門”、“徽安門”在如今的啥位置?

洛陽車人


天堂明堂南邊新建的就是,至於古代是不是這裡,作為普通老百姓,還真不知道,但是現在肯定就是,因為能看到了。

外觀大氣,內部結構還沒有看過,反正現在從外觀看,絕對是花了心思的建築作品,就是不知道有沒有根據歷史而建造!

安喜門,應該是在北關的吧!就是老城丹尼斯往北走,出城那個門就是安喜門吧!



洛陽這些城門,都是現代建造,跟古代沒關係,唯一有關係就是長的像而已,實質上沒有血緣!

不過這兩個門,一個是洛陽北大門,一個是洛陽南大門!可以這樣理解。

安喜門只是一個大門意義不是很大,應天門從建造的角度看,應該不是一個大門那麼簡單!應該還是有別的用處。這個城門對應了天堂明堂,建造完成後,站在城門頂上,可以俯瞰天堂明堂,以及九州池的城樓!

反正不管有什麼作用,只要漂亮就好了。目前的情況,我看行!靠譜!



洛陽曹操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來看一下隋唐東都洛陽的地圖

從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到在城北宮城以東有著徽安門再往東有著安喜門。現在洛陽在北大街修了一個安喜門,但是我感覺此安喜門非彼安喜門。洛陽現在重修了安喜門,我找了百度的截圖可以看一下
下方紅框是定鼎門的位置,上面紅框裡是新修的安喜門的位置,中間的河是洛河。

今天的洛陽城牆是在隋唐洛陽城東城舊基上修築的。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王增做河南府通判,主持改築了洛陽城,當時城牆是土城。金哀宗時為抵禦蒙古騎兵的入侵改築城牆,在隋唐洛陽城的東城舊基上築新城,所建新城即現今老城前身,其城址規模很小,僅為隋唐故城洛北瀍西一小部分。明代洪武六年(1373年),在金元城基礎上築磚城,並挖了城壕。當時的城牆周圍4公里345步,城高13米,壕深17米,闊10米,有4座城門。明代末年,城牆及城內建築毀於戰亂。清代初年,洛陽又得到修復,其規模和建築基本上沿續到解放前夕。


阿哲看歷史


安喜門古文化街,北臨環城北路,東接安喜門、祖師廟,西至建安街,南接北大街,總佔地面積5.7萬平方米,街長660米,總建築面積約10萬平方米。古文化街共規劃五個區域,包含餐飲美食街,城樓酒店區,彙集品牌男女時裝、皮具的商場,經營古玩字畫、玉器的古玩坊。項目建成後,將成為老城區融合歷史文化、現代旅遊觀光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安喜門位於北大街與環城北路交叉口處,城樓高約20米,城樓建成後,下方中部寬約8米的門洞可實現機動車雙向通行。現位置在洛陽市老城區環城北路與古倉街交匯處南

微安門已成為微安新城高樓覆蓋位置在,遺址在北大街和同化街交叉口附近,緊挨小北門路南,過馬路商業區微安新城位置。




qzuser81267


紫微城,即隋唐洛陽城宮城,亦名紫微宮。 [1] 是隋、唐、武周帝國的大朝正宮,政治中心和國家象徵,位於神都洛陽西北隅,始建於隋大業元年(605年),相繼成為隋、唐、武周、後梁、後唐、後晉、北宋七朝的理政之所,存世530餘年。

紫微城因象徵天帝居所紫微宮而得名(《河南志》:宮城曰紫微城,其城象紫微宮,因以名), [1] 該命名理念為明清故宮所繼承。 [2] 紫微城是當時全世界最輝煌壯麗的宮殿群,尤其在武則天修建的明堂、天堂使其別具特色。紫微城佔地面積約4.2平方公里,是明清北京紫禁城的六倍。 [3] 紫微城正門為應天門,正殿為明堂;三大殿依次為乾陽殿、貞觀殿、徽猷殿。隋煬帝開創萬國來朝、唐太宗接見玄奘、唐高宗俘獲百濟國王、武則天稱帝、唐玄宗接見日本第八次遣唐使等儀式均在紫微城舉行。 [4-5]

1988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在原址建設遺址公園,實施了明堂、天堂、應天門和九洲池遺址的保護展示工程,其中明堂天堂景區已對外開放,成為洛陽旅遊必去景點。 [6-7]

紫微城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皇宮,其平面佈局、建築形制,奠定了中國宮城的基本格局,是隋唐以後宮殿建築的範本,被宋代皇宮、元朝皇宮、明清故宮所仿效,甚至影響到日本、朝鮮和韓國等東亞國家。

書院,原是唐玄宗在紫微城創立的官方學術機構,經後世發展而演變成民間獨立的教育組織


安防大咖


隋唐洛陽城,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城區及近郊,北據邙山,南對伊闕,東逾瀍河,西臨澗水,洛水貫穿其間。是隋、唐兩代的洛陽都城。


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詔將作大匠宇文愷於營建東都洛陽城,次年春正月建成。城市規模僅次於西安大興城,而形制與平面佈局又與大興城不同。唐代皇帝移居洛陽前後共40餘年,城市規制與隋無甚變異,僅長壽二年(693年)增高了外郭城垣,乾封二年(667年)又在東都苑東部、皇城西南隅增建了上陽宮。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於1954年對隋唐洛陽城進行勘查;1959年重點探索了宮城、皇城及周圍諸小城的平面佈局,確定了一些門址的具體位置,併發掘了皇城南面的右掖門;1960~1965年繼續勘查了街道、裡坊及市場位置,同時在宮城內作了發掘工作。洛陽市博物館也做了許多工作。


從勘查得知,隋唐洛陽城的宮城、皇城在郭城的西北角,宮城在皇城之北,宮城北面有曜儀城、圓璧城前後重疊,又有東、西隔城分列左右。皇城東面有東城,其北有含嘉倉城。郭城東北部及洛水南岸部分為裡坊區。洛陽城的建築規模略小於京城大興城,但宮城、皇城的位置選擇在郭城西北地勢高亢的地方,其注意安全防禦遠甚於大興城。嚴格的裡坊規制,強化了對城內居民的控制。城內三市的位置,都傍臨河渠,比大興城更多地考慮了工商業的繁榮。這座城市的設計規劃,特別是裡坊的設計,不僅影響了當時國內新建和改建的地方城市,也為鄰近一些國家的都城所仿效。


外郭城


外郭城的城牆全部用夯土築成,城垣基址寬15~20米。整個城址南寬北窄,形狀略近方形,但南北兩城牆偏向東北,東城牆偏向西北,西城牆洛水以南部分向外凸出,是沿洛水彎曲的地形興建的。經實測,東城牆長約7312米,南城牆長約7290米,西城牆長約6776米,北城牆長約6138米,東西兩牆下發現有石板砌的下水道。


全城共設8個城門,東面和南面各3門,北面兩門,西面無門(宋時曾闢關門)。東面3門自北而南是上東門(隋曰上春門)、建春門(隋曰建陽門)、永通門。南面3門自東而西是長夏門、定鼎門(隋曰建國門)、厚載門(隋曰白虎門)。北面 2門自東而西是安喜門(隋曰喜寧門)、徽安門。已勘查清楚的定鼎門、長夏門、厚載門和建春門等,都是一門3道。定鼎門門址寬28米,東西兩門道各寬7米,中門道寬8米。城內街道縱橫相交,寬窄相配,形成棋盤式佈局。勘查出的有洛河以南南北向街道12條,東西向街道6條。洛河以北南北向街道4條,東西向街道3條。街道兩旁有水溝遺蹟。 其中定鼎門大街是郭城中的主幹大道,又稱天門街,現存的寬度還有121米。城市居民的住宅區,隋曰“裡”,唐改稱“坊”。據《唐六典》及《舊唐書》記載,洛陽東都城內共103坊,由郭內的縱橫街道所構成。 已勘查出洛南55坊、洛北9坊。其餘一部分為今城所佔壓,一部分為洛水沖刷。坊平面呈正方或近方形,長寬在500~580米之間。周圍有坊牆,牆正中開門,坊正中設十字街“四出趨門”。文獻記載城中設3市:隋豐都市,唐名南市;隋通遠市遷臨德坊,唐名北市;隋大同市遷固本坊,唐名西市。北市在洛北,西市、南市在洛南。以南市最大,市內有縱橫街道各3條,四面各開3門,由於洛水沖刷,遺蹟已蕩然無存。


宮城


在郭城的西北隅,南北略短,東西稍寬,東北角向南內凹,南面中段向外凸出。城垣夯築,內外砌磚。東牆長約1275米,南牆長約1710米,西牆長約1270米,北牆長約1400米,一般寬度為15~16米。南面正中的應天門(隋曰則天門),東西兩側有向外凸出的對稱的兩堵夯牆,相距83米,各寬17.5米,這就是文獻所載的“左右連闕”。應天門東邊的明德門(隋曰興教門),西邊的長樂門(隋曰光政門),以及北面的玄武門,西面的嘉豫門等均已勘查出來。東宮在宮城東南隅,自為一城,東西330米,南北約1000米。[1][2]下一頁宮城北部有陶光園,西北部有九洲池。在宮城內中軸線上,由北向南有延續不斷的大片夯土基址,應是中央各殿的殿址。近年來在宮城西部,陸續發掘出一些規模較小的殿、亭遺址。在中軸線略偏西的地方,還發掘出規模比較宏大而又有重疊關係的長方形殿址多處及圓形建築遺址一處。隋唐兩代為了營建宮室而專門建造的燒瓦窯群,也在應天門內右側被發現,出土大批註明官匠或官工的印字磚瓦。


皇城


皇城圍繞在宮城的東、南、西3面,東西兩側與宮城之間形成夾城,周圍城牆僅西牆保存較好,長約1670米,皇城城牆寬約14~16米。夯築,內外砌磚。唐時又在夾城南端添築了南牆,寬約9米餘。皇城南面西側的右掖門也是一門3道。門址寬24米,門道寬6米。門道兩側採用磚壁夾柱的結構,每側共有13根立柱,是上架過樑建築形式,其上蓋築門樓。門扉在門道中央,向內開啟,門道內壁均經粉飾。左右門道內有車轍,寬1.25米,印證了當時“左入右出”的制度。皇城內還發掘了隋代的子羅倉。


宮城、皇城周圍的小城


①曜儀城和圓璧城。曜儀城在宮城之北。狹長形,東西長約2100米,南北寬約120 米。圓璧城在曜儀城之北,呈矩形,東西長約2110米,東端廣590米,西端廣460米。曜儀城北面的圓璧南門,圓璧城北面的龍光門,均為單門道建築。


②東城及含嘉倉城。東城在皇城之東,城址長方形,南北長約1270米,東西寬約620米。東城之北有含嘉倉城,城址長方形,東西約615米,南北約725米。倉城北面的德猶門為單門道結構。倉城中糧窖密集,已探出259座。在已發掘的6座唐代糧窖中,出土有刻調露、長壽、天授、〔萬歲〕通天和聖歷等年號的銘磚,記載著倉窖在倉城中的位置、儲糧數目、入窖年月日及管理人員的官職和姓名。第160 號窖中還保存有約50萬斤炭化了的穀物,絕大部分仍保持顆粒狀。含嘉倉城規模之大,儲糧之豐富,為研究隋唐時期大型官倉的倉儲制度及糧食保管等,提供了可貴的實物資料。


③東西隔城。在宮城東北角和西北角外,還有長方形的小城址各一座。因與宮城、皇城相隔離,暫稱為東西隔城。東隔城南北約275米,東西約520米。西隔城南北約275米,東西約180米。西牆正中稍偏北,發現門址一座,為單門道結構,寬約10米。


西苑和上陽宮


隋大業元年五月在洛陽城西筑西苑,周200裡,唐時縮小為126裡。在禁苑之東,皇城之西南隅有上陽宮,唐上元中司農卿韋機造,高宗時居此宮聽政。西上陽宮在上陽宮西南,兩宮夾水,駕虹橋以通往來。近年來上陽宮中之建築遺蹟偶有發現。1978年在皇城西南隅約500米處,發掘出一座唐代窖穴式建築。


CAESAR715


剛剛修復的安喜門與隋唐安喜門不是一回事。隋唐安喜門的位置,不在今天這個城門位置上,還要靠北、靠東。也就是說,現在修復的安喜門,根本不在隋唐安喜門原址上,只是沿用了“安喜門”的城樓名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