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小時定律:這個關於如何成為天才的方法,你被它騙了多久?

關於刻意練習的原始論文已經被引用近1萬次,由此衍生的“一萬小時定律”也在大眾文化中廣為流傳。

但是,最近一項研究重複了當年的實驗,發現對於優秀的小提琴手而言,練習帶來的進步並沒有過去認為的那麼顯著。

事實上,那些有潛力成為世界大師的“精英級”小提琴手的練習時間顯著少於水平略低於他們的“優秀級”小提琴手。

許多自我管理方面的書籍都喜歡強調努力的重要性,並常常引用暢銷書作家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中的一句話:

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一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

一萬小時定律:這個關於如何成為天才的方法,你被它騙了多久?

一萬小時大約相當於十年以上高強度的練習。這條“一萬小時定律”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很多人開始用它激勵自己學習新事物。

但是人們引用時似乎漏掉了後半句——“但是必要條件並不是充分條件”。

實際上,最近一項研究重複了當年的原始研究,得到了不一樣的結果——對於真正的“天才”而言,練習並沒有過去認為的那麼重要。

一萬小時定律:這個關於如何成為天才的方法,你被它騙了多久?

“一萬小時定律”的誕生

自 19 世紀中期以來,科學家們對“天才是先天的還是後天的”這一問題爭論不休。

“先天論”支持者的代表人物是達爾文的表弟弗朗西斯·高爾頓(Francis Galton),他也是優生學的奠基人,認為應當通過人為篩選留下“優質”的基因。

而“後天論”支持者的代表人物是美國心理學家約翰·華生(John Watson),他認為人的所有行為、人格都是後天習得,並由此開創了行為主義學派。

優生學在二戰時期得到了納粹的大力支持,也隨著納粹的倒臺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而行為主義學派繼續發展壯大。

到 1993 年,瑞典心理學家 K·安德斯·埃裡克森及其同事提出了“刻意練習”的概念,嘗試對這一問題進行解答。

刻意練習指以提高在某領域的水平為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例如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練習。

一萬小時定律:這個關於如何成為天才的方法,你被它騙了多久?

埃裡克森等人調查了不同水平的小提琴演奏者的練習時間,發現演奏者間的個體差異與其刻意練習的時間密切相關,甚至是優秀的演奏者也不例外。

埃裡克森在這篇論文中寫道:“許多曾經被認為體現出內在天賦的特徵,事實上是至少 10 年以上高強度練習的結果。”

這項研究結果有力支持了“後天論”觀點,它不僅在學術界產生了重大影響,被引用接近 1 萬次,還催生了很多暢銷書籍。

例如埃裡克森自己的《刻意練習》和前文提到的《異類》,二十多年後仍然在大眾文化中佔據一席之地。

一萬小時定律:這個關於如何成為天才的方法,你被它騙了多久?

重複經典研究

凱斯西儲大學的心理學家布洛克·N·馬克納馬拉及合作者梅格·梅特拉重複了埃裡克森當年的研究,發現“一萬小時定律”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有效。

研究論文在 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 發表(DOI:10.1098/rsos.190327)。

效仿埃裡克森的實驗設計,研究者們招募了三組不同演奏水平的小提琴專業學生,分別是精英級(有發展成世界級獨奏家的潛質)、優秀級(有可能成為職業演奏家)和良好級(來自排名更低的院校,可能成為音樂教師或普通演奏家)。

他們通過結構化訪談、記日記等方法獲得了參與者們練習小提琴的時間,包括獨自練習時間和在教師指導下練習的時間。他們發現:

1、練習時間與小提琴手水平間並不存在嚴格的對應關係,儘管精英級小提琴手和專業級小提琴手的練習時間都顯著多於良好級,但是精英級小提琴手的練習時間顯著少於專業級小提琴手。

2、 刻意練習時間只能解釋不同水平演奏者演奏中 26% 的變化,在埃裡克森等人的研究中,這一數據為 48%。

“一萬小時定律”為何失靈?

為什麼會出現與前人不同的研究結果呢?研究者們認為有三種可能。

一萬小時定律:這個關於如何成為天才的方法,你被它騙了多久?

首先,實驗參與者專業水平不同,而實驗表明刻意練習時間對高專業水平小提琴手的影響會變小。

在馬克納馬拉等人的研究中,精英級和優秀級小提琴手都來自克利夫蘭音樂學院,而在埃裡克森等人的研究中,參與者來自柏林漢斯·艾斯勒音樂學院。

儘管它們都是國際知名的音樂院校,但是考慮到年代的差異,例如今天的小提琴手參加的國際比賽要比 1993 年多許多,馬克納馬拉這項研究中的小提琴手可能整體水平更高。

其次,埃裡克森等人的研究中沒有采用雙盲實驗,研究結果可能受到了實驗者期望效應和反應偏差的影響。

埃裡克森等人在訪談中告知了參與者實驗目的,參與者可能會有意識或潛意識地改變自己的反應來迎合實驗者的期待。

而馬克納馬拉等人在研究中使用了雙盲的研究方法,即實驗者不知道參與者的組別,參與者也不知道實驗的分組設計和真實的實驗目的。

最後,埃裡克森等人在統計中可能犯了 Ⅰ 型錯誤(又叫棄真錯誤),指拒絕了實際上成立的正確假設。

一萬小時定律:這個關於如何成為天才的方法,你被它騙了多久?

天才究竟有何不同?

學習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只有精神高度集中、有針對性地練習,並且能夠得到專業人士的即時反饋,才能達到提升水平的效果。

而就像同一個班的學生成績也有差異一樣,即使每個人都按照同樣的方式進行訓練,最終能夠達到的水平也各不相同。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會忽略一點,那就是努力並不是練習時間的簡單累積。

為了更好地闡述刻意練習,埃裡克森將其和玩耍與工作這兩種活動做了對比。

一萬小時定律:這個關於如何成為天才的方法,你被它騙了多久?

例如,普通愛好者打籃球純粹是為了享受打球的過程,即使他們打籃球的時間累計超過一萬小時,也很難達到精英級水平,因為他們是在玩耍。

而對職業籃球運動員來說,打籃球是工作,這種活動存在一定的重複性勞動,而且往往還存在競爭。

儘管他們會刻意練習籃球技巧,但是工作的驅動力在於外部獎賞(例如薪水),所以當他們對現狀感到滿意的時候,可能也就失去了進一步提升自我的動力。

也就是說,工作也很難讓人達到精英級水平。

那麼,當人們達到專業級水平,朝著精英級努力的時候,“一萬小時定律”為什麼失效了呢?

一個可能的解釋就是精英級往往採取不一樣的評價標準,這些相關能力不一定能夠通過刻意練習得到提升。

一萬小時定律:這個關於如何成為天才的方法,你被它騙了多久?

馬克納馬拉等人的研究發現,對於專業級小提琴手來說,練習能夠提高他們演奏的可重複性,即減少演奏中的變化,讓發揮更加穩定。

但是想要達到精英級小提琴手的水平,僅僅發揮穩定可是不夠的。事實上,在馬克納馬拉等人的研究中,精英級小提琴手的練習時間顯著少於專業級小提琴手。

馬克納馬拉說:“從統計和理論的角度來看,刻意練習無疑是很重要的。它只是沒有人們認為的那麼重要。”

不過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更準確的說法可能是:只有當刻意練習不再能夠幫助你和周圍的人拉開差距的時候,你才能說刻意練習不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