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樣百出的音樂綜藝“出圈記”

第2612期文化產業評論

精選

從《我是歌手》《蒙面唱將猜猜猜》《天賜的榮耀》等歌手競技類,到《即刻電音》《國風美少年》《中國有嘻哈》等垂直音樂主題,再到《這!就是原創》《我是唱作人》《樂隊的夏天》將目光聚焦在原創小眾音樂上,音樂綜藝從未停止在類型和模式上的創新突破。然而並非每種音樂類型都有廣泛的基礎受眾,在此情況下,如何將綜藝自身以及相關的音樂推向大眾,就成為了音樂綜藝們的共同目標。

推薦 | 張菁芮

撰文 | 張菁芮

正文共計3104字 | 預計閱讀時間9分鐘

音樂綜藝如何打造爆款?

從綜藝傳播層面來看,音樂媒體評論員耳帝在其文章《如今的選秀/音樂綜藝如何才能“出圈”?》中道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就音樂綜藝與選秀節目來說,要出圈必須得打通三個層面的受眾:

一是最基本的普通大眾層面,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與觀看量,但僅有這一點還遠不夠;

二是要有專業粉絲組織的參與,這些分工明確、體系完善如微型社會般具有專業化打投能力的群體,它有著帶領吃瓜群眾真正參與並投入進一檔節目的經驗,加深群眾的入戲程度,生出掌控感,與節目產生層次的黏合與互動,同時也成為節目內容的一部分;

三是節目要有能引發關於階層、文化、性別等社會層面的爭議與探討,這樣才有媒體與意見領袖跟進、討論與爭吵,擴散到更廣泛的社會層面。當這三者聚攏在一起,才能最終引爆一檔綜藝的能量噴發。

其中,第一點與第三點兼具是很難的,它需要讓節目在外觀上通俗易懂,富有娛樂性;同時在娛樂性的下面,要有以小見大的屬性,以及大智若愚的觀感,如果這兩點能幸運兼容,那麼這兩者還可以進一步相互激發,從更廣闊的民眾關注中挖掘出更多議題,以及在鋪天蓋地的媒體資源中吸引到更多受眾,《創造101》與《中國有嘻哈》這三點全部做到了,因此也成功出圈。

花样百出的音乐综艺“出圈记”

而針對音樂綜藝是如何將原本小眾的音樂元素推向大眾的問題,文章《王源毛不易花式打歌,原創音樂“出圈”記》以《我是唱作人》為例,給出了答案。與其他音樂類別綜藝不同,《我是唱作人》不管是在賽制設置還是大眾評審部分,都在嘗試拉近唱作人以及原創音樂與大眾市場的距離。

此外,節目還著力挖掘音樂背後故事,給唱作人重立人設,來讓原創歌曲在如今神曲頻出的市場中脫穎而出。節目組用不會作曲的徐徐若楓來強調了“人人可原創”的概念;通過《學貓叫》原創小峰峰與湯姆貓的故事,把《學貓叫》打造成了一首為愛貓譜寫的溫暖歌曲;依靠諾爾曼《吉祥三寶》中女兒原型的身份,為她的作品帶來了更多的關注

對於原創音樂人來說,如何在作品出圈後保持有效產出,並且擴大節目外的受眾群,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對此,《我是唱作人》把籌碼壓在了明星唱作人的召集上。每位歌手在參賽前必須準備好七首未發表的原創音樂作品,難度不亞於製作一張新專輯。雖然門檻更高,但卻也更容易通過明星自有的粉絲基礎和較為成熟作品增持熱度。反過來,有了對節目的

關注,受眾自然會對整個唱作人生態和原創音樂市場品質更加重視。

文化產業評論(ID:whcypl)的過往文章《音樂綜藝佈局獨立音樂:火了音樂還是火了綜藝?》也把目光投向了一檔專門針對獨立音樂的音綜《即刻電音》,首先,文章分析指出了音樂綜藝佈局小眾音樂市場的原因:作為一種圈層文化,長期以來小眾音樂大都針對特定受眾進行傳播,而綜藝節目作為一種主流的節目形態開始走出流行音樂文化圈,這體現了音樂綜藝對獨立音樂不斷擴大的受眾市場的覬覦,也是綜藝節目的差異化需求。

花样百出的音乐综艺“出圈记”

此外,文章也闡述了這檔音綜的運營模式:通過邀請張藝興、大張偉、尚雯婕三位知名明星創造話題效應,將流量引向小眾音樂;通過後期剪輯營造戲劇衝突,創造“freestyle”等話題效應;對小眾音樂的價值觀進行重新包裝,用普世價值將其包裹起來。這與《我是唱作人》有異曲同工之妙,說明讓小眾音樂出圈,價值觀上的“接地氣”是不可或缺的條件。

而一些音綜則致力於通過跨界的方式打破圈層壁壘,吸引更多的受眾。文章《音樂綜藝如何打破圈層壁壘?“籃球大唱片”這麼做》給出了音綜“出圈”的典例——騰訊體育推出的《籃球大唱片》通過真人秀節目的模式,展現歌手與明星尋找籃球靈感和全民共創籃球主題曲的過程,打造一場運動與潮音的籃球派對

製作方邀請了與籃球有著或多或少的關聯的明星參與,兼顧了話題和流量。在綜藝結束之後,誕生了三首籃球主題曲,不但能夠持續吸引粉絲和籃球愛好者關注,更為籃球世界盃的後續上線帶來長期關注

,讓籃球和音樂真正融合在一起。

花样百出的音乐综艺“出圈记”

在《籃球大唱片》項目中,騰訊體育聯合騰訊視頻以強大的明星陣容和綜藝化製作手段,成功將FIBA和籃球兩個天然IP的價值放大,形成了綜藝和EP唱片兩個有形產品和平臺品牌口碑的無形增值,完成了超級IP的矩陣衍生。同時,基於騰訊體育在內容播出、賽事運營、內容製造等多方面優勢,通過跨界綜藝、EP唱片等內容形態,創造新的消費場景,擴大受眾群體,延展出更多有價值的內容。

綜藝之於音樂,究竟是助力,還是利用?

文章《音樂綜藝佈局獨立音樂:火了音樂還是火了綜藝?》在回顧了《即刻電音》的傳播路徑之後,提出了“真正被推廣的究竟是節目本身還是獨立音樂?”的問題。文章從辯證的角度,提出音樂綜藝確實讓更多人注意到了獨立音樂,但另一方面,大多數人關注的是綜藝節目創造出的“娛樂性”,綜藝運營模式下,最大的受益者還是綜藝節目本身。如果獨立音樂在推廣的過程當中被娛樂化,甚至走向商業化或者向主流話語權妥協,失去了獨特的藝術本質,就難以走得長遠。

花样百出的音乐综艺“出圈记”

而文章《音樂綜藝層出不窮,是否改變了音樂圈?》則聚焦於一場關於探討“破壁、出圈”話題的論壇,其中,《明日之子》製片人邱越認為,音樂節目越來越多,不單是為了表現個人的音樂屬性和音樂能力,更多是希望能講一個大故事。這個故事要符合當下行業真正的痛點,也是可以直擊心底,觸達到心靈的底層的。找到音樂以外更多人性和社會層面,希望能夠更大範圍激起年輕觀眾產生共鳴。對於音樂和綜藝的關係,邱越認為節目需要好的音樂人和好的作品給自己添磚加瓦,音樂節目可以宣傳音樂人好的作品和堅持的理想。

摩登天空創始人沈黎暉認為,綜藝的任務就是出圈,因為出圈意味著瞬間的流量。其實綜藝對更多用戶的教育意義更大,小孩看一個綜藝可能就買了一把吉他,愛上了音樂。而綜藝和音樂公司各有各的分工,綜藝負責出圈,音樂公司便負責擴圈,大家分工不一樣。

音樂的推廣,不能只靠綜藝的火爆

在《沈黎暉:玩音樂別老想著出圈,擴圈才是重要的 |專訪》中,詳細闡述了沈黎暉這一思想。在沈黎暉看來,音樂破圈更像是“一下的事兒”,於整個行業而言,破圈帶來的熱度也是相對短期的,而且流量來得也快,去得也快,在此之下音樂人很難保持原有的初心。想要提升整個行業的廣度和深度,更為重要的是“擴圈”,可以把消費者的體驗、消費都拉進來,當擴圈到一定程度,做綜藝節目的也發現了這個

圈子,向其靠攏,兩個擁有大流量的圈子合到一起就創作出新事物來。所以“擴圈”和“破圈”是兩個概念,做法不一樣、付出不一樣、風險也不一樣。相較於“破圈”,擴圈的回報是長期才能見效的,不能投機取巧,而是要一磚一瓦地構建起來。

花样百出的音乐综艺“出圈记”

摩登天空CEO沈黎暉

結語

綜藝和音樂的結合,就像是品牌聯名,二者之間是借力和相互促進的關係,而不是依賴與被依賴的關係。音樂綜藝縱然可以通過各種手段來擴大知名度、推廣音樂,但是音樂產業還需保持自身的獨立性,才能走得堅實、走得長久。

-END-

留言話題互

你對音樂綜藝怎麼看?

下期你想讓「文化產業評論」為你精選什麼話題?

請後臺留言給我們

文化產業研習社」,一起創造優質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