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僅26歲的民國才女,用血淚告訴你的人生哲理

年僅26歲的民國才女,用血淚告訴你的人生哲理

人的一生,浮華一瞬間。夢裡風華,世間風波,我們到底為了什麼而活著呢?是為了那偏安一隅的田園,還是灼灼塵世的繁華?是為了那些愛我們的人,還是那些我們愛的人?

用犀利筆墨,啼笑皆非的情節寫盡生死的餘華在《活著》中,告訴我們: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活著》的主人公福貴,本是一個富家少年。卻因為好賭,輸盡了家財。父親因為他的不爭氣,被活活氣死,雪上加霜的是,母親也身患重病。在他前去求藥的時候,又被國民黨抓去了當壯丁。幾番波折,經歷了戰爭的殘酷,終於回到了家中。卻發現母親早已經化為了白骨,妻子含辛茹苦地養大了兒女。最後,兒子因為無良醫生抽血而死,女兒難產而死,妻子因病而死······最後只剩下福貴和一頭名叫福貴的老牛相依為命。但是他依然活著,更加堅強的活著。

我想起石評梅說的:我仍就覺得,那些體嘗過生活的苦、社會的現實、活的本質,卻執著地心存情懷與美好的人,永遠值得讚賞且不可揣度的,他們才是這世界上最值得活著的人。

無疑,福貴就是這個最值得活著的人。

年僅26歲的民國才女,用血淚告訴你的人生哲理

石評梅與呂碧城、蕭紅、張愛玲併成為“民國四大才女”。在四大才女中,蕭紅31歲而逝,她也只活了26歲。剎那芳華,就算是轉瞬即逝的煙花,也要璀璨的劃過黑暗的夜空。她曾說:“人世艱難,但仍然努力前行·····”她也說:“我們從生到死的途徑上,就像日的初升,縱然有時被浮雲遮蔽,仍然是要繼續發光的。”

《人世艱難,偏要活得好看》是她所著的一本散文集,是她以血為墨,淚為筆所抒發的悲歡離合。字字含淚,句句泣血。這本書是廬隱作的序,在序言中,廬隱說她是“哀豔清幽”的一生,並說“她註定了她是悲劇中的主角。她經歷了從幻想到現實痛苦,從虛幻、失望、渴望到仇恨、反抗、破壞的連續悲劇起落的過程。她的散文就她自身的情感苦旅和這中間巨大的思考時空的真實記錄。”

她的一生,跌宕起伏。那些心酸粘合的過往,被她一點一滴的渲染在紙上,閱之落淚,但又不得不為她的堅強震撼。就像她說的一樣:人世艱難,偏要活得好看。

年僅26歲的民國才女,用血淚告訴你的人生哲理

一、親情羈絆--戀家思鄉的情緒

雖然人生旅途,到處是家,不過為了你,我才眷戀著故鄉。母懷是我永久憑依的柱樑,也是我破碎靈魂,最終歸宿的墳墓。

故鄉是一個人心中的羈絆,是天涯遊子午夜夢迴之地。漂泊在外的兒女,每逢佳節倍思親。思慕故鄉,除卻山水鄉音,最重要的是因為故鄉的人。日漸衰老的父親,滿面愁容的母親。他們除了要面對逝去的年華,還要面對思兒的苦楚。這些苦楚都是身為兒女迫不得已強加給他們的。

石評梅出生於一箇中等家庭,衣食無憂。只是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她曾經說過:“我家雖然不是大家庭,但人心不同,意見分歧,亦大不幸事。”因為她的母親是續絃,哥哥又是嫡母所生。在那個封建濃郁的時代,這樣的家庭關係確實容易發生芥蒂。幸運的時是,她跟嫂子關係還算不錯。當她在外受了委屈,遭受了痛苦的時候,為了免於母親擔憂,回到家還可以在嫂子面前放肆流淚。只是,父親性格剛強,她終究是心疼母親的。

只是為了求學,為了工作,她總是漂泊在外,更是思念家中的母親。石評梅在《母親》一文中寫道:“我又想起圍繞在你膝下,安慰歡愉你的侄女。慚愧!你枉有偌大的女兒;母親!你枉有偌大的女兒。”

承歡膝下的本該是這個她含辛茹苦養大的女兒,只是她卻不得不留給她一次又一次遠行的背影,無盡的思想折磨。

她在《歸來》一文中說母親讓她上樓休息,那幾間樓房是專門為她特備的,早已經收拾清楚,窗明几淨,讓她這匹跋涉千里疲憊萬分的征馬,在此卸鞍。她走的時候,就封鎖起來。

這就是母親,心心念唸的都是你。我想到了自己年邁的母親。父親早逝,兄長雖然陪伴在側,但也總是忙碌的。我更是在外奔波,所以陪同母親的總是小侄女。是她陪同母親度過漫漫長夜,也是她逗得母親哈哈大笑。

年僅26歲的民國才女,用血淚告訴你的人生哲理

每當我說何時歸家時,她便早早的收拾床鋪,該清洗的清洗,該晾曬的晾曬,迎接我的是最好的。當我要走時,她依依不捨,卻又假裝堅強,告訴我工作重要,她一切都好,無需掛念她。

天下的母親都是一樣的。石評梅短短二十幾歲的生命中,母親就是她靈魂的依託。在她的散文中,處處可見母親二字。這兩個簡單的,縈繞齒間的字,在漫長的黑暗中,在苦痛掙扎中,給與她了強大的力量。

自古慈母嚴父,石評梅的父親對她也特別的嚴厲。她的文學成就除了自身的努力,最主要的就得益於父親。“維持我今日家庭的繩索是父親,繩索斷了,那自然是一個莫測高深的隕毀了”。只是,人終有一死,這是誰都逃不過的宿命。

對於石評梅來說,萍蹤浪跡,不易歸來,更或者交通阻礙,局勢混亂。她在《素心》中寫道:“有了團聚又襯出漂泊的可憐,但想到終不免要漂泊的時候,這團聚暫時的歡樂,豈不更增將來的惆悵?”

所以,當看著曾經高大如山的父親,每一次相見都更顯老態時,甚至在好不容易重逢的時候,相攜去看生前就選好的墓地時,是怎樣的難言心境?這是她又一次感受到墳墓的殘忍可怕,死的偉大無情。

在石評梅的字字句句間,父親母親的泣淚言語中我們知道:死別最恐懼,卻又不得不面對死別。離別總是傷人,卻又不得不面對離別。思念最是磨人,卻又不得不面對思念。流浪在外,總要錯過很多,造就更多的遺憾。讓我們明白在有生之年,不妨為減少遺憾,多做些努力吧!

年僅26歲的民國才女,用血淚告訴你的人生哲理

二、畫地為牢--碧落黃泉的愛情

滿山秋色關不住,一片紅葉寄相思。

這是高君宇寫給石評梅的一句詩。當他寫下這深情款款的文字時,絕對想不到在不久的將來他們就要陰陽相隔,黃泉碧落兩不見了。

石評梅曾說:“我不幸有W君傷心之遭運,奈何天辛偏以一腔熱血濺我裙前?·····人生豈真為苦痛而生耶?”

這句話中的W君乃是吳天放,石評梅的一顆心沉淪。當她以為“君心似我心”的時候,才發現不過是自己的一廂情願,現實給了她沉痛的一擊。心傷最難愈,從此後,她畫地為牢,再也不敢觸摸愛情的毒藥。

天辛則是高君宇,他用最赤誠的心,關心愛護著石評梅。“你的所願,我將赴湯蹈火以求之;你的不願,我將赴湯蹈火以阻之”,滿腹才情,滿紙深情,他全數給了石評梅。石評梅是喜歡他的,甚至是深愛他的,奈何舊傷未愈,只能忍痛推開。只是沒有想到,有朝一日為天人永隔,他會化為一抔黃土,撒手而去。從此,她被悔恨包裹,被淚水淹沒。她說“碧海青天無限路,更知何日重逢君。君宇,我無力挽住你迅忽彗星之生命,我只有把剩下的淚流到你墳頭,直到我不能來看你的時候”、“你是我生命的盾牌,靈魂的主宰。”

可以說,高君宇的死,給了她致命的打擊,同時也給了她堅不可摧的盔甲。

《墓畔哀歌》一共九首,字字泣血,句句哀鳴。一言一語,都是對高君宇的懷戀之情,都是她的苦痛掙扎。若她不困頓自守,而是敞開心扉,或許在病榻前,在廟宇間,他們還能留下些攜手共話的甜蜜。這段生死相隔的愛情,最終因“合葬”落幕,也算是一場傾城之戀。

人生總是充滿了未知,“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幸福是靠自己把握的,不要等到它溜走後,才悔恨交加,悔不當初,到那時已經來不及了。

年僅26歲的民國才女,用血淚告訴你的人生哲理

三、社會現實--悲憫同情,勇敢前行

人生在這大海中不過小小的一個泡沫,誰也不值得可憐誰,誰也不值得驕傲誰。

人似浮萍,在世間遊走,總要經歷狂風暴雨。對於石評梅也是如此。除了離愁別恨,生死的考驗外,還有人間萬象的無力感。

魯迅先生曾寫過一篇《社戲》,講述了作者三次看戲的經歷。用深情筆墨,刻畫了一群少年朋友,表達的是勞動人民的淳樸、善良等品德,給人一種溫馨、懷戀的感覺。而石評梅的《社戲》恰恰相反,戲臺上唱唸做打,戲臺下人仰馬翻。因為一件小事,母子二人被打的遍體鱗傷,奄奄一息。她無力阻擋,也不能阻擋。更有《董二嫂》中因婆婆教唆,丈夫不辨是非毆打,最後淒涼落幕的董二嫂,《沄沁》中被寵幸丫頭欺凌,被獸性丈夫踐踏的中學朋友陳君······

這就是她所處的社會,致力於婦女解放工作的她,對這樣的現狀,該是多麼的痛心疾首。所以她才說:我是沉默深刻,容忍含蓄一切人間的哀痛,而努力去尋求生命的真確的戰士;路既未走完,我也只好背起行囊再往前走去,不管前途是荊棘崎嶇,披星戴月的向前去。

《人世艱難,偏要活得好看》,寫滿了她的哀愁,寫滿了她的痛苦,同樣也有她的堅強。人生而不易,石評梅短暫的一生,經歷了無數的困苦折磨,依然綻放了自己,為教育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也為文學增磚添瓦,她面對慘淡的人生依然勇敢的向前,我們又有什麼理由自暴自棄,自甘墮落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