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業性國資“家底”厚底氣足

中國商報/中國商網(張海英)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日前審議《國務院關於2018年度全國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管理情況的專項報告》。該報告首次曬出了各級各類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的家底。截至2018年末,全國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總額33.5萬億元。其中,行政單位資產10.1萬億元,事業單位資產23.4萬億元。

國有資產不僅是國有企業的資產,還包括各級各類行政事業性的資產,比如政府辦公大樓、辦公設備、公車等固定資產與非固定資產,就屬於行政性國有資產。再比如,公立醫院的病床、醫療設備、門診大樓等資產屬於事業性國有資產。這兩類國有資產規模,不僅是國有總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縮影。此次披露行政事業性國資家底,既滿足了公眾對國有資產規模數量的知情權,同時也給公眾帶來更多信心,正因為如此大規模的國有總資產才讓我們有了應對困難與挑戰的底氣。

過去,很多行政事業單位的辦公條件較為落後,公共服務能力有限,資產規模自然也相對較小。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公共資金和資源投向公共基礎設施、教育、文化、住房保障、醫療衛生等領域,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快速增長,極大地提升了公共服務質量。從區分行政、事業性資產來看,包括學校、醫院、博物館等事業單位支配的資產規模更大。比如,隨著辦學條件的不斷改善,教育類資產實現較快增長,截至2018年底,全國校舍面積35.7億平方米,較2012年增長30.3%;教學儀器設備價值10218.2億元,較2012年增長99.9%;計算機擁有量4437.7萬臺,較2012年增長61.4%。

國有總資產規模越大,意味著各級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部門的責任越大,要儘量確保國有資產不流失、不貶值、不浪費,也要儘可能地讓國有資產實現增值。需要注意的是,行政性國有資產應適當控制,如果增長過快,也容易增加財政的負擔。

就行政事業單位而言,由於國資監管、審計監督、紀檢監察等部門共同監督,這類單位國資流失浪費現象總體比較少,但在一些地方也存在流失的情況。比如,某地經審計發現,一單位所屬國有資產出租事項未進行公開招租,且該單位將其交與下屬企業管理代收租金。由於管理缺位,下屬企業代為收取國有資產出租租金未能足額收取,並且已收取的租金收入也未入庫,造成了國有資產的流失。對於這類現象,既要強化行政事業單位的主體責任,也要加強審計、國資監管等部門的監督力度。

總之,對於公共醫療衛生、基礎教育、公共文化等事業單位持有的國有資產,應當允許依法依規適度“擴張”,因為這有助於改善公共服務,讓老百姓享受更好的保障。而事業單位的一部分國有資產主要用於行政功能,另一部分國有資產主要用於業務,用於行政的資產也應當有所控制,用於業務的資產應該允許適度“擴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