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和赵光义相比,谁的治国才能高?

约定9521


飞赵沧海为你解答赵氏兄弟谁的治国才能更高。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在伟人眼里,宋太祖是和各位名帝并列的,可见,赵匡胤的才能与威望。有人会说,这是为了诗词的押韵而为之,如果是这样,那为何不换为明朝的明太祖朱元璋呢?

个人经历孕育了厚积薄发

无论从治国才能还是为人做事上,赵匡胤其实都要远远胜出赵光义不少。年少时的赵匡胤便游历天下,熟睹和体味了人世冷暖和民间疾苦,直面群雄割据带来的战乱造成的民不聊生给他的冲击,这为他以后得国后制定恤民安邦的国策打下了好的基础。

赵匡胤得位于后周柴氏,被人诟病欺负柴氏孤儿寡母,但这都掩不住赵匡胤自身的优秀,后周世宗柴荣率军南征北战所向披雳,很大原因在于赵匡胤的骁勇善战,攻无不克。

赵匡胤年少时便投身行伍,从底层一步步凭着军功升之殿前都点检,掌控禁军,成为手握重兵的实权人物。

从成长经历来说,这不是生在温室长于父母膝下的赵光义所能比的。从个人才能来说,一个能从底层全凭个人打拼升之掌权重臣,没有卓越的个人能力是做不到的。

制国韬略,奠定三百年繁华

即位后的赵匡胤,综合形势制定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战略方针,先后平定南汉、后蜀、荆湖、南唐等分裂各国,统一了中原地区。结束了中原大地纷乱割据一百多年的战乱局面。让社会稳定,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赵匡胤以宽大仁厚来对待前朝官员,稳定了朝局及地方各势力,集拢了民心。

开创性的设立官、职、遣分离制度,使官员的权力得到管控,只有实际派遣任务才有实权,否则只有虚衔。领着和官位相对的奉禄,这种方法化解了重臣成为权臣给政权带来的隐患,一面也安抚了这部分大臣。

面对自唐后期以来的混乱不堪的史治及君弱臣强,中央软弱而地方强势造成社会动乱的根源,赵匡胤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以加强中央集权管理,制弊良方就是强干弱枝、偃文抑武、权力制衡

在中央 他把朝政体制总体划分为政事、军务和财政三大中枢机构,三者平权互不牵涉,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三大中枢机构分别对应为中书省、枢密院、三司使,分管政事、军事及财政。设立这三大中枢分割相权,宰相不能过问枢密院和三司使的业务。在政事上还设立多位参知政事,也就是副相,进一步分割相权,规避一相独大局面。

在地方 对地方长官的委任常以临时委任,官职上也是以知某州或判某州称谓。本职还是在中央。在地方上还设立转运使,专门负责地方的财政收入向中央输送,也就是把财权从地方剥离。设立通判对地方长官进行牵制,以钳制地方长官专权,抑制势力过大。地方的司法人员也是由中央指派。这样,地方上的财权和司法权都被中央直接控制,很难再有作乱的机会。

军事改革 一是组建禁军和厢军,禁军主要负责对外作战护卫国家安全,也就是国防军,主要部署在开封附近,选拔制度严苛,所以,这个时期的禁军作战能力非常勇猛。

二是削弱武将的统兵权,各部将领日常只有军事训练的权力,没有调兵的权力,调派部队由枢密院负责。如果有战事发生,则由中央调派文臣担任一方统帅,实际作战的指挥权虽然仍是武将,但也只是临时指派。一旦战事结束,则撤消统兵权力。这样造成的结果,一是抑制了武将有手握重兵作乱的机会,二是,由于兵不知将,将不知兵,造成作战能力不高。

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

实行锁院:考生入住考院后,一经确定考官后,则进行封锁贡院,避免考生同外界发生联系,杜绝作弊行为发生。

封卷,即把考生写在考卷上的身份信息全部用封条进行密封,在批改完卷子后统一登记成绩时才能拆封,避免考生与考官有发生作弊的机会。这还不够,为了杜绝考生在卷子上用写暗号或作标记等行为作弊,赵匡胤甚至发明了派专门人员对所有考完的考卷进行统一誊抄,把誊抄的统一字迹的卷子交给考官阅卷,不给丝毫作弊的机会。

分院考试,对官宦子弟和平常百姓子弟分院考试,避免出现像唐朝那样的百分之九十多都是官员子弟中状元的情况。

开创殿试,赵匡胤亲自在朝殿上面试通过考试的考生,来选定状元。

这些改革举措以后都成为了各代的定制。

赵匡胤的这些种种举措,真正落实到选拔出优秀的人才为国所用,也让科举制的优势得以真正发扬。

在经济文化上也是不贵余力的改革,兴修水利,疏浚运河,鼓励农业生产,降低农民税赋。在文化上奉行文以靖国,崇敬读书人,大力支持修攥图书,这些都让宋朝在经济文化上空前的繁荣。

赵匡胤立下的祖训,“不得杀害上书进言者”,这使得宋一朝能够广开言路,奠定了宋朝的国本,“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抑制了皇权的过于独大专横,也使得宋朝成为历朝里最为民主开放的朝代。在他的国策下,宋朝没有发生过像汉唐明频繁的外戚干政、太监乱权、地方割据暴乱的情况。国家也出现了长治久安,人民也能安居乐业享受太平。

这也就是为何,赵匡胤能并称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了!

赵光义在治国上也是位明君,虽然没有兄长那般雄才大略,其实北宋除了出现了像赵徽宗父子外,其他都能称得上贤君。赵光义的成就是守成,赵匡胤是宋朝的奠基者和开路人,赵光义要做的就是在兄长的即定方针下政策的执行和对一些政策的微调。这些,赵光义都还做得不错,维持了宋朝的经济文化继续繁荣的势头,做到了国泰民安,社会富足。


飞越沧海


赵匡胤与赵光义应该都是一代明君,如果比较的话,哥哥可圈可点的事更多一些。从一介平民到开国帝王,有一传奇的人生。

后周柴世宗病死,恭帝继位,年仅7岁,符太后主政。忽闻辽国联合北汉入侵,求救于宰相,唯赵匡胤可救,于是得到了最高兵权。

率大军离开都城,夜宿距开封20里的陈桥镇,策划了兵变,顺势回兵,兵不血刃,夺取了后周政权,黄袍加身。事后证实,所谓的入侵子虛无有。史称陈桥兵变。

取得政权后,致力于统一全国,先灭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等地方割据政权,弟弟既位后,复灭吴越、北汉完成全国统一大业。

全国基本打下开后,迅速稳定政权,为了防止夺权的事,不再重演,利用一次宴会,解除了所有军事将領的兵权,史称杯酒释兵权。

弟弟继承皇位后,基本上维持了哥哥的政策,没有啥创新。他哥哥的死也与他有关。他哥召他入宫喝酒,然后夜宿皇宫,第二天他就去世了,在位仅16年,时年50岁。可怜太祖,一世枭友雄,就这样死于非命。

毛主席评价他,不知天高地厚,非契丹对手,不择手段,急与登帝,乃小人也。真是明枪易躲,家贼难防啊。


德雨50926495


宋太祖赵匡胤在其弟赵光义(后来的宋太宗)等人的协助下,发动了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一举夺取了后周天下。

北宋王朝建立后,因拥立太祖有功,赵光义被封为开封府伊兼中书令,后又加封晋王,位在宰相之上。

赵匡胤代周建宋后,为了防止五代十国割据混乱、攻伐不断局面的再现,采取了一系列“偃武修文”的措施,加强了封建专制与君主集权,建立了由皇帝直接掌控的庞大军队和为数众多的官僚机构。

为避免开国功臣拥兵自重,尾大不掉的隐患,赵匡胤委婉诱导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赵彦辉、张令铎等拥立有功的悍将,以温和的语言劝他们交出兵权,出守藩镇,再赐给其大量的金银财宝,以多购良田美宅,为子孙创下享用不尽的家业和福泽。石守信等闻言恍然大悟,第二天便主动上表称病请辞,要求解除兵权。太祖欣然颔首同意,并罢黜了他们的军职。这就是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这样做,君臣之间果然相互不再猜疑,上下相安。在历代开基帝王中,赵匡胤虽得位不正,有恃强凌弱、欺负孤儿寡母之嫌,但军汉出身的他为人还算豁朗大气,至少没有大肆屠戮功臣,干那“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敌破臣亡”的龌龊事。

随后,赵匡胤以同样的手法罢免了镇守各地的节度使。为避免“君弱臣强”的局面再度出现,宋太祖又在宰相之下设立参知政事一职,以削弱相权,并改变之前由皇帝和宰相共同商讨朝政大事的规矩,改由皇帝批阅,再交给宰相按旨意处理。

宋太祖赵匡胤偃武修文,力倡文教,尊重读书人,开两宋养士三百年(两宋共享国祚319年)之先河,他甚至以文制武,导致军人地位低下,虽然宋朝军队因此遭抑,战力不堪,但北宋人文繁盛,商品经济异常发达,民众安居乐业,这个国家在赵匡胤的带领下似乎即将进入一个花团锦簇的太平盛世。

后来,雄才大略的太祖赵匡胤还来不及完成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夙愿,就不明不白地死去了。赵匡胤之死,诡谲异常,烛影斧声,迷雾重重,至今仍是一桩难解的历史悬案。

赵匡胤死后,赵光义继位为宋太宗。太宗赵光义之上位历来有争议,但他基本承袭了其兄的治国理念和规章制度,并开始完成老哥未竟的统一大业,他先发兵逼迫平海军节度使陈洪进、吴越王钱镠献土归降,再挥兵攻克太原,一举灭掉了北汉。

到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东征西讨,南攻北伐,终于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灭掉北汉后,宋太宗乘势御驾北伐,企图收复五代时被后晋“儿皇帝”石敬瑭献给契丹(辽,)的幽云十六州,经数场恶战,均被辽军击败,丧师败北,自己还差点被俘。幽云十六州是宋人心中永远的痛。匡胤、光义两兄弟均以收复幽云为己任,只可惜匡胤英年早逝,光义功亏一篑。

此后,收复幽云的计划被迫搁浅。宋太宗“兴文教,抑武事”,加强文官治国。他命人编纂了《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等三大类图书典籍。他非常重视文化事业,北宋之所以文学昌盛,文曲星辈出,甚至可以与盛唐相提并论,他老人家功莫大焉。

同时,为了巩固其统治,宋太宗还进一步削夺藩镇的兵权、财权与司法权,取消了节度使统领州郡的权力,下令天下所有军州全都直隶朝廷,在宋太祖打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他还继续执行宋太祖与民生息、轻徭薄赋、发展社会经济的各项方针政策,并逐步完善了太祖草创的各项规章制度。在他执政期间,北宋王朝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罕见的鼎盛局面,奠定并夯实了宋王朝统治中国三百多年的物质、文化基础。他和宋太祖一样,都是北宋王朝的创业之君。

论军事能力,赵匡胤称帝后南北用兵,灭后蜀,灭南汉,平定南唐,逼降两浙和福建的十五州一军,一举统一了南方。若不是他在不久后死去,敢怕是燕云十六州都会被善于用兵的宋太祖收复。论行政和治国能力,则喜爱读书、善于用人、文韬武略的宋太宗赵光义要稍微比“稍逊风骚”的宋太祖强些。

【插图源自网络】【写作不易 严禁搬运】


铁马冰河wu


赵匡胤与赵光义兄弟俩总体上都是中国历史上能力不错的皇帝,赵匡胤算是超一流皇帝,赵光义也至少是一流皇帝,区别在于两人的风格不同,赵匡胤是比较堂堂正正的英雄,而赵光义是为了成功不择手段的奸雄。

赵匡胤即使篡夺后周的江山,也采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这样迫不得已的方式,对后周皇室也仁至义尽,没有像历史上很多王朝那样对前朝皇族斩尽杀绝。赵匡胤灭后蜀灭南唐等虽然有些仗势欺人,但也算大势所趋,也没有对这些亡国之君斩尽杀绝。而赵光义为了夺取最高权力,害死了大哥赵匡胤及他的两个儿子,还害死了弟弟赵廷美,因为觊觎后蜀亡国之君宠爱的花蕊夫人,赵光义因为得不到宁愿亲手杀了她。为了霸占南唐亡国之君李煜的小周后,赵光义毒死李煜强暴了小周后。


厚德载物49847


赵匡胤和赵光义都可以算是明君,比较治国来看应该是赵匡胤更高。

  • 赵匡胤立国以后吸取唐代灭亡的经验教训,在政治、军事方面实行了一系列手段:以文治国,军政分开,削弱藩镇势力,强化中央集权;削除了地方势力的终身制和世袭制;提倡农业,兴修水利,制定了一系列优惠农业的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注意培养人才,改革科举制度,到目前的一些做法还是宋代开创的。大兴学校,尊重知识;注意发展文化事业,整顿吏治,严法峻刑,处置了一大批贪赃在法的高官,使社会迅速从乱到治,走上了稳定发展的轨道。 赵匡胤 在治国手段上也很高超,对待柴氏后代做法、杯酒释兵权不仅超越前代汉,后代明也差得远。 《宋史》评价他说:“考论声明文物之治,道德仁义之风,宋于汉、唐,盖无让焉。乌呼,创业垂统之君,规模若是,亦可谓远也已矣!”

  • 赵光义基本是继承了他哥哥的各种制度,大概因为是兄死弟继,是了解创业艰难,所以也算明君,不过没有太出彩的地方,可以谈的是完成了赵匡胤遗志,统一中原,不过出兵辽朝、西夏均失败,后来还爆发了农民起义。《宋史》评价他:帝沈谋英断,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故帝之功德,炳焕史牒,号称贤君。从对待兄弟及赵匡胤后代的做法来看更是为人所垢,和其兄比起差的太多。

  • 至于私德方面两人也有差距,一不是在治国问题方面,另外网上一些说法(比如小周后)尚有争议,不在这阐述。

工程领域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赵匡胤和赵光义都是谋朝篡位的好手,都是流氓,做人不厚道,欺负人家孤儿寡母,结果一位现世报,一位百年之后遭到报应。





赵匡胤秘密策划陈桥兵变可见其政治才能,趁大家没反应过来,先坐上皇位这第一把金交椅才说,然后以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的决心雪夜访赵普君臣二人定下先南后北的统一大业UI这南方诸国的平定宋朝国力大增,赵匡胤修建库房存储绫罗绸缎金银珠宝,准备从契丹手中购回燕云十六州这道中原的天然屏障,即便勾不回来,用百匹绫罗绸缎犒劳战士通过北伐一定能够收回燕云十六州,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成功收回兵权赵匡胤深知开封易攻难守,想要钱都洛阳引起赵光义的不满坚决反对,赵匡胤只好妥协,不料百年之后,开封被金人攻破掳走大宋朝的两位皇帝,



赵光义文治武功都赶不上赵匡胤,两次北伐的失败,使大宋朝错失统一天下的机会,赵光义不知道战争的严酷性,还瞎指挥,赵光义偃武修文的国策就是个大错误,强大的国家没有强大的军队保驾护航是行不通的科威特强大不,被伊拉克一夜之间占领所以国家建设必须两手都要硬西方世界别有用心的炒作宋朝经济总量世界第一,看门人的收入都比西方贵族高,意欲何为,要我们重蹈宋朝的悲剧,简直痴心妄想




赵匡胤的治国才能比赵光义高很多。





约定9521


刚刚君做一个简单的回答,治国能力其实和个人的能力,人品以及当时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第一,从个人能力上来讲,赵匡胤要比赵光义的能力强,这点可以给具体化,毕竟赵光义和亲信赵普要拥戴赵匡胤为帝王,而不是赵光义自己为帝。第二,看人品,这一点赵匡胤的人品估计要甩赵光义几条街了吧,先不说赵匡胤有多高尚,就从赵光义来说,背负着弑兄篡位,谋杀王国之君,霸占人妻,还变态的让画家将羞羞的事情画下来,这就说明赵光义内心无比的变态。第三看当时的环境,赵匡胤应该面对的是打江山阶段,能将江山打下来,在当时那种情况实属不易。赵光义相当于坐江山,虽然外表看着业绩比较好,但是殊不知,因为他的急功近利,导致宋朝一直没有完成大一统的局面。

综合对比下来,赵匡胤完胜赵光义。


刚刚才说


赵匡胤和赵光义兄弟俩是黄金搭档,是这兄弟俩的联合努力才奠定了宋朝的通知格局。公元960年,赵匡胤的手下发动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成为皇帝,当时还处在五代十国的晚期,国家四分五裂,北宋此时占据的地盘只有河南、陕西、山东和安徽、湖北、河北等部分地区,赵匡胤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开始经营北宋的。赵匡胤的主要精力是完成国家统一,他用了16年的时间,基本实现统一,除了幽云十六州和盘踞在山西的北汉政权。在具体的治国上,赵匡胤也花了心思,主要就是杯酒释兵权,剥脱武将军政大权,将军权和行政权分离,避免地方上的节度使做大做强,尾大不掉,最后反抗朝廷。

但是在这方面,赵匡胤作的不够彻底,只是开了个头。

赵匡胤将皇位传给年富力强的弟弟赵光义,赵光义是赵匡胤的得力助手,首都的书记兼市长以及卫戍区司令,并且具有晋王的头衔,宋太祖赵匡胤时代,宋朝只有一位王爷,就是赵光义,可见赵匡胤对弟弟的重视程度。

经过赵光义21年的努力,北宋除了幽云十六州,实现了国家统一,也基本奠定了国家治理格局。赵光义大力采取文官治国的模式,并形成定制,中国正式走上了以文御武的道路,彻底结束了安史之乱以来200多年的军阀割据状况,开启了影响至今的文官治国模式。宋太宗之后,除了元朝和清朝初年特定条件下产生的“三藩”和清末袁世凯,800余年间,没有再出现大军阀。明英宗朱祁镇、明神宗朱翊钧都是八、九岁登基,没有被人抢皇位,没有重蹈后周恭帝柴宗训的覆辙,此后再也没有陈桥兵变了。

之所以能做到这个水平,就是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奠定的政治基础,以文字治国,权力制约。总的来说,赵匡胤更加强一点,他是开拓者,赵光义是继承者,他把哥哥赵匡胤开创的伟大事业发扬光大并全面推向了十一世纪,影响至今。


坐看东南了


肯定是赵匡胤的治国才能高,这一点毫无疑问,试从一下几点来分析。

赵匡胤是平民出身,自幼在洛阳夹马营长大,成年后又外出从军,一路从兵卒干到殿前都点检,成为了后周最有实力的军事指挥官。可以说赵匡胤是白手起家,一步一步走过来,完全了解社会真实的运行规律,明白中国大地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但赵光义的成长环境就完全不一样,可以说是借了哥哥的光环,完全没有吃过什么苦,成年后更是一路青云直上,戴着皇帝胞弟的桂冠,周围全是阿谀奉承和替他开路的人,社会经验尤其是对真实社会和战争的残酷性完全没有正确认识,此后所有的悲剧都是源自于此。

从当皇帝面临的处境看,完全没有可比性,赵匡胤当皇帝,可以说杜太后完全高兴不起来,因为此前皇帝换的太快,基本上都是被灭门,没什么好下场。赵光义当皇帝面对的至少是一个相对庞大平稳的大宋王朝。

赵光义有先天缺陷,即得位不正,正是因为为了堵住悠悠之口,为了证明自己比哥哥强,赵光义改变了既定国策,急于同契丹决战,结果北伐一战,自己差点丢了命不说,也彻底断送了大宋日后夺回幽云十六州的机会。

无论从哪个方面看,赵光义比起来赵匡胤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昭烈名臣01


我觉得宋太祖赵匡胤无论是文治武功还是胸襟都要比宋太宗赵匡义更胜一筹。首先宋太祖从一个平民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走向后周都点检的职位,为人能征善战,胸襟豁达,有胆识、有魄力,善于结交兄弟,讲义气,能够顾全大局,有统筹全局的能力,无论是人品还是军功堪称第一,不愧是紫微星下凡;赵匡义就有点就像借着赵匡胤的势力一步步庞大起来,毕竟是亲兄弟,赵匡义政治野心极大,军事能力虽不如赵匡胤,但是政治能力略强,因为论心肠歹毒还是弟弟赵匡义更狠一些。而且赵匡义没有哥哥宽广的胸怀和气度,不能知人善任,顾全大局,单论这一点就不如开国君主的哥哥赵匡胤,赵匡义善于借用巧力,为人比较阴险毒辣,没有德,哥哥品德方面要比弟弟更好,所以宋太祖赵匡胤能够和唐太宗李世民齐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