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曹妃甸: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中國曹妃甸: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民間俗語"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在曹妃甸區域的意思也和其它地方一樣,也是"欲速則不達" 的意思。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在曹妃甸有特殊意義嗎?在遠去的海洋民俗文化中佔有什麼位置?背後的故事來源又是什麼呢?

眾所周知,曹妃甸聲名遠播只是近代的事,若在十多年前,世人倘無概念,並不知道這個曹妃甸,那怕是隻言片語的一丁點信息。但隨著十餘年的開發建設,點擊曹妃甸會有海量的信息,曹妃甸由待字閨中到芳容競放,怎一個"火" 字了得。

在挖掘、研究古海上絲綢之路的課題中,曹妃甸凸現的海洋民俗文化,又引起了國內民俗學者的深入關注,並將曹妃甸民間俗語的形成、傳播和作用等諸多研究納入視野。

民俗文化田野調查隊在曹妃甸沿海各地採風時,蒐集到了一大批流傳至今的民間俗語,在逐一整理中,發現"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這則民間俗語與眾不同。

與眾不同,是這則民間俗語的傳說尤為獨到。

尤為獨到,是這則民間俗語的故事海腥味道。

海腥味道,是這則民間俗語的流傳至今本原。

曹妃甸區自然村的先民亦是明朝永樂二年移民過來的。有史志記載,當時,地方政府按土民編社、移民編屯的方法,不考慮地理因素,社、屯的村民有的相距百里,間隔數村設屯,百戶公推里長,十戶為聯選甲長。裡、甲長主要負責地畝清冊、人丁增減、徵稅收賦等。

在當地民間,至今尚有很多關於移民前後的種種傳說。

據傳說移民來之前,因住地多鹽鹼,當地土民很少有人會種莊稼,更不會飼養家禽,多以打漁摸蝦蟹為生。移民在沿海村屯的人們,拓荒造田、建舍造路、飼養六畜,給當地土民帶了一片生機。

剛被分到渤海灣北岸的那一年,王老漢帶增、財、有、禮四個兒子在蠶坨村紮下根來。王老漢會木匠,就帶增兒和禮兒走村串戶,給建房人家做房架、為富裕人家做傢俱,一出去就是一年。財兒自幼精通莊稼,有力氣、心眼靈,他在高一點的鹽鹼地上,挖溝挑坨,用雨水洗鹽瀝鹼,開荒種高梁、大豆。有兒生來喜水,識水性,就喜歡打漁摸蝦捉螃蟹。

潮起潮落,日子過得很快,轉眼就是三年。這三年,王老漢帶四個兒子不僅把家底打了個殷殷實實,而且還教當地土民幹木匠活、開荒種地、下網捕魚,和當地土民相處得親親熱熱、和和美美。

第四年的年剛過,農曆二月初二龍抬頭一家吃完早飯,王老漢囑咐了財兒和有兒,便帶增兒和禮兒北上州衙,給大戶人家做傢俱去了。

人勤春早。財兒帶上鐵鎬鐵鍬在泝河邊開起了荒,他想趁早春再開半畝薄地,想在今年多打點糧食。

"東風解凍雪初消,一色如銀說麵條"。有兒早就將漁網收拾妥當,熟知潮汛的他,追趕著潮起潮落,捕撈渤海灣名魚——麵條魚。這一季節,如果肯賣力氣、肯吃苦,多捕麵條魚,就能有個好收成。

但誰也沒想到,這一年是個百年不遇的災年。

這年農曆二月十七突然降溫,一場大雪下了整整三天三夜,把渤海灣北岸近海凍了個結結實實,冰融海開,雪水加冰水,麵條魚早已無影無蹤,全部被毒死。麵條魚毒死在水裡後,汙染了近海海水,其它魚蝦蟹非死即傷,一時間,近海海域沒有了往年漁汛,幾乎欠收。

有兒儘管貪潮戀汛,但打得魚蝦蟹少得可憐。

禍不單行。這場大雪後,連續半年滴雨未下。本來就是鹽鹼地,離開淡水寸草不生。沒有云不下雨,太陽毒得睜不開眼,剛開的荒地長出了白鹼。春種才能秋收,看來這一年是白過了。

海里沒魚,地裡沒苗,日子還得一天一天過。

方圓百里的村屯民戶家家揭不開鍋。

天災地禍人難敵。村人戶民紛紛來到天妃宮,燒香上貢,求三仙娘娘【天妃、媽祖】開恩保佑。

這一天晚上,財兒做了個奇怪的夢:在自家綠悠悠的莊稼地裡,有個白鬍子老頭正在鋤地,心生納悶,為啥不認識的人幫我幹活呢?走過去一看,剛剛翠綠的黃豆地變黃了,上面結滿了黃橙橙的豆粒。沒等他張嘴,白鬍子老頭衝他一樂,向天上一揮手,落在地上一個大石臼,再向空中伸手一抓,一個木杵握在手,只見長在豆秧上的豆粒嘩嘩落在石臼裡,他上下搗了幾下,那豆粒變成了白漿。白鬍子老頭揮袖扇風,石臼下起火,石臼冒出熱氣,一股從來沒有過的香味撲面而來。他驚異萬分,張大了嘴巴看著白鬍子老頭。白鬍子老頭示意他,讓他品嚐一下石臼裡的東西。他用隨身帶的短刀切了一塊放在嘴裡,直燙得他如火過喉、連蹦帶跳。白鬍子老頭哈哈大笑,面帶慈祥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正當他遲疑時,白鬍子老頭轉身變成了三仙娘娘的模樣,她輕輕一點,所有東西全都不見了。天妃娘娘衝他點頭說:"心善人是有緣人,教你這一手是為了施善救人。"說完不見了。

財兒醒來,摸著還在發燙的咽喉想:原來那白色燙嘴的叫豆腐啊。他一直想著,一坐到天亮。

從第二天開始,財兒把攢下的十大土缸黃豆拿出來,每天搗一大鍋豆腐,挨門挨戶送給老人和孩子。

災情剛剛緩解,財兒稍稍寬了點心,誰知有一天,鄰村中年婦人領了一個十七八歲大姑娘找上門來,逼問財兒說姑娘懷的孩子是誰的?

財兒一頭霧水,說:"我不認識她,我怎麼會知道呀。"

中年婦人氣沖沖地說:"你讓我閨女咋嫁人?你幹得好事還想賴?"

財兒臉一白:"我不賴。"

中年婦女指著財兒問姑娘:"你說,你這懷裡的孩子是誰的?"

姑娘紅著臉小聲說:"就是他的。"

財兒看著娘倆說:"你說是就是。"

中年婦女以死相逼。

娘倆乾脆住到財兒家,又吃又睡不走了。

財兒也不怪,每天侍候著。

"孩子你認不認?"中年婦女怒氣衝衝,一天問八遍。

"你說是就是。"財兒每天陪著笑臉。

半年過去了,姑娘生下一個千金。

中年婦女問:"這孩子是誰的?"

姑娘指著財兒:"是他的。"

財兒笑笑說:"你說是就是。"

又過了兩個月,有兒出外海打漁回來,剛一進屋,就被那姑娘緊緊拉住,說:"孩子是他的。"

原來,有兒早和姑娘相好了,懷孩子後一直沒見有兒,以為他膽小跑了,加上肚子越來越大,怕丟人,娘倆便來訛財兒。

明白了真相,娘倆和有兒都不好意思了,一起向財兒道歉。

財兒突然想起天妃娘娘教手藝時的那句話,他摸了摸自已的咽喉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娘倆和有兒不解其意。

財兒心平氣和地把天妃娘娘如何教他做豆腐、他如何心急吃豆腐挨燙、如何教導他施善救人說了一遍。

中年婦女羞愧難當:"聖人早就說過,'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我白活了,白活了。"

自此以後,凡遇見急事,他們幾個人都會以"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來勸那些急功近利的人。久而久之,這句話就成了當地一條民間俗語流傳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