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澳大橋海底隧道防災減災技術在漳州孕育 填補國內外空白 經濟效益突破2.5億元

10月23日,港珠澳大橋迎來通行一週年,人們通過各種方式致敬這一“世紀工程”的建設者。令人振奮的是,填補國內外技術空白的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防災減災技術,正是在漳州孕育成功的。

根據大橋設計方案,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長6.7公里、最大水深46米。海底隧道防災減災技術是港珠澳大橋的關鍵性技術,對抗火災和防滲水的要求非常高,必須建設一個近乎全真的模擬環境進行攻關。作為課題研究負責人、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重慶市“兩江學者”蔣樹屏介紹了海底隧道防災防治技術試驗場花落漳州的經過,“我們專家組考察了全國幾個地方,為了找到能夠真實模擬港珠澳海洋環境,以便獲得最真實的試驗數據,我們充分考慮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因素,最終選擇了漳州開發區。”

為了完成這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從2011年到2016年,蔣樹屏帶領招商局重慶交通科研設計院從全國各地抽調上百人的科研隊伍和漳州建設者,投入到“離岸特長沉管隧道防災減災關鍵技術”的課題研究。按1:1的比例,他們在漳州開發區湯洋工業園區建設了一條長150米、高7.8米、寬15.95米的隧道試驗平臺。

2013年4月10日,蔣樹屏團隊在隧道里,點燃了試驗第一把火。之後,科研人員攻堅克難、反覆試驗,使這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逐漸孕育成熟。為了取得真實可靠的實驗數據,研究人員甚至冒著生命危險,拖著各類車輛到隧道內點火燃燒,再穿著厚厚的防火服在隧道內採集數據。在開展了上百次不同火源類型的火災試驗後,他們成功研發出沉管隧道防禦火災、通風排煙、火災報警、逃生救援等六大綜合試驗系統和試驗技術。

據蔣樹屏介紹,這是我國首次開展大段面積沉管隧道防災減災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填補了國內外海底沉管隧道火災防治技術的空白。包含沉管隧道防災減災關鍵技術在內的“港珠澳大橋工程建設關鍵技術”,今年榮獲廣東科技進步獎特等獎。位於漳州開發區的這一隧道試驗平臺,如今成為又一世界級超大“隧、島、橋”集群工程“深中通道”的試驗研究基地,續寫新的輝煌。而它所取得的技術已經推廣到其他跨海、跨江等水下交通隧道,高速公路隧道以及地鐵等地下交通工程,創造了超過2.5億元的經濟效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