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谋士谁才是天下第一?庞统,法正,诸葛亮,司马懿,鲁肃,郭嘉,周瑜?

历史小睿哥


题主写到的这七个人都是三国时期非常优秀的谋士,按照成就的高低来划分,郭嘉、周瑜、诸葛亮、司马懿属于第一类谋士,这四个人都是能够谋定天下的顶尖谋臣。而鲁肃、庞统、法正则要略逊一筹,鲁肃在荆州问题上出现了严重的失误,庞统年纪轻轻就被射死,法正在汉中之战结束后便去世了,这三个人都没能大展宏图,因此先将这三个人淘汰掉。

郭嘉是曹操早期最重要的谋士,曹操能够击败刘备、吕布、袁术、袁绍等诸侯,完成一统北方的大业,主要都是郭嘉的功劳。郭嘉一生谋无不定,他既擅长使用奇谋,又擅长进行大的战略规划。在曹操和袁绍实力差距明显,曹操没有战胜袁绍的信心的时候,郭嘉提出了“十胜十败论”,让曹操重新找回了信心。

在郭嘉去世之前,曹操几乎是战无不胜,而在郭嘉去世后,曹操在赤壁之战被周瑜击败,潼关之战险些被马超生擒,汉中之战被刘备击败。从郭嘉去世前后曹操的表现来看,郭嘉肯定是曹操阵营当之无愧的第一谋士。

司马懿最大的优点是活的比较久,他的军事才能非常出色,除了诸葛亮之外,司马懿几乎是战无不胜。司马懿和诸葛亮在第四次北伐时期进行过唯一一次正面交手,战斗的结果是司马懿军队大败,蜀军斩杀了魏军三千多名下级军官。

司马懿的政治才能略逊于诸葛亮,司马懿和诸葛亮都是托孤重臣,诸葛亮一直把蜀汉大权牢牢地掌握在手中。司马懿先后被曹丕和曹睿托孤,每一次都被其他人夺走大权。如果不是司马懿活的比较久,在曹魏重臣都去世后,司马懿趁虚而入发动高平陵之变夺权,那么司马懿在曹魏历史上只能同陈群和曹真相提并论。

历史上周瑜和诸葛亮没有进行过正面交手,周瑜在世的时候,刘备一直很畏惧周瑜。周瑜曾经想要抢先一步夺取益州,将刘备包围在荆州南部,但是计划还没有实施,周瑜便去世了。如果周瑜晚去世几年,那么周瑜肯定有机会同诸葛亮一较高下。

周瑜的军事才能非常高,是古代七十二将之一。赤壁之战周瑜大破曹操,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南郡之战周瑜大破曹仁,为孙刘联盟夺取荆州打下了基础。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非常优秀的一位谋士,刘备能够夺取天下,主要靠的是诸葛亮的帮助。在诸葛亮投奔刘备之前,刘备一直都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诸葛亮投奔刘备之后,刘备逐渐有了稳固的根据地,成为了一方霸主。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非常高,东晋王朝建立后,为了表彰诸葛亮的军事成就,封他为武兴王,唐宋时期诸葛亮和韩信、白起、孙武、孙膑一起被列入武庙十哲。诸葛亮的政治才能也非常高,他掌握蜀汉大权十多年,治理的蜀汉井井有条,死后仍然受到蜀汉百姓的爱戴。

因为郭嘉、周瑜、诸葛亮没有正面交手的记录,三个人的成就也都非常高,所以三个人的能力高低不好评断。如果从成就的大小来看,诸葛亮活跃的时间比较长,取得的功绩相对较多一些。


史海泛舟摆渡人


三国谋士如云,谁能称得上天下第一呢?

第一名 郭嘉


郭嘉的智慧在三国无与伦比,他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神机妙算,料事如神,曹操评价他“平定天下,谋功为高” ,曹操赤壁之战失败后,大哭道:“若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也!”

毛泽东对郭嘉也十分推崇,他认为世界上没有先知,更没有刘伯温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三国志》里的《郭嘉传》值得一读。

郭嘉最为著名的十胜十败论,有人说要远远胜过徒有虚名的《隆中对》,这个见仁见智,但曹操能统一北方,进而逐鹿中原,郭嘉绝对是首屈一指的大功臣。

第二名 司马懿


司马懿能成功,能笑到最后,取决于两点:一是他能忍;二是他长寿。

司马懿能忍常人所不能忍,比如诸葛亮送给司马懿一套女仆装,如果是一般人,估计气的咬牙切齿,马上抄家伙冲出去干,如此正中了诸葛亮的诡计了。

司马懿是怎么做的呢?司马懿把粉红色女装穿在了身上,走上了城楼,故意穿给诸葛亮瞧瞧美不美,差点没把诸葛亮气死。

司马懿寿命非常长,曹操死了,他还在;曹丕死了,他还在;曹睿死了,他还活着呢!这样的老妖精,谁能斗得过他呢!

第三名 诸葛亮



《三国演义》中把诸葛亮描绘成了神人,多智近乎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抬头可预测天气,低头可定锦囊妙计,把对手耍的团团转,好似《三国演义》中,只有诸葛亮是个聪明人,其他人都是傻子似的。

然而,《三国志》中的诸葛亮与之相反。陈寿对诸葛亮有过这样的评价:

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诸葛亮连年发动战争,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损耗,以致国力空虚,百姓苦不堪言,然而六出祁山,屡战屡败,未能取得任何实质性的突破。

其实诸葛亮最擅长搞的是思想政治工作,做做政委是他的强项,让他带兵打仗,确实有点强人所难了!


一半秋色


引语

所谓谋士就是出主意,计谋划策的人。战争计谋可大致分为战术计谋和战略计谋,就是实战中的短期计谋和长远规划计谋,所以谋士的排位应分成,战术和战略两方面更合理一些。

战略上排位

▲鲁肃

NO1:比诸葛亮早七年,公元200年,向孙权提出东吴版“隆中对”;也是孙刘联合抵抗曹操的最早提出者和实际组织者(蜀汉为诸葛亮),是赤壁之战第一功臣,形成三国鼎立之势的缔造者。

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三国志》,东吴版《隆中对》

其意思为,过去汉高祖耿耿忠心想尊崇义帝而最后无成,这是因为项羽加害义帝。如今曹操,犹如过去项羽,将军您怎么可能成为齐桓公、晋文公呢?以鲁肃私见,汉朝廷已不可复兴,曹操也不可一下子就能除掉。为将军考虑,只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变幻形势。天下局势如此,据有一方自然也不会招来嫌猜忌恨。为什么呢?因为北方正是多事之秋。您正好趁这种变局,剿除黄祖,进伐刘表,尽力占有长江以南全部地方,然后称帝建号以便进而夺取天下,这有同汉高祖建立大业啊!

NO2:诸葛亮,向刘备献出《隆中对》,确定刘备势力集团,发展方针,最终形成蜀汉政权。

▲司马懿

NO3:司马懿,曾服务于曹魏政权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位皇帝(曹操为魏王),隐忍术的大咖,举世无双,绝无仅有。经过三代的经营终于取代曹魏建立司马氏西晋政权,善于制定长远计划。

战术上排位

事实胜于雄辩,我们以各谋士们取得战绩来评价。

▲周瑜

NO1:周瑜,三国三大战役之一,赤壁之战实际前线总指挥,周瑜和黄盖两人唱双簧戏,演苦肉计,最终火烧赤壁,以弱胜强。可以说是以一人之力,拯救东吴和蜀汉势力。

▲郭嘉

NO2:郭嘉,主要献奇计,助曹操搞定吕布,平定河北,征服乌丸等;三国三大战役之一的官渡之战中,献出决定性计策的是荀彧,所以排位第二。郭嘉英年早逝,反之赤壁之战上郭嘉和周瑜可以直接对抗,可以分出胜负,或许曹操会统一中国。

NO3:司马懿,主要功绩是统帅抵抗诸葛亮的后三次北伐,前三次是曹真统帅;远征平定辽东。

诸葛亮在战绩上无特别大的功绩,他是善于治理国家,相似于刘邦政权的萧何。


叙三国


说到天下第一,那一定是解决历史性定位的人才!也就是能够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策略的制定者,除此之外,称不上天下第一。那么这个人在三国时期是谁呢?

我们都知道,由于汉代州郡察举制度已经腐败不堪,再则汉末户口流离,即地主士人亦多侨寓他乡,州郡察举制已不适用,因此,非改不可。曹操求贤诸令,重新确立了选举的原则,也就是选举人才的标准,但怎样达到这个标准,就需要具体的办法、制度来保证执行,这个制度就是九品官人法,也叫《九品中正制》。

它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于黄初元年(220年)命其制定的制度。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这期间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

它的内容咱们今天没必要去探讨,就说它的历史意义:一、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其选拔标准家世品德才能并重;二、九品中正制的推行也剥夺了州郡长官自辟僚属的权力,将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的权力。

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一方面解决了选拔官吏无标准的问题,使当时一时间吏治澄清。另一方面缓解了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紧张关系,促成魏晋实现全国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这个意义上说,无疑陈群的历史贡献远远的甩了三国时期所谓的“智谋之士”们N条大街。


公明淏


古语有云:郭嘉不死,卧龙不出”


这么看来,郭嘉的呼声会比较高。

但其实谋士的定义比较窄。

像诸葛亮、周瑜、鲁肃都不算是真正的谋士。


谋士,就是只给主人公出谋划策的,像诸葛亮的角色比较谋士复杂多了。他即是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也是出色的文学家、发明家。

而周瑜又是一个军师家,还是个音乐家。鲁肃是出家的政治家,战略家。

这样一比,郭嘉就是纯粹的谋士。只给曹操出谋划策,并且,在诸葛亮没出山前,无人能出其右。

法正和庞统倒是比较出色的谋士,不过法正的水平稍差一些,庞统天不予以寿,死的太仓促,太意外,表现的时间太短,也看不出太多东西。只是因为他盛名在外——“诸葛凤雏,得一人可得天下。”

因此,我的结论是:

郭嘉绝对是第一谋士



吴谋


诸葛亮第一啊!谁能做到将刘备一个小县的地盘,发展成为一个国家政权的成就。除了诸葛亮,三国时期谁也做不到啊!

诸葛亮军事能力也相当不错,要不怎么进武庙十哲。政治外交才能就更不用说了,治理蜀国治理到路不拾遗 夜不闭户的程度。外交秉持东和孙权,北抗曹操的方针。直接垫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就是被三国演义吹的厉害。让人反感。但吹也得有吹的基础,没业绩再吹也没用啊。



七匹狼评论


贾诩,一个毫无关系背景的外来户却能够最终位列曹魏三公的谋士;一个提出计策左右了东汉末年天下时局的谋士;一个生逢乱世频繁跳槽却又能全身而退在曹魏得以善终的谋士。

诸葛氏流芳千古,入选“武庙十哲”;司马氏威加海内,最终君临天下。每个三国历史读者心目中,都有属于自己的“天下第一”谋士。而在我的心目中,这个人就是贾诩。


历史最终的作用,还是用来指导实践。如果你想成为诸葛亮、庞统,你需要一个像荆襄士族集团那样的世交情谊;如果你想成为司马懿,你需要一个能够培养出“司马八达”的父亲和背后的庞大家族;如果你想成为郭嘉,你需要一个像颍川士族集团里荀彧那样的伯乐;如果你想成为周瑜,你需要一个像孙策那样从小一起并肩战斗的发小。而对于广大出生点位不好,“一无所有”的人,不要忧郁,不要焦急,还有一位谋士适合你,这个人就是贾诩。

“普通人”永远是大多数。首要课题不是建功立业,而是“活着”。

提问者所列出来的谋士,都是士族以上阶层的人士,从来不必为生存而担忧。以至于郭嘉有句名言,“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全百举,而功名可立也”。其他谋士首先考量的问题是选择主公,而贾诩所面对的情况和他们完全不同:从进入历史的那一刻,就在为生存运筹帷幄。贾诩年轻时即被举荐为孝廉任郎官。贾诩患病辞去官职,返乡时中途遇到了反叛的氐人,同行的几十人都被氐人捉住。贾诩说:“我是段赹的外孙,你们别活埋我,我家一定会拿好多钱来赎我。”当时太尉段赹,早年作守卫边疆的将领多年,威震西部疆土,所以贾诩借他的名号来威吓氐人。氐人果然不敢害他,与他立誓盟约送走了他。其余同行的人全部都被杀掉了,而贾诩实际上并不是段赹的外甥。这种为了生存而随机应变的能力,是其他谋士所不具备的。



谋士与武将不同。武将冲锋陷阵是有年龄约束的,以至于“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句话深入人心。而谋士则不同,谋士不受年龄约束,活得时间越久,为主公献出的计策越多。诸葛亮去世时54岁,庞统36岁,法正45岁,周瑜36岁,鲁肃46岁,郭嘉38岁,司马懿72岁。而贾诩足足有76岁,而且还是在有许攸杨修前车之鉴的曹操账下,可见贾诩的独到之处。

谋身、谋势、谋国的三重统一,一石N鸟的运筹方法。

董卓兵败,西凉将士对时局恐慌惧怕。校尉李傕、郭汜想要解散队伍,返回故乡。贾诩说:“听说长安城里议论要把凉州人全部诛杀,而现在单独行动,即使是一个亭长也能捉住你们。不如率众人西进,沿途收集士兵,用来攻打长安,为董公报仇。要是事情成功,就以国家的名义征讨全国,如果不成功,再走也不迟。”众人认为他说得对,于是向西攻打长安,杀掉司徒王允,朝廷被李傕、郭汜把控。事后贾诩被任命为尚书,主管察举工作,做了很多有益的事。秦汉以来,谁能够控制关中平原,谁就能够最终君临天下。贾诩料定西凉将士如果逃亡早晚会被王允抓获诛杀,不如反戈一击,一举拿下长安,一旦控制住朝廷和关中平原,就具备了问鼎天下的实力。此计贾诩自身安危能够转危为安;李傕、郭汜为代表的西凉势力能够问鼎天下;整个国家天下大乱的局面能够很快平定。这样一石三鸟的计策最后却因为西凉势力内讧而付之东流,不然东汉朝代很有可能会延续下去。



曹操在官渡抗拒袁绍,袁绍派人拉拢张绣,给贾诩写信要求结交互援。张绣想答应他,贾诩在张绣面前公开对袁绍的使臣说:“回去替我辞谢袁本初,兄弟之间不能互相容纳,还能容纳天下贤才吗?”张绣惊惧地说:“怎么说出这样的话?”私下对贾诩说:“像这样,我们归附谁呢?”贾诩说:“不如归附曹公。”张绣说:“袁强曹弱,我们又与曹公曾是仇家,为何要归从他呢?”贾诩说:“这正是要归顺曹公的原因。袁绍强盛,我们以这么少的人去归附他,必然不会看重我们。曹公的队伍弱小,他得到我们必定高兴,这是归附曹公的第一个原因。曹公奉天子之令行事天下,这是应该归从曹公的第二个原因。有称王称霸志向的人,本来就会放弃私人恩怨,以向天下显示他的德行,这是原因之三。希望将军您不要再犹豫了!”张绣听从了他,率部归附了曹操。曹操见到他们,十分高兴,拉着贾诩的手说:“使我在全国受到尊重和信任的人,就是您啊!”上奏请任贾诩为执金吾,封为都亭侯,升调为冀州牧。当时冀州尚未平定,留任参司空军事。此计贾诩自身从张绣阵营跳槽到曹操阵营并且加官进爵;而且 帮助令自己的前任领导张绣“弃暗投明”得以善终;“雪中送炭”地增加了曹操与袁绍对峙时的实力,有助于统一北方乃至全国。三国中的大部分谋士只是就事谋事且还未必成功,而贾诩往往谋划一件事就能同时达到多个既定目的,确有独到之处。


将自己的意志通过领导上升为集体意志,而不是自己的意志强加于集体。

立储之争对于谋士而言,向来是一道“送命题”。陆逊就是命丧于此。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置身于立储之争中,尽管结果都还不错,然而看起来却没有贾诩睿智。诸葛亮担忧刘封日后成为刘禅的阻碍,不服号令,以刘封不从上庸出兵救援关羽导致失去荆州为名,劝说刘备除掉刘封,逼迫刘封只得自裁。而司马懿更是“曹魏四友”之一,直接参与到曹丕与曹植的立储斗争之中。反观贾诩的处置方法:曹操曾支开左右询问贾诩对立储之事的看法,贾诩缄口不答。曹操问:“和您说话却不回答,为什么?”贾诩说:“属下正好在琢磨事情,所以没有回答。”曹操又问:“琢磨什么呢?”贾诩说:“琢磨袁本初父子、刘景升父子。”曹操大笑,就在这时太子终于确定下来。



相比于诸葛亮司马懿直接插手立储之争,贾诩却置身事外,且曹操询问自己看法的时候,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用袁绍刘表的例子让曹操自己思考得出结论。问题棘手不好回答时让领导自己思考得出答案,远远比置身事内插手其间要好得多。因为很多事情一旦介入,“开弓没有回头箭”,就再不会有回旋的余地了。而启发领导让领导自己得出结论,进而上升到集体意志的方法,始终可以处于一种可进可退的位置,游刃有余。

争论诸葛亮、司马懿谁是天下第一,大体上是站在国家功绩和历史贡献的维度上评价。然而我们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草民,我们都有我们各自需要面对的生活,所要经历的坎坷。即使约两千年后的今天,尽管人们争论时说得都头头是道,然而如果真的让他们穿越回三国时代,给曹孙刘三位做谋士,用评论电视剧的话说,可能都“活不过两集”。空谈谁是天下第一谋士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在一个“拼爹拼关系”的大环境里,我们还是力所能及的找准定位。如果能够从一个真正与自己相像的人身上学到一点点经验,加以运用,那么就已经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了。


民下中农


三国第一谋士当选司马懿。<strong>

其他人跟他不在一个维度上,其他人在谋一国,他却在谋天下。

并且司马懿还是活到最后的赢家,任你有多少材得不到施展又有什么用。所以也不要为早死的郭嘉叫屈,累死的诸葛亮叫冤。


天天保温瓶


三国谋士应分两档,其一诸葛亮,司马懿,郭嘉,然后才到周瑜,庞统,法正,鲁肃,在谋划中谋士要成功,有时候时运对他们來说也很重要,似后者庞统,与诸葛亮齐名,但所出杰作较少,赤璧一役中,为人做事阴执,狡诈,凤雏刚成人先亡,食君之禄,做反君之事。


用户7373677994001


李儒,一手策划了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满朝文武,算上曹操、袁绍和他们早期的谋臣我都拿董卓没办法。后来董卓完蛋不是李儒不行,是董卓不听。最后作为董卓的女婿,董卓灭李儒不得不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