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笔力是怎样练成的?

幻化成风_不能言说的伤


书法笔力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运笔写字的时候肌肉的力量,此乃人体之力;另外一种是写出来的点画线条具有的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感一般都蕴藏在点画之中,通过笔与纸产生摩擦后的墨痕所显示的力。

笔力包涵了书法创作中的多种用笔特征,包括骨力、弹力、平缓之力、柔和之力、绞转之力等等。例如我们常说的“颜筋柳骨”就是说颜真卿的书法特征是“筋力”,柳公权的书法特征是“骨力”,因此在评价一些书法作品的笔力的时候,也可以阐述其他特征。唐人林蕴的《拨镫序》中说:“用笔之力,不在于力;用于力,笔死矣。”

书法的笔力不是靠的蛮力,而是书写时候的经验,否则一个举重运动员一定比一个垂暮的书法大家写的好,而现实恰恰相反。用笔之力是一种巧力,是书法中运笔的技巧,那么如何练就书法中的笔力呢?

其实练笔力最好的方法就是临帖,临帖的目的就是学习古人驾驭毛笔的技巧,提高自己的用笔能力。在临帖的时候要细心揣摩古人的书写时候用笔发力的方法。古代传承下来的各种名家法帖,不同书家有不同的用笔特征,即使是同一书家不同时期的作品,都有可能用笔不同。

而这些风格迥异的书法作品,之所以能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其实就是书写的时候用笔发力的方法有关。所以,我们说临帖的时候务必要求形似,因为用笔发力的方法对头了才可能达到形似的要求。

这一点就非常有感触,因为最近在辅导孩子练书法,我小的时候也学的柳楷,但是觉得自己练的笔法不正确,就没敢教孩子,让她跟老师学的是柳楷,老师录像给我们看,我和她一同又重温了一遍,一些基本用笔的写法确实不一样。我就发现,小孩子如果动作不正确了,那么写出来的笔画就是一种很无力的感觉,而动作正确了,写出来的笔画就是有力量感。

所以,如何练笔力,就是多临帖,临帖的时候要求形似。不求形似的临帖就是自欺欺人,这样学你是不能理解古人的用笔发力的技巧的,临帖当中,一旦动作正确了,写出来的点画自然会笔力充盈。

我是翰墨今香,专注分享传统书法文化,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和关注。


翰墨今香


个人认为,笔力的表现为书法作品增色不少,但是,若要表现的酣畅淋漓,还是需要下一番功夫!

聊一聊传统笔力与现代人眼中的笔力,望对书友有所启发,看完需要点耐心哈。首先说现代人眼中的笔力:

笔力——笔毫在运行时与阻力对应的反作用力。即阻力越大,笔力越强。所以可以在增加阻力上做文章。

怎样才能增加阻力呢?

1、选择表面毛糙或质地松软的纸,以增加笔毫与纸面的摩擦力。

2、增加手对笔的垂直压力,即重按,但此法对提笔书写表现笔力没有作用。 

3、运腕,使笔毫呈逆势涩行状,即笔杆的倒向与笔画的走向相反。

这些是一般的表现手法,下面对之逐一分析:

1、选择表面毛糙的纸,书写时会有轻微的“沙沙”声,说明笔毫运行时在克服阻力,写起来感觉非常过瘾(这样比较伤笔,好笔慎用),而如果拿一块表面光滑的玻璃,感觉是滑,笔留不住,阻力微乎其微,笔力就无从谈起了。

2、提笔书写时,笔毫与纸面的接触面是小了,纸的受力面随之缩小,但压强没有变(还可表现笔力,只是人很难感觉到笔毫对纸面的压力),这种情况下要想表现笔力就要靠速度,提笔时笔锋抵纸,如果速度慢了,非常难控制(尤其是弹性很小的长锋软毫),无法表现笔力,写出的线如春蚓秋蛇。只有加快速度,如快刀斩乱麻,写出的线才能干净利索,才有力的感觉。

3、倾倒方向与笔画走向相反,这样能充分发挥笔锋的弹性,从而增加笔毫对纸的压力,进而增加阻力。同时,笔头根部墨汁可以充分溢出被纸吸收,产生力透纸背的视觉效果,写出的笔画有厚度,墨像堆在纸面上。  

笔杆的倒向不同,笔毫对纸的压力也大不相同,如笔杆倒向与笔画走向一致(即拖锋),这种情况下笔毫对纸的压力最小,最难写出笔力,故不可取;  

第二种情况是笔杆向笔画两侧倾倒(即偏锋),因为笔画两侧受力不对称,表现笔力也不理想。

最后,还是笔杆的倒向与笔画走向相反最易表现笔力,而这要靠运腕才能做到。这种方法对用软毫笔表现笔力作用更为明显。

以上是一家之言,下面,在看看传统的对笔力的理解,请耐心看完:

笔力,来自笔锋与纸、绢、绫、碑石等书写材质间产生的摩擦力。

这个力同时又受到墨和水融合比例的影响:墨过浓会滞笔,墨过稀会抵消笔力。

我们对笔力的要求有哪些呢?

含蓄而不外露。

王羲之:“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

张怀瓘:“若露筋骨,是乃病也,岂曰壮哉!书亦须用圆转,顺其天理,若辄成棱角,是乃病也,岂曰力哉!”

力要含蓄而不外露,在线条内部充盈,富有张力,而不外露、外泄。

抛筋露骨不是中国书法笔力的追求。

举个例子,好像炸药包,在无限临近爆炸前,爆破力是最大的,等你听到了响声,看到了火光,力就已经分散了。

也像即将离弦而飞的箭。

越含蓄,越有力。


均一而无差异。

书法点画线条的笔力,还要均匀而没有差异。

不能出现忽弱忽强的状态。笔力不可中断,而要连绵不绝。

唐代中期及以前书家,无论单个点画还是整字、整幅,力度都能保持均一,而不会出现某处有力、某处力弱的现象。

到了唐末及以后书家,笔法衰竭、逐渐失传,法不完备,笔力不再均一,开始强弱互现。

黄庭坚、赵孟頫的笔力分别超过了各自的后世书家,但点画间时强时弱的问题还是不少,笔力始终如一上均未能做到。

笔法不完备,就是这个结果。

现代不少书家也做到了均一。

但那是从头至尾的无力。

活而丰富。

笔力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如飞龙在天,而不是如死蛇挂树。

笔锋有了生命力,便会有多种形态和表现。

像打拳,有太极,有形意,有少林。

点画既要体现阳刚的雄强之力、又要表现阴柔的秀美之力。

具体到点画上,又可分为下沉之力——浑厚而沉实,上扬之力——飘逸而有空间感。

王羲之作为书法史上空前绝后的集大成者,点画笔力丰富多样,雄强、妍媚、清峻、古拙等等全在里面了。

那么,如何做到有笔力呢?

力量大的人笔力就会大吗?

一个举重的世界冠军,拿起毛笔来未必有一个小孩子写的字更有力。

“不然,则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书也。”(苏轼)

“子学吾书,但求其力尔,殊不知用笔之力,不在于力,用于力,笔死矣。”(林蕴)

显然,笔力跟自身的气力大小关系不大。

当然,如果连一支毛笔都拿不动,也肯定是不行的。

“须棱侧起伏,用笔不得使齐平、大小一等。”——王羲之

“侧”,“衄侧下其笔”。——永字八法

“古人一点一画,皆使锋转笔以成之,非至起至掣曳之处乃用使转。”

“古人一牵一连,笔皆旋转。”——包世臣

怎样才有笔力?

也就是如何增强笔锋与纸等书写材质间的摩擦力,同时又能使笔锋顺畅无碍?

笔锋顺着笔画方向在中间运行,类似平滑而过,也就是中锋用笔,如何呢?

笔锋在笔画的一边拖动而行,也就是偏锋,又如何呢?

中锋、偏锋都做不到。

想每个点画都能做到笔锋与纸间摩擦力的最大化,又都能旋转,怎么办?

唯有侧锋!

王羲之讲的“棱侧起伏“,永字八法讲的”衄侧“,就是侧锋绞转,也就是侧锋用笔。

但侧锋与偏锋古今以来往往混为一谈。

须知侧锋皆含绞转,偏锋没有绞转。

什么是侧锋?

侧锋是笔锋沿着笔画边缘一侧或两侧的绞转运动,本质上是一种涵括了点、直线、弧线等多种外形笔画,向内的绞转圆运动,从而使笔锋的各个面次序交替滚动、连绵不绝,得以八面入锋、八面出锋。

想让笔如何旋转、绞转起来,让不少人大费心思。

晃动手腕去转笔,捻管或搓动笔管等等,各种方法都有人用。

这些方法都无法使笔画至始至终都能绞转,只能是旁门小技。

正确地执笔、运笔,不动手腕、不动手指,下笔就能做到侧锋绞转。

侧锋绞转是一种内向绞转圆运动,包括顺时针、逆时针两种。

武术也是这样,每一个招式都是围绕一个内向圆运动进行。

否则,一出拳就露出破绽,就要挨打了。

魏碑书法外形看起来是方笔多,其实本质上还是圆的。

因为唯有圆运动才能涵盖一切形式的运动。

侧锋的笔力分析

侧锋绞转运行的时候,至少有四种力在相互作用:

1、向下的下沉之力。

这个力容易理解,笔锋绞转向下的摩擦力。

2、与下沉力相反的上扬之力。

这个力是下沉之力的反作用力,笔锋富有弹性的时候,上扬之力更强。

3、绞转前行的前冲之力。

笔锋绞转起来,像出膛的子弹一样旋转着前行。

4、与绞转反方向的复原力。

笔锋沿着点画的一侧或两侧绞转,产生一个反作用力——复原力。笔锋复原的时候也是绞转运行。笔锋富有弹性的时候,复原力更大。

笔力如何最大化?

笔力如何做到最大化?

如何做到像王羲之一样“笔力精绝”,力能扛鼎,像他那样“力屈万夫,韵高千古。”(刘熙载)

这是每一个书家的毕生追求。

“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卫夫人

“仆以为,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 ——苏东坡

如何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力又怎样传递到笔端?

做到这一点,像武术中的点穴。

使一身之力能集中在手指头的一点,这样才能击中穴位。

否则,按到穴位也没效果,反倒有点像挠痒痒了。

苏东坡讲的“浩然听笔之所之”,讲的是任由笔自己运行。

笔锋怎么自动运行?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玄?

“此《兰亭诗叙》,笔意清峻和畅,佳石刻也……余旧有淡墨数本,颇见古人用笔起”——黄庭坚

“予学书三十年,悟得书法,而不能实证者,在自起自倒、自收自束处耳。过此关,即右军父子亦无奈何也。”

“盖用笔之难,难在遒劲,而遒劲非是怒笔木强之谓,乃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辄能起。”——董其昌

古人用笔又有“起倒”?

笔锋能“自起自倒、自收自束”?

又能像“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辄能起”?

听起来,是不是更玄了?

怎么解释,又怎么做到?

前面讲过,侧锋运行中,笔锋在一侧或两侧绞转时,有两种反作用力:

1与下沉之力相反的上扬之力

2与绞转反方向的复原力

释放这两个反作用力,也就是笔锋的自动上扬与复原的过程中,你所做的只是控制笔锋的方向和角度,令锋自行,它就可以自动滚动着完成笔画,同时又有粗、细上的变化。

为什么笔锋自动运行会更遒劲有力呢?

举个例子,一根弹簧棒,你把它折弯了,然后空手释放,让它弹出去,力度有多大?

是不是快而有力,比你挥动它还有力?

想想就知道了。

而中锋和偏锋由于无法产生这两种反作用力,笔锋自然无法“自起自倒”。

李阳冰及以前的篆书,笔笔皆能收圆,是笔锋因侧锋绞转,释放反作用力而自动复原、收圆。

为什么明清以来很多书家讲,篆书必须要中锋呢?

因为不明白这个道理。

按照中锋去写篆书的时候,收笔的时候只能提按、顿笔,尾部之处愈加软弱,笔力外泄。

李阳冰之后的篆书,也只能讲只懂篆体而不懂篆法了。

笔力的最高境界

“每作点画,皆悬管掉之,令其锋开,自然劲健。” ——王羲之

王羲之为什么讲“掉之”,而不是“送之”?

这就是王羲之超越卫夫人之处了。

也是笔力的最高境界。

“掉之“怎么理解?

是使笔掉下来吗?显然不是。

这是讲身心放松,自己感觉不到手、肘、肩等关键的存在,手和笔仿佛在做一个垂直的自由落体运动,笔锋接触纸的瞬间,即能绞转开锋。

自由落体运动,靠重力而行,自己不就可以不用力了吗?

不用力才更有力!

想达到这种境界,首先得做到真正的全身心放松。

这种放松,不是松懈。

蔡邕讲“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

越放松,笔力越遒劲有力。

等到了“得大自在”,到了“无我”的层界,就做到了。

找准方向,找对方法,慢慢修行吧。

你的修为决定你的笔力!


游手于斯


问题:书法的笔力是怎样练成的?

笔力是一种感觉,是书法作品给人的一种直观的力量感,我看到一幅书法作品,会说他它笔力雄强或者说笔力软弱,力量感是书法审美的的一个重要元素,书法格调在高,结构再美,没有了力量感就属于下品了。

这和人也一样,这个人有才华、长的帅、而且还有钱有势,但是他做了汉奸,就是没有骨力,就要被国人唾弃了,比如说汪精卫。

毛笔的笔里来自于三个方面:

1、中锋,能不能中锋用笔是体现笔力的一个重要因素,用中锋书写,笔画饱满厚重、线条匀称,更能体现笔画的力量感。

2、速度,在一定程度上速度加快,速度感就能给欣赏者来来一种力量感。

3、用墨,用墨太淡是不容易产生力量感的,墨越黑笔画越精神,力量感也更强。反过来,适当的加一点飞白和枯笔也能体现力量感。

但是,最终力量感还是来自于作者多加练习,练的多了,笔下的力量感自然就出来了。

你觉得呢?


不二斋


笔力是什么?

笔力是力,然绝非仅是力。

笔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效果,它不仅与执笔和运腕有关,而且还与点画的厚度丶深度、形质以及用笔的方圆、中侧、节奏、笔势等有关,而且涉及字形的间架结构。

“力”虽有刚柔、虚实、动静之分,但必须以沉着为本,点画能沉劲入骨,入木三分,用笔如用刀。

举例来说,写横画,古称“勒”法,如勒马缰,愈收愈紧,犹如刮书鳞的动作。运笔时手腕渐向右上翻,笔杆亦随之渐向左倾倒,锋抵纸面,逆势涩行。

力量出自哪?力量来自逆行的笔锋与纸面产生的相争、抵抗、摩擦。这样墨才能“杀”入纸中,入木三分。

而有些作品一看就无神,似一条死蛇躺在纸上。为什么?因为写时作者笔杆在前,笔锋在后,学是用笔肚在纸上拖出来的。

有无笔力先看作品的背后就能感觉到。下面两件作品,大家自行判断一下。




千年兰亭


这个问题对书法来说很重要,也是很多人所困惑的,下面我来说下自己的认识,仅供大家参考!

首先要想练出笔力,先要理解什么是笔力!个人认为笔力就是毛笔书写出的线条的形给我们的视觉产生的力量感!

书法的力主要包含有两种:一种是物理上的力,另一种是笔画所展现的张力!

先说物理上的力,笔毛触纸以后都会产生形变,这时候就会有力的产生,而要通过形来感受这个力,古人已经有所总结,就是我们常听到的:入木三分!

笔画要达到入木三分的效果,则笔毛就必须入纸,而要入纸则必须用锋!武术上说力在枪尖,换到书法上来说也是一样的道理!同时笔锋是墨水集中灌注的地方,如果笔尖入纸然后保持中锋行笔,则墨水会由中间向外散开,有锥画沙的效果!这也是为什么书家提倡以中锋为主的道理!

其次就是笔画线条所产生的张力,这个就比较好理解了,就说古人讲的写字要注意俯仰向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四招都是弧线的形态!因为只有弧线才能给我们的视觉产生张力感觉!就像你看到一个拉弓的人,在那一瞬间,你能感觉到这个弓拉开以后产生的力量!


我有一个观点,就是书法是符合手的生理结构的!要练习出线条的张力也不是很难,关键点在于用腕,最舒适的运腕书写出来的线条就是弧线!



最后就是速度问题,不同的速度都会产生不同的线质效果!

总结一下,要练成笔力,一用锋,二用腕,三节奏,如此而已!

希望对书友有所帮助

弘扬传统文化,专注书法教学!欢迎关注我的书法教学视频,也许对您有所启迪,谢谢!


小宝的思考


书法的笔力是怎样练成的?

书法的笔力是正确的使用笔法而成的,而笔法的使用是中锋运笔而来的。

一、通过眼睛来判断字的书写力度;

我们一般对男士的赞美为阳刚,对女士的赞美为柔美。

这种通过眼睛判断形体而得出的结果是对力之风格的第一印象,

在书法中,有一个法则叫做“阴阳法则”它其实就是对所书风格的阳刚或者柔美的表述,阴者代表柔美,刚者代表阳刚,书法只有刚柔相济才能表现个性艺术。

若只是表现其中之一则有不逮。正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只有“阴极阳生,阳极阴长”方可融会贯通表现书体艺术。

二、运用笔画及结字的形态来表现力度;

在上面有说到“阴阳法则”,在书法笔画书写中,将圆转笔画看作阴,方转笔画称为阳;以圆润带篆籀风格的线条为阳,以细瘦的线条为阴;以正方形之结构为阳,以瘦长或扁宽为阴。

如下图:

1、颜真卿之麻姑仙坛记(局部)

2、赵佶瘦金书浓芳诗帖卷(局部)

三、书写中的执笔来体现所书的力度;

书法中有“执笔无定法”之说,但要求执笔需“虚而宽”,在实际书写中执笔运笔是有讲究的,诸如:所书字体之大小,其执笔位置之高低;所书书体不同,其毛笔选择不尽行同等等。而这些再加以运笔是会对所书力度有影响的。

在现实书写运笔中,正如以上所提出的‘阻力越大,笔力越强’,怎么使在书写时增加阻力呢?在宣纸与毛笔及墨汁忽略不谈的情况下就是运笔最为关键,其重点在于运笔在于“推”而非“拉”。

简单来说,你书写一个横笔画的时候,你的笔杆方向是跟你所书写笔画的方向是相反的,竖笔画也是如此,其他诸笔画亦是如此。如此,自然就增加阻力,体现字之力度出来了。

综上所述,笔力的练成不但需要对笔画、结字、布局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入研习,还需在执笔运笔以及文房四宝等用具上加以选择,但是,最重要的是人之个性对所书影响尤大,一个刚烈直肠子的人去学柔美风格的书体,这未尝不是一件南辕北辙的事情。因此,先审己,再择帖方为磨刀不误砍柴工。

以上观点为一己之见,书法贵在交流,欢迎大家留言多加探讨,谢谢。


书法有云


书法的笔力指书法内存精神的线条表现力。说简单点,就是以意驭笔,以意驭墨,以意驭形。

这样说还是有些抽象。往下细说。

驭笔。

中锋为主运笔不用多说。运笔需要自由,就是臂(战略)、腕(战术)、指(细节)带动下笔的自由。小楷用指腕、中书用指腕臂,大书用臂腕指,榜书用腿身臂腕。

有的人喜欢案书,有的人喜欢墙书,一般来说,墙书更能锻炼运笔。

假设把人手臂当成一个机器臂的话(笔杆垂直于纸面),那么,机器臂握笔处与纸面,整体上是两个平面时,这样写出来的字粗细一致。

局部有提有按时,机器臂的平面出现变化,有了上下运动,字的线条就有了粗细变化及换写新字。我把这些动作称为“3轴动作”(横方向、竖方向 、高方向 ),这是标准的中锋运笔。笔画的变化处,如折、钩、提等,由提按来转换锋实现。

实际上,我们使用的毛笔,使用的是毛笔的前1/3部分,毛笔毫锋就在行笔方向之相反处(中锋时)。

我们在写悬针竖结束时,毛笔杆有一个提起及向上倾斜动作,使毫锋自上向下、从后向前翻出,露出锋芒。我把毛笔杆的倾斜动作称为“4轴”动作。

实际上,这种4轴动作,可以以“垂直点”为中心,画一个360度的圆,横、竖的方向,构成中锋,其他部位则构成侧锋。这种侧锋,楷书中较少用,在行草书中用得比较多。

有一种动作:捻笔管转锋。我称为“第5轴”。

还有一种动作,与笔的纸面运动无关,主要为方便写“方笔”,将毛笔的毫锋,捏成、蘸擦成扁平状态。算是“第6轴”。

毛笔的所有运动都脱不了这6轴型。说了这些,只是探索运笔的灵活性,但并不能保障笔力。

一般来说,有笔力的书法一定以中锋为主,但中锋为主的书法不一定有笔力。

(未完待续)


urna风之度0


我是大成,我爱国学。

我不请自来了,因为您这问题提的太可爱了!哈哈哈!

阻力越大笔力越强,那大家就不用纸写书法了,直接买50目的砂纸写,那阻力大的,一个字还没写完,毛笔剩下竹竿儿了!哦,那就改用铁笔,还是耗损太大,练半个月书法家里多了几十根铁棍棍,做烧烤嫌粗,做晒衣叉嫌短,练少林棍嫌轻,做牙签嫌重……满嘴血啊哈哈哈……

好吧,笑够了,说正经的,大成板起脸来了,注意了……您如果用物理学研究书法,好比是火锅里头找冰棍、南非草原找北极熊……又不正经了……咳咳……

再板起脸来……我先来说说笔力是什么吧。

小时候练书法以前常常见大人摇头晃脑袋瓜子说写字要力透纸背,就拿笔使劲儿用力,纸戳破了,书法比赛灰头土脸挨了打……还听一个故事,说王羲之伯伯趁王献之哥哥写字时去抽他的笔,居然没搞定,喜得跟过年似的到处对人说,儿子有笔力,以后有出息……然后我就使劲儿捏那笔,憋到指头发白,那字还是鸡屎一样难看,还一坨一坨的……咳咳……

书法是一门二维艺术,二维中写出三维的质感来,这就是笔力。戳笔或者捏笔,力量都是二维的,用运笔的力量来衡量笔力,就像用牛顿定律来解释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起源一样,越解释越不能自圆其说。

写完字,当我们透过灯光看纸的背面,我们可以看到有的笔画黑色深,有的笔画黑的浅。所谓力透纸背其实是指的黑墨渗纸的程度深,尤其是宣纸。如果给您一张塑料薄膜,就算请了王羲之伯伯来演示力透纸背,估计听完了要昏死过去。黑墨渗纸的程度与行笔力量有关吗?有,是间接关系。渗墨两个因素,1墨量大,往下直流。好吧,您说了,这就不是书法了,是毁纸玩儿。2、行笔速度慢+屋漏痕。

我们说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屋漏痕。房子漏雨,雨水透过房顶沿墙壁缓缓流下。停停走走、偶尔转向,但总体而言是一条直线。这样行笔,就是屋漏痕。(也有说屋漏痕是指行气,不管了,先说笔力)屋漏痕的行笔方式,往往渗墨最深,程度甚至超过浓墨下滴。为什么要这样做点画的轨迹呢?一个点是一维,一条直线是二维的,三个不同层面的点相连接就具备三维空间属性。当一根线条遵循绝对的直线特征,就失去了厚度、时间感和节奏变化的可能。我们看碑学的很多作品,尤其是汉隶,笔画的波磔看得人触目惊心,甚至有些石碑的残破处也让人回味。这就说了一个道理,人类是高智能动物,欣赏的高端对象不是线条本身,而是线条里透露出来的别的信息:时间(岁月感)、情感(或者人性)和理性(节奏)。其实这个物质世界最真实的现象就是万物都在微动中。如果不信,你试试把你的手指绝对静止10秒钟看看。(这说的正常人,没说中风的,是的!)关于屋漏痕,我们以后细说,但这里,可以给一个值得思考的信息:笔力和做了多少牛顿的力没半毛钱关系,却和行笔的速度、韵律、线路的最简练的回环往复性有关。

以当代在世书家而论,笔力雄健超过七十岁老太周慧珺的很罕见了。这周老太用的还是一根长到叫人咂舌的长辫子一般的长锋笔,写字的时候那锋像蛇一样摆动和自我纠缠。这个例子大致可以说明笔力不是物理概念。

我们再来说说笔力怎样来的。

1、笔法种类很多,但要以正锋(中锋)为主、侧锋为辅。

2、对笔画的开始和收束部分,不同的书体和流派均有不同的讲解和要求。但笔画的中段,一定要保持正锋。这对转锋、揉锋和捻管提出了技法要求。

3、行笔过程不要死掐着笔画不放,要感受笔与纸之间的脉动、律动和舞动,做一做这样的练习。正确的行笔过程其实是在构思之下,让自己的指、笔和纸之间完成一场三位一体的舞蹈。我没有说玄学,识者自识。

4、速度是需要的,但一味飞白其实是肾气不足的表现,笔力就更差了。为什么,因为笔力有一种外显形式是节奏变化,所谓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您可以仔细的一个字一个字的琢磨。节奏有潜在规律的变化会使轻者如风、重者如坠石,力量就在其中。

如果您还嫌讲的不够薄、漏、透,那我先给您祝个新年,再告诉您一句话:您的程度还不必谈笔力,临帖临的像再说吧……

书法,最美的艺术,没有之一!

我是大成,我爱国学!

敬请拨冗点赞,冬夜码字,自感温馨!谢谢!


大成国学堂


所谓“腕力遒时字始工”,书法很讲究一个笔力问题。对于历代书家来说,笔力与否,都是一种考验,一个衡尺。

图:近人台静农书法

笔力云云,表现在视觉,其实就是“力感”。过去人很讲求这个力感,微妙处无法具体形容,喜欢搬出什么“万岁枯藤”、什么“百钧弩发”、什么“崩浪雷奔”、什么“高峰坠石”等套词,其教学目的,都是意在模拟自然,予人以形象思维。

这些话语,五花八门,一言以蔽之,其实都是在讲笔力——尽管它似有似无,万难指授,很像玄学。


我的粗浅理解,笔力涉及到的要求,主要有二:浅层面为“指力”,深层来说则是“功力”。

图:近人沈尹默书法

比如,我等初学者,总被严格端正执笔、姿势、运笔诸法,很大程度上就是希望透过这些协作,可将全身力量凝集至于软毛的锋尖之上,从而让字在有规范之外,还能有力感。

只是说,真正的笔力,绝非单凭用蛮力所能生硬达到,单凭指力,其书必弱。笔力谈到最后,考较的必然是“功力”。任何一位高明的书家,其字的雄深雅健, 能穷神变,都不会是纯靠腕力去硬拖得,那叫“气急手战”,不是笔力。

一支毛笔不过10来克,使劲去下狠手,推、拖、捻、拽,往往缘木求鱼。你看老王《兰亭序》、颜公《祭侄文稿》等名帖,那都是匆忙潜气刷刷刷写来,迅捷飞腾而无所阻碍,是笔不停挥,疾涩相间,结果朴质中见秀整,宽博中藏着伟岸。若徒靠臂力,那也是无心去使的。可通篇文字,飘逸感十足中,笔力冠绝千古,这是不经意中功力的展示。

图:今人田英章书法,其实核心就在无骨无力,因此而乏风神韵趣

过去唐人卢肇,这位江西首位状元,议论说“用于力,笔死矣”,就说明只用肢体之力,只会产生反作用力。 所以,一副绝佳的书法作品,那是皮、肉、骨、筋俱全,脂泽、风神皆有的。


另外,我等初学,还需要明白的是,笔力之力,不是一味地提按,将笔锋尽根按下,强行硬拖,显示立体感。

为什么,因为书学审美中的“力”,本就是多姿多彩的。刚健是力,浑重是力,难道柔美就不是力,含蓄就不是力?显然不能这么单一化、机械性理解书学之道。否则,不但无法得法,甚至会导致书作无笔触,无墨韵,用力过丰,只是粗重而无神,溃不成军,犹同“墨猪”。

图:近代书家沙孟海

书法中,有的力,是锋芒毕露显而易见,比如大家中柳公权、现代书家中的台静农等;但有的力,是一派含蓄的,是如棉裹铁,外圆内方。比如宋元赵孟頫、当代的沈尹默,其字方折较少,圆转笔画较多,表面上温文尔雅,江南贵介风范,但你仔细端倪,依然会发现其字“微胖感之外”,其筋骨还是异常充沛的。他们的实质力感并不差。

胡问遂大佬回忆,说沈尹默先生写字,围观看来只是轻轻落墨,但是写毕,掀开纸张,你会发现,黑墨早已渗透到了七八张纸页以下。这就是笔力,可不是他力持的“笔笔中锋”而已,而是内外俱显,全身立到。


过去的书法史,称王羲之书法,是“晚年益精,笔力更健”,其力到,是随着他年与俱深的.

这说明,笔力云云,初学者无妨端正身姿,多尝试中锋,努力做到用笔技巧纯熟,切实往行笔有力方向走,也是一路。倘若好高骛远,连柔软的笔锋的起倒都控制不住,哪里去谈什么笔力,乃至骨力、筋骨呢!

而且,我们还需要明白,笔力这东西,到了最后,说白了就是“人书俱老”的功力,非旷日持久的功夫,不能臻至吧。从这一点看,真正的笔力云云,确实难度较大的,显示的是功夫,也是书学境界。

我等学书者,虽知笔力的好处,可多力不从心,多半只能心向往之依醉就醉而已。所谓不具特色,就是特色,像我等初学者,还不需要太多瞎想,一切还得经典为依,用心为上的好吧。

刘愚愚


当你会用笔,会执笔。笔力也就写出来了。越练越好!

我只是代表自己的观点,希望大家一起探讨。

精妙绝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