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初期,納粹德國裝甲部隊過半數都是這種輕型坦克

二戰初期,納粹德國裝甲部隊過半數都是這種輕型坦克

1918年11月,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德國人的失敗而告終。戰後,德國人被迫將數量有限的A7V等坦克交給了協約國,其中多數被銷燬。根據1919年6月簽訂的《凡爾賽和約》,德國只允許保留10萬人的國防軍,不準裝備坦克。德國的7個摩托運輸營中,每營只允許擁有15輛不帶武器的裝甲汽車或輪式裝甲輸送車。

二戰初期,納粹德國裝甲部隊過半數都是這種輕型坦克


擴軍速度太快,輕型坦克先行

1933年1月,納粹頭子希特勒上臺,當上了德國總理。1934年8月,又當上了德國國家元首,開始實行法西斯獨裁統治,並立即把德國經濟納入戰爭軌道。1936年3月,希特勒宣佈廢除《凡爾賽和約》,開始瘋狂擴軍備戰,並將西班牙內戰戰場當成檢驗新式武器的試驗場,重點就是飛機和裝甲部隊。

由於發展中型坦克花費的時間較長,德國軍方首先把發展的重點轉向輕型坦克。儘管這種輕型坦克只裝有機槍,火力較弱,防護性能也很差,但是它造價低廉,便於大量生產,因此,很受急速擴充的德國軍方青睞。1933年底,德國陸軍兵器局選定了克虜伯公司研製的一種輕型坦克,即I型輕型坦克。

這種輕型坦克於1934年開始裝備德國陸軍,到1941年停止生產時為止,共生產了2200多輛。它的最大特點,可以用“兩名乘員,兩挺機槍”加以概況,兩名乘員即駕駛員和車長兼機槍手;兩挺機槍即並列安裝在防盾上的2挺MG13型7.92毫米機槍。

二戰初期,納粹德國裝甲部隊過半數都是這種輕型坦克


超過一半都裝備輕型坦克

I型坦克共分A、B兩種型號。IA型坦克戰鬥全重5.4噸,車長4.02米,車寬2.06米,車高1.72米,最大裝甲厚度13毫米,最小厚度7毫米,僅能抵禦機槍彈和炮彈破片的攻擊。最大速度每小時37公里,最大行程145公里,越野最大行程97公里。

IB型坦克在1935年底開始裝備德軍,這是在IA型的基礎上改進而成,主要改進了發動機和行動裝置。IA型坦克動力裝置為M305型4缸活塞風冷汽油機,最大功率僅57馬力,明顯不足。IB型改用NL38式6缸水冷汽油機,最大功率100馬力,近乎翻了一倍,相應的最大速度和行程也大幅提升。

經過在西班牙叛軍佛朗哥麾下的短暫實習後,I型輕型坦克在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的“閃擊戰”中開始大顯身手。當時,德國共擁有3500輛各型坦克,編成了6個裝甲師、1個暫編師和4個快速師。其中,投入波蘭戰場的坦克共2800輛,近2200輛都是輕型坦克,其中I型輕型坦克1445輛。

二戰初期,納粹德國裝甲部隊過半數都是這種輕型坦克


逐步將一線戰場讓給“虎”“豹”

在強大的德國空軍的掩護下,這些輕型坦克以每天80-97千米的速度向前推進,被稱為“人類戰爭史上第一次機械化部隊的大進軍”,僅僅1個多月的時間,便佔領了波蘭全境,“閃擊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隨後,在1940年閃擊西歐的作戰中,有554輛I型輕型坦克參加作戰,同樣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其後,I型輕型坦克又先後參加了北非戰役、希臘戰役以及德軍入侵巴爾幹半島及進攻蘇聯的戰役。不過,由於I型輕型坦克火力和防護性能先天上的不足,大量坦克在戰鬥中被擊毀。

到1941年底,I型輕型坦克逐步退出一線作戰,把戰場完全讓給了“虎”式、“豹”式等中、重型坦克。但I型輕型坦克並未徹底退出戰場,相當一部分被改裝成彈藥搬運車、裝甲架橋車、炸藥設置車、駕駛教練車、維修工程車等,還有一部分交給德軍的各地佔領軍,用來“維持治安”和對付當地游擊隊。

二戰初期,納粹德國裝甲部隊過半數都是這種輕型坦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