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带着情步具有不同色调的夜,共造了汉民族唐宋抒情文学的宝塔

词是一种夜文学。“在艺术作品中,各民族留下了他们的最丰富的见解和思想;美的艺术对于了解哲理和宗教往往是一把钥匙,而且对于许多民族来说,是唯一的钥匙

。”唐宋词作为汉民族在特定时期创作的文学艺术作品,带有浓重的民族特色,反映了汉民族在彼时的审美心理表现。在唐宋,诗文占尽了主要的明心见志的文学舞台,词将她的艺术触角伸向了夜的空间和情的酿造、分流渊源。中国人长期的农业式封闭统治方式,形成压抑与宣泄不能合理调配的心理机制。压抑使情火更烈,唐宋词人找到了词,也找到了夜。词带着情步具有不同色调的夜,共造了汉民族唐宋抒情文学的宝塔。

词带着情步具有不同色调的夜,共造了汉民族唐宋抒情文学的宝塔

夜色

人称“花间鼻祖”的温庭的词是小夜曲,日本人青山宏所著《唐宋词研究》经过认真统计,发现温庭筠词所表现的时间大半是夜晚或黎明,他的《花间集》中所收66首词,有36首以夜作为写景抒情人物活动的时间标志,约占54%;韦庄《花间集》所收48首词中,有36首,约占75%,孙光宪60首词中,有36首,约占60%;李37首词中,有26首,约占70%;顾55首词中,有30首,约占54%。沿着青山宏先生的思路,我们大致查访了唐宋词的其他篇章,发现不唯花间词人如此,敦煌曲子词、南唐词、婉约词、豪放词、风雅词、抗战词、遗民词都以极大的精力去写夜景、夜间发生的事情,夜间所产生的情与思。由此可见,词为夜文学确实名副其实。有夜就有月,词人的行为顺理成章,无需强释。词人写夜景及夜生活体验,对于写景来说,夜景有其美的存在,由此可展衍出许多富于神圣色彩的主题。

词带着情步具有不同色调的夜,共造了汉民族唐宋抒情文学的宝塔

夜景

对于夜生活来说,夜静可以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独对中天明月”、“梦里贪欢”是较为自由的思想境地,因而不论什么样的情和志,都可在静夜中生发,夜场景又是异性互恋的时间链,灯红酒绿,细腰舞容,檀口妙音,彩袖殷勤,充分体现了唐宋人夜生活的充实与浪漫。以此而论,唐宋词写夜及夜生活就成为必然。传统精神文化的积淀。中国古老的“天人合一”思想,将人们带入了崇拜大自然的理想圈里,因此,在生活中赋予大自然许多神秘的话题,并在行动上表现出无限的崇敬。《山海经》将月亮神化,认为是帝俊妻常羲所生,且有十二个之多;封建帝王有朝日夕月的祭祀大典;战国楚人祭神,月神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位;《周易》解八卦,以坎为月;《广雅》释夜光为月;另外,广寒宫与嫦娥奔月之说、中秋赏月之举、蟾宫折桂之誉,均将人类崇月行为虚实相间的文学化、传统化,形成了颇有影响的习俗。

词带着情步具有不同色调的夜,共造了汉民族唐宋抒情文学的宝塔

月亮景色

古人因此也就创作出了许多咏写月亮的作品,《月赋》力陈“白露暖空,素月流天”,“增华台室,扬采轩宫”“升清质之悠悠,降澂辉之蔼蔼”,赋予月以高洁、纯美之品格初唐诗较多地使用月象创意,盛唐李白尤以喜月赋月著称,王维、杜甫等其他诗人及其作品亦不乏咏月之作。诗入盛唐可谓盛与醇矣。唐宋词人正站立于如此丰厚的文学遗产建筑之上,融古体诗、近体诗、赋、文于一体,集新成之创作体式,使月象在词篇中得以全面的启动,构筑了词人心灵与物态有机掺和的理想三维立体视感境域,满足了在超高压的漫长黑暗道里苟延残喘的一代乃至数代词人及读者心绪的自由滚动需求,使词体文学跻身于中国文学史的行列。

词带着情步具有不同色调的夜,共造了汉民族唐宋抒情文学的宝塔

月亮夜景

对自然美的体认。起初“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思想将人类导入盲目服从、盲目崇拜、愚昧无知的区界,人成了天和自然的附庸,束手无策,被动受困,理性与感知成了僵化的木乃伊,只能在穹庐似的天地间乏力地蠕动。随着人类文明的进化,对自身及外界均有着不同程度的认识,天人之际得以较为正确地解释,人不再被天苦苦地围困在混沌的伊甸园里。人能走出昏黄的认识冥界,在于他能以智的眼光审视自然界的美。这时人类不再是被动的囚犯,而是居于主动地位的宰牧。人类在主动地吮吸大自然的乳汁之后,开始了对它的美的体认。自从六朝人自觉刻画山水等自然之美后,中国人便进入了大量体认自然美的创作阶段。作为太阴之精的月亮,其变化的不同姿态,不再使人们有无穷无尽的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恐惧,相反却尽情地将其姿色拢入创作的整体之中。

词带着情步具有不同色调的夜,共造了汉民族唐宋抒情文学的宝塔

月亮夜景

唐宋人多情亦多思,进一步推动了思维科学的发展,辛弃疾可以写出“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木兰花慢》)的问月佳作。人类能够体认到月亮的美,是因为月亮本身蕴含着美,“永远发明某种美的东西,是一个神圣的心灵的标志”。唐宋人的神圣心灵对月亮美的发现,充分地显示了月亮诸多方面,从不同的变化中掐住了认知美感的示象,使月象很好地服务于创作者的目的,显现了月亮的善与美,通过雕像式的艺术活动展示创作者的心理活动,把不同的情感附着在月象的不同神色和姿势上,这就是“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观的形象。艺术要把两方面调和成一种自由的统一的整体”。

词带着情步具有不同色调的夜,共造了汉民族唐宋抒情文学的宝塔

城市月象

唐宋词人之所以要用千变万化之笔写尽月的姿色,意即在此。对异性的追恋。阴阳五行,饮食男女,构成了人类生命得以延续的宇宙链。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充分地展示了追寻生命意识的文学理念,杜甫的《月夜》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依虚幌,双照泪痕干”,便是寄托作者对妻儿老小刻骨铭心的思念。李商隐更是面对异性,有心急如焚的迫切之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因追恋异性无可满足而到达了呼天抢地的境界。《香奁集》是时人在感情饥渴之时,与六朝宫体诗文相呼应,极力展示女性之美的结晶。《花间集》则踵事增华,公开宣称创作要“夺春艳以争鲜”,将绮筵公子与绣幌佳人的灵魂与行动描摹得淋漓酣畅。

词带着情步具有不同色调的夜,共造了汉民族唐宋抒情文学的宝塔

城市月象

宋代人的人性在此基础上有了更大程度的觉醒,不论男女,均怀着热烈的情感与企盼,极高程度地以词体文学以及其他通俗文学,表现出了对异性的关注。李清照、朱淑真等女词人的创作无不含有浓烈的情思,男性词人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创作中,更多地饱含着浓厚的情欲。中国古人的意识主要是男性意识,其中始终渗透着对女性的追恋,许多古代岩画、雕塑有女阴形状,古书亦有崇拜女性生殖的记载,因而给许多自然物象赋予女性的某些特点。据考证,在古代,月神、月宫仙子多由女性角色扮演,还视鬼为女性,其月精为鬼,因此月亮就是女性,月宫中的蛙也是女阴形象,“处处之红楼夜月”中的“夜月”就是女性,“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则以比兴的手法,把月亮比作女性,以月亮指女性由此可见一斑。李白诗中的月亮亦多指女性。宋代人对女性热恋的程度更高,由此造就了宋代青楼馆业的高度发达。新声巧笑的主体是女性,按管调弦的主体也是女性,因而又带来了教坊业的发展。

词带着情步具有不同色调的夜,共造了汉民族唐宋抒情文学的宝塔

月象意境

酒楼业的发达也与人们对女性的追恋有关。道观的兴盛与红火热闹也与女性有关。因为这些地方的女性可谓“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对文人才士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从而孕育了词的进一步发达。女性成了天地间的月亮,文人则将对女性的垂青,变成了对月亮的大量吟咏,以至于由专门化抒情变成了普泛化的抒情,《诗经》中写由喜爱对方再进一步地发展为喜爱对方赠送的彤管,亦是同样的创作初级意念。诗歌美学创造的进一步完善。王昌龄说:“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三境之中,形似之外,情境、意境也很重要。

词带着情步具有不同色调的夜,共造了汉民族唐宋抒情文学的宝塔

月象意境

一部唐诗可谓是物境、情境与意境结合的完美实践唐宋词在唐诗的诗美创造上又有了进一步的拓展,即能在三境之外,特重天境的设计。欧阳修以尹维诗“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温庭筠诗“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贾岛诗“怪禽啼旷野,落日恐人行”作为例子,认为这几句诗达到了“天容时态,融和荡”且是“状难写之景,含不尽之意”的境界。细析其论,终发现三人之诗中分别以“夕阳”、“茅店月”“落日等表现天境的物象与地境物象的完美结合。宋人将其理论化,说明了宋人对天境物象的重视。唐宋词在天境的创设上,又偏重于月象的摄取,意在以月亮的阴柔特性,创造与阳刚之美相对应的阴柔之美月亮的恬静、柔和,多姿多态的形态变化,富于着色的素洁,出没时序多样的特殊点,浓淡各异的光彩反射,易于寄托各种不同情思,均成了阴柔之美的良好载体。

词带着情步具有不同色调的夜,共造了汉民族唐宋抒情文学的宝塔

月亮意境

唐诗独重阳刚之美,在整个古代艺术长廊的天平上,如砝码积于一侧,失去了平衡。唐宋词以其风神特起的阴柔之美,托起了倾斜的艺术天平,填补了长期缺乏阴柔之美的空白。唐宋词成功地创造了阴柔之美,是对诗美创造的进一步完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