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死”字旗上战场的那个抗日老兵,活着回来了吗?最后啥结局?

曲山镇,地处四川省北川县西北深山,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世外桃源。

这里的人们,本可不问世事安然度日,但事实相反,抗战时期,此地青年一腔热血出川抗日,上演了一幕扛“死”字旗上战场的英雄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个故事的主角,王建堂。

他扛旗上战场后,有什么作为?活着回来了吗?最后啥结局?

带“死”字旗上战场的那个抗日老兵,活着回来了吗?最后啥结局?

死字旗授旗雕塑

一、抗战父子兵

1937年的曲山场,属四川安县。

该镇场,有一王姓人家,户主王定自,字者成,祖上从商,到他这里有些家道中落,只是个勉强糊口的小商人。

由于为人正派,平时疾恶如仇,爱打抱不平,他被乡邻人称为者大爷。

者大爷有个儿子叫王建堂,他从小培养他上私塾,入小学,读中学。尽管家中不富裕,但他还是希望儿子能靠知识吃饭,不再从商。

但日寇侵华,国家危亡,民不聊生,者大爷的梦想还是被搅碎了。

1933年,读高中的王建堂辍学,在镇上一小学教书,后又到镇上的民众教育馆做事。

高中生,在当时绝对算得上知识分子,倍受乡邻尊敬。

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激起了川人的拳拳爱国心。史料载,8年抗战,先后有350万川军出川支援前线抗战,他们浴血奋战,埋骨他乡,演绎了一首英勇悲壮、可歌可泣的全民族抗战史诗。

此时,王建堂25岁,在教育馆任职,闻听川军出山,他再也坐不住了。一腔热血无处安放,决意立即投笔从戎,参军抗战。

带“死”字旗上战场的那个抗日老兵,活着回来了吗?最后啥结局?

川军出川

他联系了镇上100多名立志报国的年轻人,起名叫“川西北青年请缨杀敌队”,然后给县长写信,一致请缨参军入伍,出川抗日,意志坚决,誓言铮铮。

县长感动,上报勇士事迹,把他们安置在县里的大安游艺场,为他们改名“安县特征义勇队”。择日为他们壮行。

者大爷知道儿子的举动后,心中甚慰。

建堂是者大爷的长子,已有家室,出川抗战凶多吉少,说实在的者大爷和老伴是心有不舍,但难得孩子有这份忠骨,再说,国之不存,家安何在?

儿子出征前,他也难抑报国激情,扯下5尺长布,挥毫写下豪迈一个大“死”字,右书小字:

“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

左边又写:

“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老人字写得很朴素,但每个字背后都是满满热血报国情。

写完后他寄给县长,托他交给儿子。

当县长在誓师大会上展开这面旗时,全场撼动,大家齐呼以死报国,不杀光鬼子誓不还。

王家父子的义举,被当时的报纸报道出来,名播四方,四川省军管区司令闻讯嘉奖,赠者大爷家一块光荣扁,上书4个大字:

“父义子忠。”

带“死”字旗上战场的那个抗日老兵,活着回来了吗?最后啥结局?

博物馆里被还原的死字旗

二、8年抗战,九死一生

王建堂是个文化人,在部队很快得到重用。

他入的是国民革命军29集团军第44军。入伍后很快当了排长,然后副官、连长、司令部参谋、副营长等一路晋升。

8年抗战,他多次担任敢死队队长,带领弟兄们出生入死,浴血奋战。他转战多地,参加大小战役数十次,负伤4次,多次立功授勋,其中甲级功勋2次。

这2次大功,得简述一下。

一次大约是在1940年前后,他指挥攻打湖南茶陵县城的日本守军。

那时他还是一个排长,夜袭日军成功,夺回了茶陵城。但日军很快增援,开始了反攻。上级团部也给他增派一个连的兵力,让他指挥作战。

史料载,双方激战一夜,日军伤亡过百,最后败退,而王建堂指挥的部队,仅伤2人。

此战,王建堂与鬼子拼刺刀,左肩膀被刺成重伤。

每每提及此事,他就豪迈地说:

“我当年当排长时,就指挥过12个班,比连长还关火!”

带“死”字旗上战场的那个抗日老兵,活着回来了吗?最后啥结局?

配图

另外一次,是大约在1943年秋。

此时他已经升为了连长,随部驻扎在洞庭湖岸,阻击日军。

日军用先进的钢艇实施登陆战,我军无法有效阻挡,但日军登陆后没有任何可隐蔽的工事,而王建堂早已经在滩涂筑好工事,开始猛烈扫射,结果日军成了上岸的王八,来多少倒下多少。

此战,王建堂率部歼敌100多人,缴获钢艇两艘。

这2次胜利,王建堂得的都是甲级战勋,战区司令官陈诚亲自为他授勋。

相比胜利,战场上的王建堂经历的凶险更多。

“一批30多个战士冲上去,一个没回来。又一批二十多个冲上去,还是没有回来几个。”

8年抗战,九死一生,最凶险的有2次,让他想起来都后怕。

一次是他当连副时,负责连里的后勤军需。战斗中,他冒密集火炮向鬼子阵地冲,战友一个个倒下,他仍然一个劲儿地向前冲。

突然,他的小腹右侧一阵剧痛,顾不上看伤口,他继续猛冲。战斗胜利后,他低头看伤,发现口袋被打了个孔,内衣也破了,一块硬邦邦的东西陷入肉里,周围黏糊糊的。

原来,这是一枚银元,发军饷时由于残缺而被他留下,没想到装入口袋后,关键时刻挡住了敌人打来的子弹,救了自己一命。

实在幸运!

带“死”字旗上战场的那个抗日老兵,活着回来了吗?最后啥结局?

配图

另外一次,是他奉命带领敢死队,到日军必经的一个山脊上侦察敌情。

由于日军距离山脊远,他这次执行任务有些轻敌。夏天酷热,他脱去上衣拿在手上,手枪单跨在右肩,边爬山边哼着川剧,没有做好战斗的准备。

抵达山脊时,突然从石头后面冒出3个拿刺刀的鬼子,向他猛刺过来。

王建堂没有提防,眼看刺刀就扎身上,千钧一发之时,跟在他后面的一个会武术的山东汉子,一个扫荡腿朝他下盘扫去,王建堂顺势倒下,刺刀擦身而过,其中一把刺向其心脏的刺刀,偏移刺中了其右肋。

王建堂就这样又捡回一条性命。

他倒地后,后面的战友马上机关枪扫射,3个鬼子立马被消灭。

原来,这3个鬼子,也是敌军派来侦察的。一阵枪响后,敌军以为是我军占领了山脊,不敢再攀险路,遂撤回。

带“死”字旗上战场的那个抗日老兵,活着回来了吗?最后啥结局?

川军

三、英雄的晚年,倍受尊敬

8年抗战,王建堂在战火中洗礼,虽然父亲的“死”字旗在战火中不知所终,但幸运之神总是伴随着他,使他一次次躲过飞来的弹炮,迎来了抗战胜利。

战后,他留在南京听候调遣。后来,在解放战争中,他在成都随44军率部起义,终于结束了自己12年的戎马生涯,迎来了新中国。

12年,对一个老兵来说,多么漫长。战争一结束,他就想回家。

他想家,想他的老父老母,“死”字旗拭血裹忠骨,如今凯旋归来,足可告慰父母,给二老惊喜。

1950年年初,英雄还乡,父母喜极而泣,但妻子已经带孩子另嫁他人。父母说,8年抗战,他杳无消息,他们早已断定他已牺牲在战场,所以劝儿媳回了娘家。

他虽然生气,但站在妻子的立场想想,也是在情理之中,只好自己再择姻缘。

当年在南京日侨安置点,有战友曾为他和一名温柔的日本女子牵线搭桥,促成姻缘,但两人缘分未到,日侨很快撤离。

此后,他再不提婚事。

带“死”字旗上战场的那个抗日老兵,活着回来了吗?最后啥结局?

老兵配图

如今,回到家乡的王建堂,再想找一名好女子建立家庭,却发现已经很难。在那个讲究身份的年代,他虽然参加了起义,却仍然备受歧视,没有人敢嫁给他。

波折的岁月令他生存困难,遑论儿女情长。

一次,他在绵竹街上偶然遇到了前妻,却怕连累她而不敢上前相认。此后,二人再无相见。

改革开放后,王建堂一直是孤老一人。

工作上,本来政府给他安排的是到曲山小学当校长,但因为校长是他儿时好友,他不忍夺好友饭碗,所以就没有去。

后来,政府又给他安排了一个市管会的工作,类似现在的工商所,但由于距家较远,山路不通,特别恋家的王建堂也没有去。

他就在政府分配的小公房里住了下来,由政府救济生活。

所幸,他还有自己的爱好。

从军前,他就是个文学爱好者。抗战胜利时,他曾被保送到中国文学院学习,和作家张恨水共住一房,文学上受其点拨,受益匪浅。

如今,他可以安心创作了。

带“死”字旗上战场的那个抗日老兵,活着回来了吗?最后啥结局?

过去的香烟盒

10平方米的小屋中,昏黄的煤油灯下,王建堂老人完成了他的多部剧本和小说,其中的话剧《白云深处》还在北川公演过。

晚年的老王,除了读水浒红楼写剧本,还爱就花生米喝点小酒。边喝边给后人讲故事,“日军武器精良,我们中国人一定要奋发图强,不忘国耻……”

据王建堂后人讲,老人虽然爱喝小酒,但从不与人聚餐。平时生活拮据,爱好写作的他,常在几分钱一盒的“经济”“合作”牌香烟纸盒上写稿,在便宜的白色草纸上写对联。

虽然拮据,但买书却不吝啬。1980年代《水浒传》刚出版时,他花了5元钱买了一套,送给他的侄儿们。家族人对他也很尊重,族中谁家生了孩子,都是由他起名。

四、老兵去世,一生快意5件事

1980年9月,王老被列为社会救济的孤老,每月生活费15元。

1981年,他被选为北川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委员,生活费又增加5元,后来再调整,每月领23元。

随着物价的上涨,老人生活费显得捉襟见肘,他再次给有关部门写信反映情况。但遗憾的是,尚未等到上级批复,老人已经因喉癌病逝。

带“死”字旗上战场的那个抗日老兵,活着回来了吗?最后啥结局?

王建堂后人为他作的画像

王老生前总是对后人说,自己一生最快意的事情有5件:

一是出川抗日时,老爹送给他“死”字旗,激励着他杀敌冲锋,以死报国,一往无前;

二是战场上2次立甲级战功,战区司令官陈诚亲自为他授勋;

三是当排长时,由于团长指挥失误,他打了团长一耳光,后来团长要枪毙他,被军长说情拦下,说他杀敌英勇,不能杀,遂躲过一死。

四是疗养时到文学院学习,有幸得到作家张恨水的指导,日后走上文学路;

五是自己曾到天津参加日军受降仪式,8年抗战终于看到小日本向中国人低下了头。

据史料,王建堂的父亲于1957年去世,母亲1968年去世,他本人于1992年去世,享年80岁。而其前妻,约在2014年前后去世。

死字旗下的真实老兵,代表着抗战时期的一种舍身报国的完全精神,每一个为国家流血牺牲的人,都值得缅怀、颂扬和传承,无远弗届,无论古今。

===============

参考文献:

孙丹年《王建堂与“死”字旗》(《江淮文史》2017年11月1日)

田明霞《北川好汉扛“死”字旗逐日寇》(《四川工人日报·新周末》2015年9月25日02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