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灵山人日常话语里的“上”“下(落)”出”等动词代表的方位

今晚和某人吵架,她说她要上广州了,我说灵山人为什么喜欢说“

上广州”“上南宁”“下(落)北海”“下(落)钦州”“出檀圩“去贵州”而不是说“下广州”“下南宁”“上北海”?于是我们镇定下来不吵架了(她也是文学社的),两个人在探讨这个话题,灵山人的话语里,“上下左右出”的方位说话习惯是从何而来?

浅谈灵山人日常话语里的“上”“下(落)”出”等动词代表的方位

第一个:古代交通方式的影响:我理解的“上下出去”应该是以说话的点为中心的,比如说话的点(地处)在灵山,之所以是"上广州”“上南宁”“下北海”“下钦州”等,是因为古代的交通多以水路为主,以“上南宁”“下钦州”“下(落)北海”为例,钦州在钦江的下游,古代到钦州以水路的话要顺着钦江顺流而下,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下(落)钦州”。“下(落)北海”也一样,在武利江(南流江)下游,以前的到达方式是从武利上船顺流而下到达合浦北海,所以也习惯称之为“下(落)北海”。同理,到南宁,为何称之为“上南宁”,南宁在邕江(珠江分支)上游,到南宁通常从沙坪、南乡等横县地上船,所以称之为上南宁。当然这个说法目前并不完善,因为古代南宁并不是广西的中心(而是桂林)。所以我谈谈另一种情况。

浅谈灵山人日常话语里的“上”“下(落)”出”等动词代表的方位

第二个:政治中心和权威的影响。“上广州”“上灵山”“上南宁”为例,广州历来属于广东省的政治中心(旧时灵山归广东管辖),使得本来属于珠江下游的广州不叫“下(落)广州”(仅限于原广东省管的地区)而叫“上广州”,“上灵山”和“上南宁”也是一样的,含有一种权威性在里面。

浅谈灵山人日常话语里的“上”“下(落)”出”等动词代表的方位

第三个:离村镇街道或者主路的影响。以各个镇为例,基本住在村里的一说要去镇里(镇辖区的村),都是说“出新圩”“出那隆”“出武利”这些都是有意无意的从相对较远的地方“出”到镇街道或主路的习惯说法。这里还说明一种问题,“去”字的用法习惯,例如那隆的要去武利,不说“上武利”“出武利”或者“下武利”而是说“去武利”,这都是群众在描述不直接管辖自己所在村的镇的表示平等的说法。

这几个说法,是灵山为中心的说法,有兴趣的不妨以其他地方为中心验证一下这几个原因。这样的说法,说明我们习以为常的话语里其实也藏着很多历史的知识点,不经意的说法变迁往往代表了时代的变迁,细细品味,你就会发现方言的魅力。你是讲那种话呢?你们方言里的“上、下、左、右、出、去”又代表了什么?欢迎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