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海濤:攜手人文行遠志 不辭晴雨守初心

他是一名外科醫生,銳意創新,精研學術,以精湛的技術治癒無數病患的傷痛;

他是一名醫院管理者,勤求博採,訪學歐美,引進國際先進的管理理念和醫療技術服務國人;

他更是一位"人文醫學"的踐行者,注重人文建設,推己及人,與身邊的人一道,守護生活的美好。

【人物簡介】

譚海濤,中共黨員,外科學博士,主任醫師,二級教授,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享受國務院津貼。現任貴港市人民醫院黨委書記,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3D打印技術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顯微外科醫師分會顯微基礎研究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首屆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骨科創新與轉化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首屆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周圍神經損傷修復學組委員證書委員,中國醫師協會手外科分會委員,中華顯微外科雜誌第九屆編輯委員會編輯委員。近年來,譚海濤在創傷運動骨科、脊柱關節骨科、手足顯微骨科,尤其是在數字化醫學方面的臨床醫療和科研領域成績斐然。2016年,主編並出版了國內首部完整、系統介紹3D打印技術在骨科應用的專著《3D骨科學》。

採訪譚海濤有些周折。約了兩次,第一次,他騰不出時間;第二次,他說只有半小時的時間,上午十一點到十一點半,要在他做完兩臺手術之後。

然而,我們到了貴港市人民醫院,卻等到十二點才見到他。

他臨時又被加了一臺手術。"十點開始的,三臺都是大手術,"他一邊說一邊用力抹了把臉,看上去有些疲倦。"我算是效率高的,慢的要忙到下午……"他的手術服還沒脫,帽子也還沒摘,口罩就拉到下巴下掛著,但人一坐下跟我們說話,剛剛的倦意瞬間全消,整個人立馬變得專注、從容。

採訪時間不多不少,恰好半個小時。感謝這半個小時,雖然短暫,卻讓我們得以走進一位醫者的內心,並從他對醫療事業的那份真摯熱情裡,獲得幸福的感動。

▎從手外科到3D打印:只為守護勞動人民的那雙手

譚海濤的父親是一名村醫,成長中最深刻的記憶,是父親在很多個深夜揹著醫藥包出診的場景。作為村裡唯一的醫生,每有誰家裡有個病痛,無論白天黑夜,父親都隨叫隨到。

在父親的影響下,譚海濤立志當一名醫生。1987年,他考上廣西醫科大學,得償所願走上了從醫的道路。1992年畢業後,他一直在貴港市人民醫院工作,從一名普通醫生,做到科室主任,到後來院長、書記一肩挑。

譚海濤潛心於手外科、顯微外科。1999年,他成功實施一例雙手毀損傷再造術,當時全世界類似成功案例僅有10例。他更有多項行在人先的創舉:2001年在廣西區內首創遊離股前外側皮瓣與健側血管橋接修復下肢嚴重毀損傷;2010年成功為年僅1歲零5個月的小孩實施了足趾移植再造拇指術……在院長和書記之外,譚海濤這個名字,更多是以外科醫生的身份為業界熟知,這也是他最為珍視的一個身份。

之所以專注於手外科和顯微外科領域,初衷是出於對貴港當地民眾生存境況的質樸認識和真摯關切。上世紀90年代以來,貴港工業、製造業快速發展,伴隨而來的,是工傷病患的增多;尤其手部損毀傷病,廣西每年約有4000例,貴港是其中的高發地。"手外傷的都是在廠裡做工的",譚海濤對此深有感觸,"他們靠手吃飯,手傷治不好,下半輩子吃飯可能就成問題了……"他由此把目光投向了他們的手。

2011年7月的一天,一位25歲的年輕人來看他的門診。酷暑的大熱天,年輕人的一隻手卻戴著手套,還不自覺地總把它往身後藏。他的那隻手拇指被軋斷了,在當地另一家醫院做了手術,醫生把他的腳趾移植到他的拇指上。他跟譚海濤說:"五根手指倒是都不缺了,可也太難看了……"

年輕人的話激發了譚海濤的一番深思。當時的技術現實,拇指缺損再造手術只有10%能完成得比較理想,其他的90%都有功能或外觀等缺憾,不僅會給患者生活與工作帶來不便,給其家庭增加負擔,也會使患者產生心理問題。這更堅定了他專精手外科、顯微外科的決心。

其實,早在2003年開始,譚海濤就先後到新加坡樟宜綜合醫院、美國哈佛大學附屬麻省總醫院、美國南佛羅里達大學附屬坦帕總醫院、英國劍橋大學附屬醫院等國際著名醫院訪學。

谭海涛:携手人文行远志 不辞晴雨守初心

2012年,院長譚海濤到美國哈佛大學參加院長高級研修班的學習

國際訪學是為了吸收世界醫學的先進技術和知識精粹,同時也讓他始終置身於前沿醫學第一線,得以見證和親歷當下即時發生的各種醫學變革。新世紀以來,3D打印技術興起並進入醫療應用。譚海濤也注意到這項新技術,預見到它將帶來的顛覆性變局,開始探索它在骨科的實踐應用。他將其引入並大力投入應用,同時也在廣西各院校、醫院進行教學與推廣普及。2013年,他應用數字醫學與3D打印技術輔助成功實現世界首例單手五指全形再造。2016年,他出版專著《3D骨科學》,這是他多年來研究與實踐的成果體現。

2016年12月,在譚海濤的主持下,"廣西數字醫學與3D打印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落戶貴港市人民醫院。一個直指醫學未來的事件,正在這家地市級醫院發生。

▎地市級的國際化人文醫院:讓最好的醫療服務惠及更多人

貴港市人民醫院地處貴港老城區,在鬱江河畔,被人流熙攘、充滿市井氣息的老城街區環臂而抱。醫院跟老城一樣歷史悠久,始建於1938年,去年剛過完80週年院慶。

它其實也是一個很國際化的醫院。為了讓更多的醫務人員學習到更多的前沿理念和先進技術,譚海濤積極牽線搭橋,與新加坡樟宜綜合醫院、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日本橄欖山醫院、韓國釜山KOSIN大學醫院、美國南佛羅里達大學、美國哈佛大學麻省總醫院、印度鄧肯醫院簽訂了合作協議,促進貴港市人民醫院與這些醫院的交流合作。十餘年裡,它共有300多名業務骨幹出國交流學習,同時也有300多名國外專家先後來做過講座。它設有遠程會診工作室,直接與哈佛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搭線聯網,每有疑難病症,即刻就能與國內外專家對話,商決診斷治療方案。各科室病房常見留學生的身影,我們就撞見了兩位美國留學生,他們要呆兩個月,交流學習,順便教醫院裡的中國同事學英語。

事實上,上文說的"廣西數字醫學與3D打印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是一個多地多方合作的項目。除醫院自己的團隊,還有南方醫科大學鍾世鎮院士團隊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團隊。另外在廣西各地,它還有9個分中心,中心人員為它們提供技術支持,所有的技術與設備都可以分享。

"吸收全世界最先進的東西,把它們分享出去,"譚海濤說,"讓最好的醫療服務惠及更多人,這就是我們想做的。"

谭海涛:携手人文行远志 不辞晴雨守初心

譚海濤在做骨科手術

是什麼讓一個地市級醫院和它的院長有如此氣韻與風度?醫院裡的一個細節引起了我們的注意:每個科室都有一個經過精心佈置的房間。一些房間裡有醫生在跟幾個人談話,後者應該是患者家屬。詢問之下,才知道這樣的房間叫"醫患談話間",用於各科室醫生治療前與患者及其家屬的溝通談話,包括商定治療方案,瞭解患者家庭經濟、醫保報銷情況,等等。

這個小小的房間,其實是院長譚海濤在這家醫院的一個印記。床位一直是中國人就醫的一個老大難問題,我們目之所及,是各種大小醫院已經塞滿了病床,卻還有患者在為床位大費功夫——以此為計,騰出這麼一個房間用來"談話",其實是奢侈的。

然而,自2014年各科室設立了這個"談話間"後,醫院的醫患糾紛減少了2/3以上。在譚海濤和他的同事看來,這個"奢侈"無疑是必要的。

作為醫院的管理者,譚海濤一直在關注、思考醫患關係問題。"溝通很重要。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對話中進行溝通,就會減少糾紛發生的幾率。"他說,"我覺得這就是人文精神的體現。當下醫患關係惡化,一大原因就是人文精神的缺失。醫生和醫院把病人當作需要救治的對象,病人把醫生和醫院當作給錢幹活的服務提供商,大家都沒有以人的平等身份來對話……"

"人文"二字,在譚海濤醫院治理的相關文書措辭裡頻繁出現。去年,他為醫院提出了一個發展目標:建設國內一流的現代化人文醫院。院內的年度重大工作,其中一項是人性化服務提升工程……非僅於此,在高校講學,他的課程除了外科、骨科的專業課程,還經常有人文醫學的講座……人文精神,正是他在醫療管理實踐中踐行的理念。

正是人文精神的秉持與踐行,造就了譚海濤和貴港市人民醫院的自信,以至於讓他們雖身居地市,卻有著胸懷世界的氣韻與風度。實際上,這和他在國外訪學的經歷與見識有關。他跟我們直言不諱,"醫患談話間"就是從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學的。"很多醫生出國學習都直接奔著技術去,我不一樣,我除了技術,也學理念……"他說,"技術可以慢慢來,理念必須要先轉變。"

這樣說話的時候,他更像個院長。

▎網球冠軍與"濤哥夜話":"管好自己的身體才能治好別人"

實際上,無論是做外科醫生還是當院長,譚海濤都堪稱優秀。"做手術我效率挺高的,做得還行;"他說起來一臉輕鬆,"當院長帶團隊也還不錯,只要你理念方向是對的,大家就都願意聽你的……"

現在,他每年的手術量始終穩定在300多臺的數量,一直在全院前三名上下浮動,且多是重大手術。這期間,他還一邊擔著醫院的院長和書記兩個職務。一直到2019年4月,醫院實行"黨委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他才卸任院長一職。

在同事們看來,他的這種優秀不僅可堪讚歎,也不可思議。有同事跟我們透露其中"奧秘":那是因為他勤鍛鍊,身體好。

每有員工戶外拓展訓練,到得晚間,譚海濤總要去找新入職的同事,說一番語重心長的話。這些話都圍繞一箇中心:要做個好醫生,除了要有好醫術好醫德,還要有好身體,身體好了事業、財富、家庭、友誼才能都好起來……身體是其中的關鍵詞,他對此有自己的一番見解——管好自己的身體才能治好別人。所以,譚海濤熱愛運動,也是一名體育能手,足球、排球、氣排球、羽毛球樣樣精通。在他的感染和影響下,醫院形成了濃厚的運動氛圍,近年舉辦了兩屆職工運動會,職工紛紛踴躍參與,樂在其中……

谭海涛:携手人文行远志 不辞晴雨守初心

譚海濤參加網球比賽

這位頂尖的外科醫生和優秀的醫療事業管理者,對於醫院職工來說,同時也是一位熱愛生活、懂得生活的有趣同事。同事們私下裡都叫他濤哥,戶外拓展訓練那一番語重心長的話,被戲稱"濤哥夜話"。為了讓大家鍛鍊好身體,做好工作,過上好生活,在濤哥的主持下,醫院開闢有各種球類場館,羽毛球館、網球場、籃球場、健身館都有。踢球要到醫院附屬的衛校去,因為足球場實在太大了,醫院裝不下。

濤哥還有件軼事在貴港坊間被傳為佳話:一天查房,他發現一位老人在抹眼淚,一問才知他剛做了下肢骨折手術,家裡的錢用光了,正準備放棄住院。不住院腳就不廢了嗎?濤哥心裡一熱,先寬慰一番穩住老人讓他安心住院治療,然後到收費處,悄悄把他的醫藥費給墊付了。

愛生活者知愛人。知生活之酸楚者,知道竭盡所能守護生活的美好。

TIPS:主要科研成果及榮譽

近年來,譚海濤在個性化骨科修復重建技術相關領域研究獲得系列重大進展。2016年開展"術中應用3D打印鈦合金鋼板與3D打印異體骨塊聯合治療鎖骨骨腫瘤"獲得成功,實現了精準化、個性化、微創化治療。在脊柱關節骨科方面,世界首創應用金屬3D打印製作應用於臨床的椎間孔鏡導航導杆,給骨科治療模式帶來了巨大變化,有效降低手術風險,明顯提高手術療效。區內首創胸腔鏡下胸椎結核病灶清除內固定手術,開展椎間孔鏡下髓核切除術,系列手術推動脊柱關節骨科飛速發展。2016年主編並出版了國內首部完整、系統介紹3D打印技術在骨科應用的專著《3D骨科學》,在數字醫學領域邁出創新領先的步伐,該專著推進了前沿科技成果的轉化,實現了廣西數字醫學領域的創新突破。

譚海濤主持、參與的個性化骨科修復重建技術相關係列研究先後獲得廣西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獲貴港市科學技術特別貢獻獎2項;獲廣西醫藥衛生適宜技術推廣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2018年獲得貴港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 三等獎1項。《椎間孔鏡導航導杆的製作應用》獲2016年中華醫學會第十八屆骨科學術會議暨COA2016 Most Valuable Design TOP10(全國十佳發明獎)。主持在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衰老過程中成骨細胞外泌體介導miRNA靶向FOXO1調節血管生成的作用機制研究》1項。

他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青年崗位能手""全國醫藥衛生系統先進個人""廣西壯族自治區優秀專家""廣西壯族自治區優秀共產黨員""首屆廣西創新爭先獎"等二十多項榮譽,其中國家級榮譽2項、省部級榮譽8項、市廳級榮譽12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