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愛瑪的悲劇:有這些特徵的女人,註定不會得到幸福

《包法利夫人》愛瑪的悲劇:有這些特徵的女人,註定不會得到幸福

前言

《包法利夫人》是法國作家福樓拜花了七年的心血寫成的經典名著,但這部小說開始在報刊上連載的時候,卻因為"淫穢"荒誕而被禁,福樓拜甚至還因此吃了官司。據說福樓拜背景關係挺硬,最後居然贏了官司,後人也因而得以見到這部被稱作是"小說家們的教科書"的鉅著。

在這本小說中,福樓拜用了諸多浪漫主義象徵的元素來否定浪漫主義,或者說是用它來清算他內心的浪漫主義,從這點上來說,《包法利夫人》就是一部向浪漫主義告別的小說,而這個基調也決定了,這就是一部悲情小說。

《包法利夫人》愛瑪的悲劇:有這些特徵的女人,註定不會得到幸福

小說的主人公愛瑪是一個小富農場主的女兒,在她13歲時就被家人送到修道院學習,從而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有不俗的藝術品味和審美能力。

愛瑪從修道院出來的時候,真的是一個傻白甜,不諳世事,滿腦子都是美好的浪漫幻想,所以她生活得不現實,總在追求一些不切實際的東西,尤其渴望邂逅一場浪漫的愛情,渴望像巴黎的女人那樣,精緻而考究地活著,這也是她走向自毀之路的原因。

但是對於福樓拜來說,愛瑪是他用來反抗浪漫主義的替身,所以在整本小說中,愛瑪似乎永遠觸碰不到她想要的愛情,這就給她的悲劇命運,埋下了伏筆。

她想死,又巴不得能住在巴黎!這種矛盾糾結,註定她得不到幸福眷顧。

《包法利夫人》愛瑪的悲劇:有這些特徵的女人,註定不會得到幸福

1、中了浪漫的毒,活在幻想中不願醒來

愛瑪是一個極致浪漫的人,這與她在修道院接受到的教育有關,當然最主要的是,她在那裡偷偷看了不少浪漫的言情小說。懷春的少女在看《保羅與微吉妮》時,便對裡面描述的詩意般的環境心馳神往,尤其憧憬的是有個懂得疼人的小哥哥,會爬上比鐘樓還高的大樹給她摘紅果,或是赤腳在沙灘上跑去給她帶來一個鳥窩。

《包法利夫人》愛瑪的悲劇:有這些特徵的女人,註定不會得到幸福

愛瑪的浪漫,在書中還有一處精彩的描寫,那是夏爾在給魯奧老爹看完病後,愛瑪送他到門口:

風兒吹亂她頸後的細發,或者拂動小旗似翻卷的圍裙繫帶,讓它們在她的髖部飄來飄去。有一天碰上融雪天氣,院子裡的樹往外滲水,屋頂的積雪在融化。她到了門口,回去拿來一把傘,撐了開來。陽光透過閃光的波紋綢的小傘,把搖曳不定的亮斑映在她白皙的臉蛋上。她在暖融融的光影中笑意盈盈的,只聽得水珠一滴一滴落在波紋綢的傘面上。

多麼生動美好的畫面啊!毫無疑問,這一幕對生性木訥的夏爾來講,是多麼具有震撼力和吸引力。而且,愛瑪在做這些事情時,是那麼的自然,毫不做作,可見,浪漫已經深入她的骨髓之中。

原本浪漫不是錯,愛瑪錯就錯在,不該嫁給木訥無能的夏爾;既然嫁給了夏爾,就不該再整日沉浸在不切實際的幻想中,而對每天的柴米油鹽無動於衷,甚至對誰都不漠不關心。

活在幻想中,自我感動,自我傷懷,這是愛瑪的第一個罪名。

《包法利夫人》愛瑪的悲劇:有這些特徵的女人,註定不會得到幸福

2、把多愁善感、自艾自傷當成人生的極致

愛瑪不快樂,幾乎沒有開心的笑過一次,因為她的身邊盡是些平庸的人,以及讓人討厭的不死不活的感情,這一切與書中描述的才子佳人、浪漫奢華半點邊都沾不上。

波瀾不驚的日子,每過一天,愛瑪就多一份感傷,最後竟到了見什麼都會聯想到自身,並無故傷心落淚的地步。

愛瑪與夏爾結婚後,第一次跟隨夏爾回到託斯特的家中,在二樓的臥室裡,她看到了夏爾前妻迪比剋夫人的新娘花束,從而聯想到了自己放在紙板盒裡的婚禮花束,神思恍惚地尋思著,萬一哪一天自己死了,不知道人家會拿它怎麼樣。

一個新娘子,竟在大好的日子裡,因為一束風乾了的花而聯想出如此淒涼的結局,可見福緣不深。幸福之於愛瑪,何嘗不是一束被人遺忘的、風乾了的花?

《包法利夫人》愛瑪的悲劇:有這些特徵的女人,註定不會得到幸福

愛瑪的自艾自傷還不止這一次。早在她母親去世時,她就已經表現出來過了。書中這樣寫到:

母親去世那會兒,起初幾天她哭得很傷心。她讓人用母親的頭髮做成一幅遺像,又給貝爾託寄去一封家書,字裡行間都是人生無常的感想,要求日後把她和母親葬在一起。老爹以為女兒得病了,趕來看她……

十三、四歲的富家姑娘,又沒經歷過什麼風浪,哪來那麼多人生無常的感慨?然而愛瑪自己心裡卻感到很滿意,覺得這是一種難得一遇的境界,堪稱茫茫人生的極致,對感情平庸的人來說,這種境界永遠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呢。

此後,愛瑪在多愁善感之外,又多了一種講求實際的意味來,比如,愛教堂是愛裡面的花兒,愛音樂是愛抒情歌曲的詞兒,愛文學是愛使人心潮澎湃的激情……總之,就是不愛事物本身,包括反感教規,覺得那是一種與自己氣質無法相容的東西。

錯把幻像當成人生的極致,這是愛瑪的第二個罪名。

《包法利夫人》愛瑪的悲劇:有這些特徵的女人,註定不會得到幸福

3、跨過自身階級追求不切實際的東西

愛瑪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光,應該就是應邀去沃比薩爾的昂代維利埃候爵府上做客的那一晚,那也是她第一次那麼接近心中理想的貴族生活。以至在後來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回憶那次舞會就成了愛瑪的必修課,日復一日,直至記憶漸漸模糊:制服的樣式、府邸的輪廓、食物的香氣……皆不復可辯,而悵然若失的感覺卻永遠留在了心間。

《包法利夫人》愛瑪的悲劇:有這些特徵的女人,註定不會得到幸福

見識到了天下之大,所以她更想去巴黎,也更向往上層社會的醉生夢死。知道了也就罷了,偏偏還有機會,畢竟愛瑪是一個美麗優雅的女人啊。有美貌這麼大的一個buff加持,愛瑪怎麼甘心平庸一生呢?

何況,周圍的人都認為她天生就該屬於上流社會:

初見侯爵,"侯爵覺得她身段挺不錯的,行起禮來也全無村婦的俗氣。"

人們也常議論,"這女人天資聰穎,就是當專員夫人也綽綽有餘。"

主婦們誇她持家有方,病家們說她禮數週全,窮人說她慷慨仁慈。

於是,她心頭充滿了慾念、憤懣和怨恨,恨自己時運不濟,恨造物弄人、恨命運不公,恨這一潭死水般庸俗的生活!

夜色正濃,舞會的音樂猶在耳邊迴盪,她使勁不讓睡意上來,怕轉眼就要和這奢華的生活告別了……她望著城堡的扇扇窗戶,她嚮往瞭解他們的生活,渴望置身其中,成為他們中間的一員。

在愛瑪看來,上流社會的人凌駕於各色人等之上,俯仰於天地之間,在他們身上自有一種近乎神聖的東西,至於其他的人,都微不足道,世上沒有他們確切的位置,猶如他們並不存在一般。

越是留戀那場富麗華貴的舞會,愛瑪就越難以忍受現實中平庸乏味的生活,對任何事、任何人都擺明了一幅不屑一顧的態度。

然而,她嚮往的紛繁熱鬧的生活、假面舞會的夜晚、恣肆放縱的歡樂,還是沒有一點變成現實的跡象,這讓她肝火更旺了。於是,她決定遷居,悲劇的序幕也就此拉開。

跨階級追求一些勾不著的東西,這是愛瑪的第三個罪名。

《包法利夫人》愛瑪的悲劇:有這些特徵的女人,註定不會得到幸福

4、自欺欺人,認定風景只在遠處

愈是離得近的人,愛瑪愈是不願去想。她總是喜歡一個人待著,就是為了能自在的享受想像中的理想生活:華美的禮服、優雅的情人、精緻的食物……想得越多,她越對現實生活不滿:家居的平庸使她嚮往奢華和綺靡,夫妻間的溫存使她滋生通姦的慾念,她有時候也對自己這些匪夷所思的念頭感到吃驚,但她害怕被人看穿,於是裝出一幅我很幸福的樣子,讓人家相信真是這樣的!

對這種虛偽,她從心裡感到厭惡,事實上是,她恨不得立刻馬上就和情人私奔,去嘗試一種新的生活。

"離開這裡"這四個字,一直貫穿愛瑪的一生:從貝爾託到託斯特、從託斯特到永鎮寺、從永鎮寺到幻想中的巴黎……總之,去哪裡都行,就是不想待在現在生活的地方。

她心想,倘若當初一切都換個樣子,不知她會不會碰上另一個男人……反正不管是誰,都不會是眼前這位的模樣,他想必既英俊又瀟灑,氣宇軒昂,風度迷人,也許就像當年修道院同學嫁的那些男人吧。

《包法利夫人》愛瑪的悲劇:有這些特徵的女人,註定不會得到幸福

肉體的需求、金錢的誘惑和感情的壓抑,交織成一種深沉的痛苦。愛瑪非但沒法制止它,反而愈陷愈深,最後竟到了無法自拔、處處偏要自尋煩惱的地步。

如果說,現實主義是"在這裡",浪漫主義則應該是"在那裡"。——"那裡"才是浪漫主義的終極目標和棲息地。

所以,深受浪漫主義小說影響的愛瑪,她的生活就註定了不在"這裡"——不在丈夫的身邊、不在孩子的身邊,一句話:不在她的婚姻裡。

"不在這裡"這四個字,註定了愛瑪不會得到幸福。

看不見眼前人,只追求天邊的風景,這是愛瑪的第四個罪名。

《包法利夫人》愛瑪的悲劇:有這些特徵的女人,註定不會得到幸福

結語

愛瑪的一生,無疑是悲劇的一生。

為了像巴黎貴婦那樣生活,她先後找了兩個情人,因為在她所閱讀過的書中,巴黎的太太們是要和情人廝混的,於是在她偷情之後,她感嘆了一句:我也有一個情人了!

為了能光鮮靚麗的和情人約會,她不斷的借高利貸,以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最後淪落成高利貸盤剝的對象,當債臺高築而無力償還時,愛瑪終於在絕望中服毒自殺了!

諷刺的是,愛瑪到死,都不曾得到過她想象中的那種愛情。因為,愛情是什麼,她一直都沒有弄明白。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