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而復生”的歷史:人類最瘋狂的追求

小時候看《新白娘子傳奇》,白娘子誤飲雄黃酒變成大蛇之後,竟然把許仙活活嚇死了。幸好之後白娘子求取了靈芝仙草,才把許仙救活了……這段“盜仙草”的戲也算是深入人心,不僅展示了美好的愛情,也表現了民間傳說中最樸素的“死而復生”觀念:只要有仙藥,死人也可以復活。

“死而復生”的歷史:人類最瘋狂的追求

人體冷凍技術能否“死而復生”


本文我們來討論一下,從長生不老藥到人體冷凍技術,人類的“不死之心”有多麼堅定。

對死亡的恐懼是與生俱來的,幾乎每個民族都有追求“長生不老”的神話故事。不過殘酷的現實告訴人們:沒有人可以長生不老,人人都逃脫不了死亡。

不管是追求轉世投胎,還是到天堂享受幸福生活,本質上都是一樣的:人們內心中希望繼續“活”下去,恐懼死亡。

一個有些詭異的情況是:相對於對“長生不老”的追求,“死而復生”在東西方一直都處於較為尷尬的地位。

除了少量的類似“盜仙草”的故事之外,死而復生的故事往往偏向於驚悚和恐怖,比如民間傳說中殭屍、詐屍、邪祟附身、湘西趕屍,或者是西方的吸血鬼和喪屍的故事。可見,在人們還完全相信“靈魂轉世”的時代,死而復生並非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

“死而復生”的歷史:人類最瘋狂的追求

《弗蘭克斯坦》劇照

1816年6月,19歲的瑪麗·雪萊創作了著名的《弗蘭肯斯坦》,讓一個科學怪人藉助閃電覆活了一具拼湊的屍體。此後,《弗蘭肯斯坦》的故事就不斷被搬上舞臺和熒幕,成為經典科幻作品。但是,看過這個故事的人,不管是哪個版本,都能感受到強烈的“驚悚”和“悲劇”意味。在瑪麗·雪萊的筆下,死而復生並不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但是,19世紀的歐洲人,確實因為醫學的進步,對“復活”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死而復生”的歷史:人類最瘋狂的追求

拯救溺水者

早在1774年,英國倫敦皇家人道主義協會就成立了,它最初被稱為“溺水者營救協會”。協會成員們不僅努力向公眾普及溺水急救常識,還致力於拯救溺水者。不管是是失足落水者還是自殺者,協會成員確實把很多人從水中撈出來,採用急救方式“起死回生”。這在我們現在看來,是極為正常的醫學常識。但是對於那個時代,人們確實驚訝於沒有呼吸的人也能被複活。

也就是說,雖然大多數人不相信“長生不老藥”的存在,但死後復活的案例,讓人們又燃起了新的希望,有了新的追求:就像拯救溺水者一樣,會不會有某種方式,復活更多的死者?

《弗蘭肯斯坦》的假想,是通過電擊復活死者,這在當時是相當有科學根據的。

“死而復生”的歷史:人類最瘋狂的追求

路易吉·伽爾尼

18世紀下半葉,意大利外科醫生路易吉·伽爾尼(Luigi Galvani)發現了一個現象,死亡的青蛙腿部如果遭遇電擊,就會發生明顯的捲曲;他的侄子喬萬尼·阿迪尼(Giovanni Aldini)做了更深入的實驗,1803年他將一位死刑犯的屍體找來,使用電擊,結果圍觀者聲稱死者的眼睛睜開了,而且手腳也開始顫動。

瑪麗·雪萊一定是研究過電擊實驗,才會將這個創意加入自己的故事。而當時的人們一定也認同這一觀點:科學和醫學的進步,能讓死者復活。

到了1931年,科幻作家尼爾·瓊斯創作了科幻小說《奇異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一個名叫詹姆斯的人,死後遺體經過冷凍,在太空中又復活了——這應該是首次提出了“人體冷凍”的概念。


20世紀初的人們,已經意識到人的身體的重要價值,像《弗蘭克斯坦》那樣拼湊的屍體能夠復活,僅僅是科學幻想。但如果能保證身體不腐爛,也許就有辦法“死而復生”了。

“死而復生”的歷史:人類最瘋狂的追求

羅布特·埃丁格

1962年,美國密歇根大學教授羅伯特·埃丁格出版了一本新書,名叫《永生不死的前景》(又譯為《不死的期待》)。在書中,這位教授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觀點:人的死亡是可以逆轉的,也就是說死而復生是可以實現的,方法就是人體冷凍技術。

一位高中都沒畢業的電工羅伯特·尼爾森(Robert Nelson)對這個觀點非常感興趣,決定認真研究,成為這一領域的先行者。1965年,羅伯特·尼爾森經過努力,從電工變成了加利福尼亞低溫學會主席,致力於人體冷凍技術的研究。

人體冷凍技術,還需要一個志願者。一個名叫詹姆斯·貝德福德的退休心理學教授出現了,因為患有肺癌,貝德福德臥病在床,非常痛苦。尼爾森找到了他,提出了人體冷凍的想法。敢於嘗試新技術的貝德福德同意了,很快就簽下了志願者意向書。

1966年,貝德福德在遺囑中留下了10萬美元,用於自己死後的人體冷凍相關費用,並且還預付了4200美元購買冷凍倉和液氮。1967年1月12日,貝德福德突發心肺衰竭,他的家人趕緊通知了尼爾森。

“死而復生”的歷史:人類最瘋狂的追求

人體冷凍

尼爾森和他的團隊——美國化學家羅伯特·普瑞霍達、意大利生物學家丹特·布魯諾爾,以及其他技術人員迅速趕到醫院。此時貝德福德已經停止了呼吸,冷凍團隊立刻用冰冷卻貝德福德,然後將他身體內的血液抽乾,從雙側頸動脈注入二甲基亞碸冷凍保護劑。此後,貝德福德的遺體被包裝在一個盒子裡,等待運往長期的存放處。

而此時,尼爾森的低溫存儲倉還在亞利桑那州建設當中,他只好先用皮卡車把貝德福德的遺體暫時運往洛杉磯託潘加峽谷的一個車庫存放。兩週之後,亞利桑那州的低溫倉建好了,貝德福德的遺體終於被安置進了零下196度的液氮中,成為了世界上首例“冷凍人”。


在這之後,尼爾森聲名鵲起。雖然冷凍技術尚處於起步階段,但是很多富豪立刻心動了。

“死而復生”的歷史:人類最瘋狂的追求

人體冷凍技術

科學是在不斷進步的,現在無法醫治的疾病,在未來很可能一顆藥丸就能解決。如果真能將自己冷凍起來,等到醫學高度發達的時候再解凍,不就意味著“死而復生”了嗎?

人類從古至今的最大追求,就是“永生不死”,而人體冷凍技術,就是在科學的道路上,跨出的最重要一步。所以,很多人都找到尼爾森,希望能夠成為志願者。

但是,人體冷凍技術並不成熟,而且因為人體各個器官的冷凍溫度區別很大,實際操作中很難保證不受到傷害。而遺體器官,尤其是大腦受到傷害,就幾乎沒有復原的可能性了。

1979年,有律師起訴尼爾森涉嫌欺詐,最終尼爾森敗訴,不僅賠償了40萬美元,而且讓他的人體冷凍事業也備受質疑。隨著醫學的不斷進步,研究人員也發現,以目前的冷凍技術,很難讓人真正的“死而復生”。


但是,科學畢竟是在不斷進步的,現在解決不了的問題,人們期望未來可以解決。

“死而復生”的歷史:人類最瘋狂的追求

人體冷凍基地

截至2018年,全球共有5個人體冷凍基地,其中3個在美國,1個在俄羅斯,1個在印度。雖然冷凍費用極高,而且沒有任何人能保證以後可以將冷凍者“復活”,全球依然有數千人選擇了冷凍自己。還有上千名志願者已經和冷凍機構簽訂協議,死後將被冷凍。

中國著名女作家杜虹,因為患有胰腺癌,2015年病逝後,遺體的頭部被冷凍於美國洛杉磯的人體冷凍機構中,她是中國第一個“冷凍人”。

雖然人體冷凍技術在不斷的完善,但還沒有任何一個冷凍人被“復活”,這項技術依然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人類追求永生的夢想是不會停歇的,哪怕有萬分之一的可能性,人們也願意嘗試。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