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老人用12台相机记录下贵溪60年来的变化

时代的车轮飞转,每一秒都瞬息万变。历史的洪流中,谁能记录时间,谁能镌刻记忆,谁能回顾往昔,怕是只有影像了。作为贵溪第一代专职摄影师,75岁的谭兴亚用他的12台相机见证了贵溪近60年间的发展与变迁……

这位老人用12台相机记录下贵溪60年来的变化

这位老人用12台相机记录下贵溪60年来的变化

“一张张照片,串联起一段段时光。回忆像脑中的一片海,照片则是海上的船。看到了这艘船,也就自然想起了这艘船上,曾经风雨同舟的人,曾经发生的事。拍照便是这样,以一种记录时光的方式,走进了我的生活。”1962年,谭兴亚被分配至贵溪东方红照相馆成为了一名摄影学徒。那时候,拍照是一项被垄断的技术活,能背着相机走街串巷本身就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从小酷爱摄影的谭兴亚跟着老师傅勤奋学习,用他独特的审美视角拍出了许多当年的民风民情。

这位老人用12台相机记录下贵溪60年来的变化

这位老人用12台相机记录下贵溪60年来的变化

东方红照相馆位于大南门附近,临近当时唯一的水上交通枢纽——浮桥。1965年,谭兴亚的很多作品都围绕着这座古朴的桥。黑白相片中,浮桥缀船而成,横跃信江南北。桥上行人来往匆匆,推着自行车、挑着扁担、背着孩子的人潮络绎不绝,河边不时有洗衣女、钓鱼翁蹲坐,织就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画卷。“我每次踏上这座浮桥,都能感受到厚重的历史底蕴。坐在浮桥上,微风轻拂,河水微荡,透过夕阳赏那古城墙边的杨柳,内心是宁静的,感觉与古老的贵溪融为一体。”谭兴亚边整理照片边向记者讲述。碰上汛期,必须放了浮桥,两边行人暂且阻断通行,等水退了,才能重搭浮桥恢复交通。一时间,“搭浮桥,放浮桥”,成为了汛期贵溪人口中的流行语。夏秋之际,孩子们喜欢聚在岸边浮桥旁,扑腾着在水中叠罗汉、耍侧翻;妇女们喜欢到浮桥中间,站在船头上洗衣服被单。她们无论如何用力搓洗,上下抖动衣物,河水依旧清亮亮。

这位老人用12台相机记录下贵溪60年来的变化

这位老人用12台相机记录下贵溪60年来的变化

随着城市的发展,浮桥渐渐淡出历史舞台,被钢筋混泥土大桥取代,信江两岸也失去了往日的繁华。谭兴亚萌生了记录大南门古迹的想法,他开始不分昼夜地在附近渔村蹲点,拍百姓生活,拍人间烟火。2018年,根据市里统一安排,大南门附近将拆迁重新规划绿地广场。谭兴亚又拿着相机跑前跑后,期待着信江沿岸再放新辉。“在老浮桥旧址边建公园,是一个很好的构想。城市在进步,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活越来越便捷,交通越来越方便,把信江沿岸规划一新,又能延续沿岸昨日之景,我还能时不时坐在公园听风怀想。”谭兴亚笑着说。

这位老人用12台相机记录下贵溪60年来的变化

这位老人用12台相机记录下贵溪60年来的变化

窗边风起,一张泛黄的照片掉落在地,画面中的几个人衣着朴素,站在办公室门前,正在紧张地安排综治工作。1973年,谭兴亚在雷溪镇南山村拍下了这张照片。“那时候,农村真苦,但是苦中有乐。”谭兴亚回忆道。当时,农村家庭里,房屋外都会饲养一些家禽,可只有在过年和家里来重要客人的时候,才会将家禽和家畜宰杀吃。村里的孩子上学,需要将自己的弟弟妹妹一同带上,方便照顾。学校没课的时候,孩子们还要帮助家里做农活。村民们生活水平低,每日甩着踩破裤边的裤管围着农田打转,劳作累了,就三五一群背靠着岩石墙壁坐在地上,嘴里聊着生活的趣事和外面的世界,一聊开就似乎怎么也聊不完。村干部要做工作,常常夹着一个土布包,带着手抄本子,走在满是淤泥的土路上,蹲在放满稻梗、杂草的田埂上,挤在聊天的人群里,一字一句地传达着新政策。“今年6月,我陪省里的摄影家到南山采风,真是惊叹于它的新面貌啊!”谭兴亚欣喜地告诉记者。新贵塘公路的开通,让昔日的南山村变成了乡村旅游线路线上的一颗明珠。初夏,南山村蔬菜大棚瓜果大丰收,近20万平方米的多肉植物也整齐列队,肉嘟嘟的叶片萌态百出。群山之下,成片的农田与错落的小楼映衬,独特的瓜果造型搭配鲜艳的墙绘,让这个村庄整体形象摇身一变。村口党政宣传栏内,张贴着移风易俗公开信、宅基地改革政策和村民们制定的卫生管理办法。“新时代,贵溪的农村人也慢慢地过上了舒适的生活,以后一定还会越来越好的。”谭兴亚说完,拿出了近期在南山村拍的照片,还是当年的位置,几个村民悠闲地坐在石凳上,脸上满是笑容。

这位老人用12台相机记录下贵溪60年来的变化


这位老人用12台相机记录下贵溪60年来的变化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关于过去和成长的记忆,城市也一样,也有从出生、童年、青年到成熟的完整的生命历程,这些丰富而独特的过程全都默默保存在它巨大的肌体里。城市对于我们,不仅是可供居住和使用的场所,更具有个性价值与文化意义。从1962年到2019年,谭兴亚带着他的老照片走过岁月,走过贵溪的昨天。在未来,贵溪不断发展的每一个日夜里,它们都会成为贵溪人心中最温暖的一抹光亮,照亮继续前行的路。

这位老人用12台相机记录下贵溪60年来的变化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