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班級有45個孩子,家長群裡有81位家長,這是怎樣的體驗?

AnnieLee2015


一個班級有45個孩子,家長群裡有81位家長,這很常見。有的家長群比這個人數還多呢!

家長群現在成了家校溝通的一個最主要的方式。班主任有了家長群方便多了,佈置作業、發佈通知、發佈教育文章、告知孩子表現及問題等等比較及時,家長可以在最短的時間瞭解通知內容。


但家長人數過多,有些是父母都在群裡,班主任發佈一個消息,瞬間就被“收到”淹沒,“謝謝老師”應接不暇,班主任不勝其煩。有些看到消息較遲的家長,只見“收到”不見消息,常會體驗爬樓梯的感覺。

有些群裡,時不時有人發廣告。曾經就有班主任因家長頻繁發“拼多多”讓砍價,被移出群。買個火車票通過分享信息,讓別人點贊提高搶票速度,微信投票也時常在群裡見到,攀比炫耀也會偶爾見到……等等,讓家長群色彩紛呈。


過個節,剛一發布放假通知,就看到“節日快樂!”“老師辛苦啦!”接踵而至,清明節也不放過,讓人哭笑不得😂。真正有用的信息家長有時半天才能找到。

如果有考試,學校不讓排名,也不讓公佈成績。這才是家長最關心的。考試一結束,打問成績的消息接連不斷,班主任吃飯、睡覺、備課時消息不斷,設置成免打擾,一開手機,那消息絕對100+,只能語音回覆了,班主任很煩的。

每個學校的班級都有家長群。班級家長群不知方便了誰,又煩惱了誰?

只有制定班級家長群規則才能罷了!


格超梅上


我來說說,自己的親身體會吧。作為一名小學老師,同時也是班主任。我們班有54名同學,但是班級群裡總數是180餘人,都是什麼人呢。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還有叔叔姑姑們,好像孩子上學必須得有四五個家屬瞭解情況,否則就會出問題一樣。


與之相比較,我想對題主說您就知足吧,45個孩子,81位家長也就意味著只是爸爸媽媽加入了班級群,跟我比較一下,你就知道什麼叫做差距了。

現在呢,如果再建立班級微信群,那麼就會提前說好每個學生們只允許一到兩人進入班級群,所有人都進來以後呢,設置必須經過群主同意,才能夠進入班級群。

之所以這麼做,您看完以後可能認為老師怎樣怎樣如何?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很多時候班級群裡人數過多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老師在群裡發了一條消息,緊接著就開始刷屏,四五十條,七八十條收到等等。


如此這樣就會使得一部分家長,真正有需求的家長,認為班級群成了一個信息轟炸群,不得不把手機裡這個班級群,設置為振動或者說屏蔽消息,這樣一來,很多時候就會錯過班主任發的消息,於是就會出現一系列的後續事情。

這樣的體會,不知道你有沒有遇到過?


說文寫作


女兒今年上小學二年級。老師為了方便聯繫,也建了微信家長群。我女兒班級總共有37名同學,但群裡總人數為82人,除去3位老師,剩餘的79人都是學生家長。也就是說,在這個群裡頭,平均每一位同學背後至少站著兩位以上家長……

估計像我這樣,一家只有我一個人在群裡的,少之又少。

我們家一般都是我在負責孩子的功課,所以我根本沒有把其他人拉進群。

但我注意到別的孩子除了孩子的父母在群裡聊的時候,還有孩子的爺爺或者奶奶也在群裡頭。我猜肯定也是其中一個主要負責,其他人進群主要是起多重保險,以防萬一的作用,倒是也不難理解。

通過這一年多以來的觀察,我發現我女兒班上同學的家長素質都還蠻高,一般有重要通知需要家長回覆的,一家基本上就是一個人出來發言,不會出現重複發言、大量刷屏的情況。

唯一有一次比較尷尬的是老師在群裡派發話劇的票。

因為票數有限,所以讓家長接龍。我是老師特意提醒了,一定要注意開演時間,孩子能夠去的也能接龍要票。

結果某位孩子,先是他爸爸說,孩子那個時間要上輔導班,不去看話劇。老師把票剛給到別人,他媽媽又在群裡冒出來,說我的孩子最愛看話劇,我們還是要去的,票不能送給其他同學~

都已經把票給出去了,老師尷尬,接票的那個人也尷尬,不知道這孩子的父母自己怎麼想……

同是一家人,難道兩口子不能先商量清楚,再在群裡發言嗎?

所以大家如果有不止一個人在群裡的,一定要注意,不要讓類似的尷尬事件再次發生~

希望我的分享對你有用,也歡迎您關注我!


小公主變形計


這種現象很普遍,我家大寶讀小學二年級,班上有69個孩子,班級微信群裡有138人,除去兩個老師,就是136個家長,差不多一個孩子有兩個家長,有的家庭更是如此,不僅孩子的爸爸媽媽在群裡,還有爺爺奶奶,甚至是哥哥姐姐,總是非常熱鬧。

有時老師發了一條通知,很多家長就跟著在後面回覆“收到”“老師辛苦了”之類的,稍微晚點看,要爬樓很久。

可能有人會覺得多幾個家長在裡面,表示對孩子的學習關心,這是兩碼事,我始終覺得教育孩子不是人多就力量大,反而更容易添亂。有一次,有一個孩子的媽媽與孩子的奶奶在群裡就吵了起來,起因就是孩子寫作業的問題,搞得其他家長都不敢說話,這裡儼然成了婆媳戰場。

除了關心孩子的學習外,有些家長進群是帶有私心的,比如有一個家長在學校附近開小飯桌,時不時地就在群裡打個廣告,雖然群裡禁止打廣告,但有些家長就是違反規定,時間久了,大家也就習慣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我個人覺得班級微信群無法就是老師公佈一些通知,說一些孩子的學習情況,並不會有針對性地說某個孩子,所以,沒必要那麼多人盯著群吧?家裡有一個人專門負責就可以了,我家就是老公加了群,我沒有加,又沒有多大的事,真有事,老師會直接通知家長去學校了,真沒必要一家人都在群裡,有時也讓老師搞不清楚誰是誰,有事情真不知道該找誰了,老師麻煩,大家也不省事,不是嗎?




沛澤媽讀心理


這很正常吧,我家孩子一個班50人,官方家長群有103人。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家長入群?說說我自己的情況。

老師的各種通知,低年級時佈置的作業,正常放學後額外的補課,最近班級整體或個別特別突出的問題,都會在官方家長群發佈。剛入學時,是我加入家長群。因為本人上班較忙,有時候很多通知來不及看,後來把孩子爸爸拉進了群。這樣,今天我忙的時候,會提醒孩子爸爸留意群消息,明天孩子爸爸忙的時候,我會多留意群消息。多一個人看群消息,漏看的幾率會大大縮小。孩子畢竟處在集體中,不用拔尖,但也不能拖後腿是吧。

也有些家庭的爺爺奶奶也會在群裡。據我瞭解到的,日常接送孩子的任務是由爺爺奶奶輩負責的,拉一個祖輩進群,純粹是為了瞭解到孩子什麼時候放學。我家孩子正常下午放學是4:30,從三年級開始,各科老師會把下午放學後的時間利用起來,補補課,所以放學時間就不固定了,有時候是五點,有時候是五點十五,有時候到五點半,老師會在4點左右通知今天的放學時間。所以爺爺奶奶及時在群上了解孩子放學時間,免得去到學校門口等太久,日曬雨淋,颳風下雨的,老人家等久了挺難受的。

所以很多家長在群裡,有可能純粹是為了方便。平時當個“隱形人”,不影響老師正常教學和交流就好啦。


天外飛七


你這還算少,我們班級46個學生,家長群裡有92位家長!有一個學生,家裡的父親母親、爺爺奶奶、大伯、叔叔嬸嬸、姑姑姑父都在潛伏著呢!有時候發一個班級通知,別的家長最多是回覆“收到”,他們家倒好,全家一起回覆,熱火朝天的在家長群裡聊天呢(問題是除了孩子姑姑姑父住別的地方,其餘的都是住在一個屋簷下的)真不知道那一家人是怎麼想的!😓😓


韋宇薇


看到題主的問題,又翻看了幾個答主的回答,迫不及待地找到我們班級的QQ群,看看有多少位家長在群裡,還真的不少。我教兩個班級的數學,每個班級都是46人,一個班級家長群裡有76人,另一個班級有81人。班級群裡人多,是好事啊,我喜歡,至少說明家長重視孩子的教育,關心班級的事情,下面說說我們班級群裡的那些事。


我們的班級群群主是班主任老師,把群管理得井然有序,平時群裡面很少有家長髮言,基本上是老師佈置作業,有時候老師會在群裡說說學生的近況,發些學生在學校裡的活動照片,基本上是老師發一些學習上的事情。班主任老師家長會上強調,老師佈置作業後,不要發一些“收到”“謝謝老師”等信息,以免覆蓋老師佈置的重要任務,所以群裡很少有家長回覆無用信息。有時候家長會在群裡給孩子請假,或者詢問一些事情。


有時候,家長群也會出現不和諧的事情,有的家長因為一些孩子之間的事情,在群裡發一些衝動的話,班主任老師就會出面制止,讓家長小窗交流。還有一些家長在群裡發負能量的話,有的家長就會出來反駁,理不辨不清,道不辯不明,在交流溝通中,相互理解,相互支持!


三寸粉筆寫人生


完全正常啊。

我兒子班裡47人,家長群裡90人。



有的是父母都在群裡。

這樣很好啊,父母有誰沒看到老師的通知,另外一人看到了,可以及時告訴孩子,以免誤事。



我覺得,你之所以會提問,是有其他的想法吧--覺得太多家長關注孩子,對孩子過度重視。

但是,家長關注孩子沒錯啊,說句實話,現在的父母普遍比過去關心孩子,關注孩子的成長,這是一大進步。

你別想多了,家長群裡的父母都在關注孩子,配合老師的工作,很好的!


親子心理師徐婧英


我班上60個學生,現在家長群有94人。

開學的時候老師都會留電話給學生,叫學生告知家長加到微信來。家長們也會留手機號碼給班主任。

一般開學一兩週內班上的家長基本都能加入到群裡,有一些失去雙親的或是家裡窮家長不知玩微信的家長就沒有加進來。

開始的時候一個學生就有一位家長在群裡。但由於有些在群裡的家長監管不到孩子,家長自己又會把學生其他的家屬加進來,平時有事才好通知。

比如剛開始加進來的是學生的爸爸,但爸爸在外上班,爸爸就把媽媽加進來。

所以,題主所說的很正常。我們這兒的班級的家長群基本都有一百多個家長。


化學姐話教育


我女兒今年一年級,也有家長在群裡問了這個問題,沒人搭理他,這有什麼奇怪的,我家的我和她爸爸都在裡面,我在家帶她讀書,她爸在外面上班,加進去看一下群裡老師發的,沒什麼影響吧,又不在群裡亂起鬨亂髮,不過有些一家好幾個都在群裡還真的沒必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