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讲的是卫青,为什么许多人认为指的是李广?

烟火里的男孩


龙城飞将到底讲的谁,这个问题是有争议的,而且也根本没有办法考证出一个确切的答案,因为不论你说是谁,都有能够让人信服的理由,我们也没办法把王昌龄叫出来让他告诉正确答案。

所以,在这里我只分别举例,不能给出答案,老规矩,先看下全诗。


《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李广

认为“龙城飞将”是指李广,理由很简单,司马公在《史记》中为李广冠以“飞将军”的称号: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史记·李将军列传》

后来在流传过程中,飞将军就逐渐简化成飞将,这里就不细表了。

再加上李广难封的悲催境遇,和后世文人怀才不遇产生了共鸣,以至于古诗词中,凡是要抒发怀才不遇等心情的时候,大家都会用上李广的典故,特别是在唐朝,几乎所有诗中,飞将、飞将军,都是专指李广的。

如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其六》的末句:“谁怜李飞将,白首没三边”,这就等于是指名道姓说李广了,白居易后来也在《白氏六帖》中对此作注,说“李广骁勇,匈奴号曰飞将”。

捎带一提,飞将通常指李广,但并非只有李广是飞将,三国吕布、隋末单雄信、唐末李克用等人,都被称作过飞将。

卫青

认为是指卫青的,原因就更简单了,因为龙城之战。

这一战由汉武帝亲自部署作战计划,兵分四路出击匈奴,其中就包括了卫青和李广两位,但李广兵败被俘,最后逃回,而卫青就比较牛了,直捣龙城,斩敌700余人。

你可能会说,战场上动不动就是几万十几万大军,这才斩首700余人而已,但你要知道,这一战真不是那么容易的,否则汉武帝也不会亲自部署,而且四路大军中,其他三路都是经历过很多战争的大将了,卫青确实第一次率军出征。

龙城之战,可以看做是卫青的成名之战,当然,也多亏了同行的衬托。

因此,以龙城代指卫青,似乎说得过去。


龙城

龙城在哪里?

历史上(唐朝以前),叫龙城的地方海了去了,如南北朝诗人刘孝绰《奉和湘东王应令诗》一诗中,写道:

“寄语龙城下,讵知书信难。”

这是一首抒发思乡之情的诗,作者的家乡是彭城(徐州),所以龙城应当是代指家乡彭城。

再如唐朝柳宗元作《柳州寄京中亲故》一诗,同样是写家乡亲人的诗,题目中就点明了柳州,但诗中也有龙城:

“劳君远问龙城地,正北三千到锦州。”

但更多时候,龙城是指胡人的都城,如唐朝沈佺期《杂诗三首》中写道: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这里就明显是指胡人都城了。

如果你查阅百科,会发现龙城还有更多所指,如匈奴祭天之处、也可以代指帝都、甚至可以直接代指匈奴。

而宋朝王安石所编撰的《王荆公唐百家诗选》中,把“龙城”作“卢城”,清朝阎若璩考证李广当年镇守的右北平,就是卢龙,因此卢城+飞将,理所应当指李广。

这咋说呢,反正除了这两个版本,我没见过其他作“卢城”的说法,也没办法考证,只能说如果真是卢城,那就可以拍板认定是李广了。

龙城飞将

还有一种观点,说龙城、飞将是共用了卫青、李广的典,这种说法看似有理,但不值一提。

地名+人物连用是没有问题的,你可以说常山赵子龙、美国特朗普,但这都是指一个人,拆开来指两个人,没有这种用法,这就好比把诸葛亮和梅西放在一起,正确说法是琅琊诸葛亮,阿根廷梅西,但你要说琅琊梅西,就显得很傻了。

所以,龙城飞将只能是一个人,不能是卫青+李广。

小结

龙城飞将到底指谁,没有定论。

但我个人认为是李广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因为无论龙城还是飞将,都跟李广扯得上关系,卫青却只有一个“龙城之战”。而这一战虽然是卫青成名之战,但并非他职业生涯中最光辉的战役,历史上更没有将卫青称为飞将的习惯。




也可自话


身在闹市,心向青山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单以王昌龄这首诗而言,“龙城飞将”指的无疑是李广。

在古代,尤其是文人的眼中,李广的地位远胜卫青,描写李广的诗文比比皆是。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你能找到古代歌颂卫青的诗句吗?没有,古人根本就看不起这个奴隶出身的名将。最有名的便是苏轼评价卫青的那句“若青奴才,雅宜舐痔”,苏轼看不上七战七捷的卫青,是因为觉得卫青出身卑微,之所以飞黄腾达完全是靠他姐姐卫子夫上位,同时古代的文人和司马迁一样,都同情金牌配角迷路将军——李广。

王维也说: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文人们将卫青的赫赫战功归因于运气好,而李广却成了郁郁不得志的代表。

历史上的卫青,除了出身外戚外,一生七战七捷,收复河朔、河套地区,大败伊稚斜单于,战功赫赫。同时卫青善于以战养战,用兵敢于深入 ,为将号令严明,对将士爱护有恩,对同僚大度有礼,位极人臣而不立私威,堪称完美人臣的化身。

卫青的首战匈奴便是龙城大捷,而李广从未到过龙城,“龙城飞将”按理只能是卫青,可是按古代文人的秉性,这里歌颂的就是李广——这个箭术高超的飞将军。


心向青山



李广的战绩确实不如卫青、霍去病。但后世文人皆歌颂李广,却没有人歌颂卫霍。尤其是唐宋时期。

唐朝诗人王昌龄诗中有云: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代诗人卢纶诗中有云: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唐诗宋词中,不但没有一首歌颂卫青。相反,卫青被文人鄙视👎

大文豪苏轼评价卫青“若青奴才,雅宜舐痔”。认为依靠裙带关系上位的卫青,嗜好是舔人痔疮。唐代诗人王维认为: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文人们将卫青的赫赫战功归于受天子的宠幸——卫青是刘彻的小舅子,刘彻又是卫青的小舅子。

而没有裙带关系的李广,年少时万夫莫当:汉文帝时,击匈奴,立下赫赫战功。平定七国之乱时夺得敌人军旗,立下头功。

汉武帝时,李广只能干苦活、累活,充当炮灰。

能立下战功的活,全交给卫青。卫青第一次上战场。以李广军为诱饵,吸引匈奴主力。而卫青乘虚而入,直捣匈奴老巢。

李广全军覆没,被判死刑。赎为庶人,若无李广吸引匈奴主力,卫青怎能立下奇功?

这是李广一生唯一一场败仗。也是卫青第一场胜仗。

假如是卫青吸引匈奴主力,李广直捣黄龙。全军覆没的就是卫青。立下奇功的就是李广。若卫青被追究责任时,李广一定会言明,是卫将军吸引敌人主力。自己才能趁虚而入。卫青虽然全军覆没,依然功不可没。

但卫青却把功劳全部据为己有。

唐诗中的龙城是指卢龙城,李广曾镇守的右北平以内,现今河北省卢龙县。飞将就是飞将军李广。

龙城飞将肯定是指飞将军李广!


杨朱学派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在《百家讲坛》中有很多教授都讲到了“龙城飞将”这个概念,他们大都认为龙城飞将讲的是卫青,因为取得龙城大捷的将领正是卫青,而李广根本没有去过龙城。但是,这也只是教授的个人观点罢了。“龙城飞将”到底指谁?然而古往今来人们都认定了龙城飞将指的是李广,这是为何呢?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这句诗出自唐朝诗人王维口中,王维认为卫青不败是由于天神辅助,李广无功是缘于命运不济。所谓的天神其实就是指运气以及汉武帝所赐予的机会。汉武帝喜欢用新人,正是防止老将立功后老气横秋,给他压力。所以,李广生错了时代,这正是王维感叹他命运不济的原因。昔日,汉武帝曾评价李广: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李广是有能力的,曾以一将之力驻守雁门十年,后又相助梁王平七国之乱。文景二帝都十分亲信他,但偏偏汉武帝却不重用他。汉武帝的霸权主义可不想让李广立功后对他颐指气使,他不希望李广变成下一个“周亚夫”。

但李广的这种遭遇,在文人看来就是他们都经历过的怀才不遇。李广有才,却被汉武帝埋没了。因而李广就这样成了文人怀才不遇时歌颂的对象。而王维与王昌龄都曾前往边塞,面对此等遭遇,此情此景,旧时雁门关下威震匈奴的飞将军李广如何不怀念呢?所以,飞将这个词明显是说李广的。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这句话出自司马迁的《史记·李将军列传》,司马迁用这八个字总结了李广的一生,说的就是李广人品德高尚、诚实、正直,用不着宣传,自然会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仰,可谓一语惊人。

纵观历史数千年,人们对李广的评价,皆如这八字箴言。纵使卫青有万世功勋,但李广的影响力完全将他掩盖了。这也便是人们听到飞将就认为是李广而不是卫青的原因,这两个字就足以令人肃然起敬。


读名家名著


写的是李广,和卫青没有半点关系。1.一般地名+名号:地名特指出去之地,李广出生在龙城,也就成纪,李广的名号是飞将军,首先对号完全没问题,与卫青不沾点边。 2.王昌龄到成纪从军,也就是来到李广的故乡而发出的感叹,背景完全与卫青无关。 3.卫青没有到达漠北的单于王庭:龙城,他到达的是漠南的笼城,两者相距数千公里,突击完全没有意义。 4.说话嘛要讲证据,不要见人就说龙城指卫青,龙城指卫青,不要干吼,不然就失去理智了。飞将军的名号,历史多次记录,都是指李广,而龙城指代卫青,从未见与于史料。 5,文学的记载。在唐代,龙城和李广是连用的,是固定用典。而且和阴山一样,都代表的大汉的边关。王昌龄《从军行二首》:秋草马蹄轻,角弓持弦急。去为龙城战,正值胡兵袭(此次出行为了龙城而战,而龙城正在被胡兵袭击.,这说明龙城是大汉的,不是匈奴的。

如果这里还不明显,看下面。 常建《塞下》 写道:铁马胡裘出汉营,分麾百道救龙城。左贤未遁旌(斩)竿折,过在将军不在兵 写出了汉家营帐的军队,是去救龙城情景,常年守边,七任太守的自然是李广。


一顿怕诺克


大家在争论这首诗到底写谁时,大多数人都没有仔细去查阅资料。

我们要搞清楚这首诗到底写谁就很简单,第一二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说得是秦汉时期抵御匈奴的情况,不少将士在抵御匈奴入侵中埋骨沙场,一去无返,暗示现在情形与当年无二,国家正遭遇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同样很多将士奋勇杀敌埋骨沙场。

第三四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说得是如果现在与当年一样出现那样直捣龙城的飞将,那么就不会再有胡马渡过阴山。这里龙城无疑是匈奴祭天的龙城,阴山是在内蒙古中部,东西走向。

李广终其一生都没有去过龙城和阴山,阴山是在卫青和霍去病打击匈奴后才被汉朝占领的。搞清楚这两点,就知道这首诗到底写谁了,总不可能写一个一生都没有去过的人吧?

龙城飞将其实是形容卫青直捣龙城之时犹如神兵天降,不少人确硬是把它与李广挂钩,后世有人不少将军被冠飞将之名,他们也是指李广?


是表演真正技术的时候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的这首诗,将龙城大捷与飞将军李广放在了一句里面,诗里面的龙城飞将究竟是卫青还是李广,争议颇多。但请看清楚题主的问题,并非是问“龙城飞将”是谁,而是”为什么会许多人认为是指李广”。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论战功和地位,卫青绝对在李广之上,但是后世文人,特别是唐宋以来,一直"粉“李广的非常多。


通过对两人身世际遇的对比,我得出的结论是:

李广的形象具有“网红”的特质,容易成为流行和崇拜的符号。


1.李广出身高门,家族名声显赫,名将辈出。《史记.李广列传》“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李广是秦朝名将李信之后,世授仆射之职,家传骑射之术。而卫青则是出身奴隶,姐姐卫子夫又是当朝皇后。虽然卫青军功卓著,不是因姐姐而富贵加身,但始终避免不了裙带关系的嫌疑。有趣的是,历代文人对于前朝祖先的余荫都引以为荣,而对于当时的裙带关系却深以为耻。


2.李广个人风格突出,更符合英雄的形象。《史记.李广列传》“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李广身为将军,却惯行险招,敌人走到近前再放箭,放箭必中,可谓虎胆英雄。其作战风格也适合精兵突袭,单兵作战能力强悍。卫青是指军若定的大军统帅,而李广则是声名远扬的战斗英雄!


3.立功未封的名将,更易引起怀才不遇诗人的共鸣。汉文帝曾说:“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但李广的最终功名,仅七郡太守、骁骑将军。吕蒙正:“李广有射虎之威,到老无封”。同时期的卫青,却因战功拜大司马,封长平候。历代文人“贬官文化”盛行,很多传为经典的诗篇,大都为贬官的失意文人所作。李广的遭遇,容易使诗人们感怀,引起“怀才不遇”的共鸣。王昌龄做此诗时,尚未中进士,恐也有几分怀才不遇之感。


4.自杀全节,士可杀,不可辱,节烈之风,为文人折服。李广因战失利,主动揽责,自谓“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士可杀,不可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节烈之风,为历代诗人称道。将军当死于刀斧,不死于床榻。而卫青晚年却因病而逝。


5.后世皇家的推崇。李渊建唐后,将其家族历史,上溯至秦汉,《晋书.凉武昭王李暠》:“武昭王讳暠,字玄盛,小字长生,陇西成纪人,姓李氏,汉前将军广之十六世孙也”。李渊为李暠的后代,故将李广追为皇室先祖。唐德宗追封的64名将,宋宣和追封的72名将,均有李广。在唐诗宋词大放异彩的年代,有很多诗词歌颂,就很正常了。


由上可知,李广的名门出身、作战风格、人生际遇、皇家追封共同打造了一个网红形象,满足了人们对一个节烈勇武的虎胆英雄的全部幻想,必然会受到历代诗人的赞美和歌颂。


骑牛自耕


李广在当时,有非常高的声誉。而他的敌人对他的评价,又高于自己人对他的评价。但是,声誉虽高,仍无可否认,李广的军事功劳,是比不上卫青与霍去病的。

事实上,李广是一位富有经验的老兵,而不是天才的军事家,更不是战略家。像他这样从基层一步步滚打摸爬、用鲜血与汗水铸成军功章的老兵,更容易获得士兵的认可,也在几十年的对匈奴作战中,积累了丰富的、可操作的经验。

但是,他的致命缺陷,正是他的经验产生的。因为西汉从建国起,就对匈奴采取守势,李广的经验,正是“以战求和”的战略思想。而汉武帝改变国策,主动进攻。李广贯彻领导精神,显然不如“空降”的卫青霍去病更精准。

换句话说,如果防止,卫青霍去病加起来,也比不上李广。但现在,西汉要的是主动进攻,李广的许多经验都用不上了。这是李广功业、勋位都远不及卫青霍去病的重要原因。

说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两句诗,是唐朝的作品。唐人对数百年前的历史往事,只能是怀古寄思,而不会强求细节的准确。所以“龙城飞将”,准确地说,只是一个符号。具体指卫青还是李广,并没有那么重要。


栖鸿看红楼


“但使龙城飞将在”,这句诗中的“龙城飞将”,既不是单表卫青,也不是专指李广,而是代表了他们两个。

其中龙城将是指卫青,飞将军无疑是说李广。

汉武帝刚上位,匈奴又来侵犯,武帝很生气,派李广,卫青,分别率兵攻打匈奴。

由于李广名气大,卫青是个初出茅庐的新手,匈奴就集中主要兵力对付李广。

李广终因寡不敌众,大败,而且被敌生擒,幸亏李广装晕,匈奴兵掉以轻心,看管放松,李广乘机破网而出,一个大鹏展翅,踢死一个匈奴骑兵,跃马而上,绝尘而去,把一众匈奴兵惊得连连高呼,“飞将军!飞将军!”

想不到吧,李广“飞将”的威名竟是这么得来的。

而因李广吸引了大部分匈奴兵,这边的卫青可谓十分轻松,势如破竹,直捣黄龙,一下子攻占了匈奴祭祖老巢龙城,所以他就获得了“龙城将”的雅号,虽然感觉没李广的“飞将军”牛逼克拉斯,但其实际上是战功赫赫的,封狼居胥。

而飞将李广,穷其一生,也没有被封侯拜将。

所以后来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说法。



七斗4


问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讲的是卫青,为什么许多人认为指的是李广?


前言

从题主的问题来看,题主认为飞将说的是卫青而不是李广,但是也有人认为“飞将”指的是飞将军李广。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一、历史上被称为的飞将的是谁?

1、李广

据 《史记·李将军列传》: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 ,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2、吕布

《三国志》中记载:

吕布字奉先,五原人也。以骁武给并州刺史丁原。为骑都尉,便弓马,膂力过人,号为飞将。

单说飞将,大多是指李广而不是吕布,至于卫青,似乎没有过专指卫青是飞将的例子。

二、肯定是李广的“飞将”

飞将军和飞将是一个人吗?李白《古风其六》写到:

代马不思越。越禽不恋燕。情性有所习。土风固其然。
昔别雁门关。今戍龙庭前。惊沙乱海日。飞雪迷胡天。
虮虱生虎鹖。心魂逐旌旃。苦战功不赏。忠诚难可宣。
谁怜李飞将。白首没三边。

飞将前面特意加“李”姓,是李广无疑,李白把飞将军写成飞将,是不是有些奇怪?顾炎武在《日知录》中专门写到, 把“将军”写成“将”在李白以前就有了:

“谁怜李飞将,白首没三边。”昔人讥其以“飞将军”翦截为“飞将”者,然古人自有此语。《後汉书·班勇传》:“班将能保北卤不为边害乎?”後魏唐永,正光中为北地太守,数与贼战,未尝败北。时人语曰:“莫陆梁,恐尔逢唐将。”以“将军”为“将”。

[宋] 赵蕃《挽李子永二首》

封侯寂寞空飞将,佳句流传自谪仙。半世作民才六考,他年垂世有千篇。
箧中酬唱都无恙,天外音书不复传。五岭三苗底处所,千岩万壑若何边。

因诗题写了“李”姓,加上“封侯寂寞”,这里肯定是指不能封侯的李广。

三、施蛰存《唐诗百话》认为 不必牵扯到卫青或李广

龙城(有版本是龙庭)是汉代匈奴的祭天之地,卫青去过,李广没有去过;飞将军,是李广的称呼,不是卫青的名号。

龙城和飞将结合,是卫青呢还是李广,这有点像相声里说的,不会种地的司机不是个好厨子,请问这个人到底是谁?

施蛰存《唐诗百话》中认为:

“龙城飞将”只是说能打败敌人的名将,并不实指某处某人。有些注释者太拘泥于历史事实,考证出龙城应当是卢龙塞,飞将应该是卫青而不是李广,因为李广与龙城无关。这样讲诗,真是“固哉”!

关于龙城:

试参看唐诗中用这两个名词的,都是活用,不可死讲。杨炯《从军行》云:“铁骑绕龙城。”卢照邻《战城南》云:“笳喧雁门北,阵翼龙城南。",沈佺期《杂诗》云:“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虞世南《从军行》云:“涂山烽候惊,弭节度龙城”。这几位诗人都在王之涣以前。如果要把他们诗中的“龙城”确定在某一地方,那么一会儿在雁门,一会儿在涂山。后来温飞卿有诗云:“昔年戎虏犯榆关,一败龙城匹马还”。这个龙城,又在榆关外了。岂不是也很难解释?

关于“飞将”:

飞将也是唐诗人常用的语词,只是猛将、勇将的意思,不必牵扯到卫青或李广,更不必和上下句中的地名联系考索。贺朝诗云:“天子金坛拜飞将,单子玉塞振佳兵。”杜甫《秦州杂诗》云:“故老思飞将,何时议筑坛。”都和王之涣同样用法。

施蛰存先生认为,飞将是泛指,代表守卫边关战功赫赫的将士们,王昌龄并没有说一定是卫青或者李广。

结束语

诗中的飞将,更像是代指名将而不是专指某一位将军,像李白那种直接写到“李飞将”毋庸置疑是说的李广,不过“但使龙城飞将在”就难说了。除了施蛰存说的几首诗,其实飞将还有很多的例子。

军城早秋 [唐]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是不是真得“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呢?

@老街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