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畫好花鳥嗎?還得細看吳昌碩的硯邊體會!

吳昌碩(1844~1927年),原名俊,後改名為俊卿,初字昌碩,別號缶廬、苦鐵、蒼石、破荷亭長等,70歲後又署大聾,浙江湖州安吉人。他是吳派篆刻的創始人,在當時被公認為上海畫壇、印壇的領袖,與任伯年、趙之謙、虛谷並稱“清末海派四大家”。他創造性地繼承了我國詩、書、畫、印等藝術的優秀傳統,獨闢蹊徑,將書法的用筆、字體的結構、篆刻的用刀和佈局融入寫意花鳥畫之中,形成富有金石味的獨特畫風,成為了引領海派群倫的一代大師。

齊白石評吳昌碩的畫說:“放開點機,氣勢彌盛,橫塗豎抹,鬼神莫之測,於是天下當歎服矣!”吳昌碩擅長花類和藤本植物等題材的寫意花鳥畫,他的寫意花鳥畫重氣尚勢,以渾厚豪放為宗,並“直從書法演畫法”,以深厚的金石書法功底和詩文修養為鋪墊,文氣洋溢,大氣磅礴,古樸蒼茫,自然野逸。本文將帶您解讀吳昌碩的藝術。

吳昌碩花鳥畫的藝術特色

1

金石氣十足

清代晚期,隨著金石學的盛行,許多精通金石碑版、書法篆刻的畫家將深厚精湛的金石學修養與功力注入到繪畫創作之中,其繪畫顯示出氣勢雄壯的金石韻味。吳昌碩著力於石鼓文研究數十年,所寫石鼓文自出新意,用筆結體一變前人成法,力透紙背,獨具風骨。吳昌碩將自己在金石書法上的經驗充分運用到繪畫創作之中,融會貫通,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畫梅、蘭、荷等常採用篆法。其筆下的梅花有紅梅、綠梅,有雪中梅,也有月下梅。他甚少寫整株梅樹,往往只取數枝簇寫之,呈現出梅的不同情狀。

想畫好花鳥嗎?還得細看吳昌碩的硯邊體會!

吳昌碩《梅石圖》

吳昌碩畫梅,每不說畫而說“掃”,這個“掃”字,恰當地道出了其畫梅時是一任自己的意興,縱筆揮灑,有一種風馳電掣、龍飛鳳舞的神態。

想畫好花鳥嗎?還得細看吳昌碩的硯邊體會!

吳昌碩《雲影珠光圖》軸

吳昌碩在畫葡萄、紫藤等植物時,則常採用草書筆法。他的草書中也融入了篆隸味,真可謂“強抱篆隸作狂草”。

吳昌碩說:“作畫時須憑一股氣。”他在作畫之前,胸中已有鬱勃之氣,沛乎養成,直撲筆端,等到畫時,則勢如風旋,一氣呵成,形成了筆下的磅礴之勢。

2

對角線式構圖

吳昌碩的繪畫常為對角線構圖,線條多呈“之”字形或“女”字形交叉,並喜留白。他畫梅花、幽蘭、荷花、碩桃,不論橫幅或豎幅,多從左下面向右面斜升而上,營造出一種斜升之勢。在他的畫中,有的構圖往往是枝幹從畫的中部起筆,畫上端密而封其頂,好似頂部已升騰入空中,而畫的下段留出大片空白,露其枝幹,或題長款,整個畫面上密實,而下空靈。他善於對畫面所描繪的對象進行取捨、概括,使畫面黑白相間、虛實相應、疏密有致,處處體現出書法篆刻的韻味。

想畫好花鳥嗎?還得細看吳昌碩的硯邊體會!

吳昌碩《富貴牡丹圖》軸

3

濃麗的設色

一幅繪畫作品首先映入人眼簾的就是色彩,尤其是寫意花鳥畫。而每一位畫家運用色彩的方法卻各具面貌。五代時期的徐熙用色淡雅、黃荃用彩豔麗,明代的畫家擅用淡彩,清代趙之謙常用色濃麗。以吳昌碩為代表的海派畫家,以巧妙的用色彰顯了寫意花鳥畫的大俗、大雅。

吳昌碩曾說:“平生一貧無所累,累在使墨如泥沙。”他用墨極為濃重,尤精於潑墨,晚年“頗具吃墨量”。如他畫荷花,“醉墨團團,不著一花”。他用墨的特點也貫穿到用色上,與同時代的花鳥畫家相比,吳昌碩的畫用色卻出奇的濃。他喜用大紅、大綠、大黃等純色入畫,並首次使用西方的顏料——西洋紅入畫,畫面古厚濃麗,與過去文人畫家用色以水墨淡色為主形成鮮明的對比。他巧妙地以色助墨,以墨醒色,畫面效果強烈而不刺激。同時,他非常注意色彩的微妙變化,如他畫枯黃的枇杷,在色彩的冷暖與飽和度上遞變,使之豐富而有層次感。潘天壽先生稱讚吳昌碩為大寫意最善用色的能手。

想畫好花鳥嗎?還得細看吳昌碩的硯邊體會!

吳昌碩《葫蘆圖》

吳昌碩選擇性地借鑑吸收民間藝術的用色方式和技巧,改變了傳統文人畫蕭散清淡的味道,他的作品在用色上既具有熱烈奔放的豪氣,又不失傳統繪畫的雅緻內斂,色彩濃淡有致。

4

以俗入雅 雅俗相應

吳昌碩的繪畫,既具有文人畫高雅的格調,又摻入了世俗與平民的因素,表現了一種雅俗共賞的特徵。在吳昌碩的繪畫中,經常會看到梅、蘭、竹、菊、水仙等傳統文人畫題材。他以梅、水仙為友,以石為自畫像,但卻以俗入雅。如牡丹是富貴的象徵,市民階層喜歡設色牡丹這類題材,但畫牡丹易入俗流,因此他畫牡丹常以水仙或頑石相伴,使兩者和諧相生,雅俗相映。

想畫好花鳥嗎?還得細看吳昌碩的硯邊體會!

吳昌碩《牡丹水仙花卉圖》軸

想畫好花鳥嗎?還得細看吳昌碩的硯邊體會!

吳昌碩《歲朝大喜圖》軸

吳昌碩晚年的許多畫作中,常題祝福吉祥語,這也是以俗入雅的一種表現。畫中題詞多與祈願人們福壽康寧、富足平安有關,更為貼近人們的生活。

百年來,吳昌碩的藝術影響可謂深遠,其藝術品造詣與所取得的輝煌成就澤被藝壇。陳師曾、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等眾多大師,無不從吳昌碩的藝術中獲得啟發,汲取營養。他的畫也成為收藏家熱捧的對象,短短數年間,其作品價格上漲數十倍不止。2006迎春(上海)書畫精品拍賣會上,他的《富貴神仙》鏡心(1919年作)以462萬元成交;2011年中國嘉德秋季拍賣會上,其《花卉四屏》(1904年作)更是拍出了2875萬元的高價;他的《花卉屏風十二扇》(1917年作)在2014年的北京保利秋季拍賣會上備受追捧,最後以3852.5元萬落槌。

吳昌碩的繪畫分期

吳昌碩是一位大器晚成的畫家,他曾自謙“三十學詩,五十學畫”。在50歲之前,他以學習詩歌、治印為主。事實上,他在30歲左右就跟從潘芝畦學畫梅了。50歲之前是吳昌碩繪畫的第一階段,為其繪畫的成長期。

1882年,友人金俯將一個從古墓葬中發現的陶缶送給了吳昌碩,“了無文字,樸陋可喜”,吳昌碩甚是喜歡,遂以“缶廬”“老缶”為別號。這一時期,他每每見到青藤、雪個、石濤等大家的手跡,必認真臨摹,用心領會。1883年,40歲的吳昌碩通過高邕結識了對他繪畫藝術有著至深影響的畫家任伯年。任伯年看了他的畫作大加讚揚,並點撥他說:“你的書法根基深,不妨就以寫篆書的筆法來畫花瓣,而用作草書的筆法來寫枝幹,變化貫通,也就不難體會畫理的奧秘了。”吳昌碩聽後大受啟發,此後經常向任伯年請教繪畫筆法,兩人從此保持著亦師亦友的關係,來往非常頻繁。1887年,吳昌碩移居上海吳淞,從此正式步入繪畫藝術的生涯。

吳昌碩繪畫的第一階段,主要臨摹名家的繪畫作品,題材多為歷代傳統文人喜愛的內容,用筆、用墨、用色均顯稚嫩,個人風格尚未形成。

第二階段,50歲至60歲,此10年是吳昌碩個人繪畫風格逐漸成熟的時期。這一時期,他除了畫梅蘭竹菊等傳統文人墨戲題材外,也開始涉獵山水及人物,並已初具其山水畫的基本特色。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吳昌碩的摯友吳大澂督師北上禦敵,年過半百的吳昌碩不顧家人勸阻,束裝就道,慨然赴敵。然而,甲午戰爭最終以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而告終,吳大澂被削職返鄉,“永不敘用”。吳昌碩的仕途理想亦就此破滅,遂以“破荷亭長”“破荷道人”為號。

想畫好花鳥嗎?還得細看吳昌碩的硯邊體會!

吳昌碩《詩畫圖》立軸

第三階段,60歲至70歲,這10年是吳昌碩繪畫的創新期。他開始自訂潤格,並有王一亭、王夢白、梅蘭芳等名人拜師門下。作為職業畫家,這一時期吳昌碩在畫壇上已獨樹一幟。

1912年海派書畫有了很大的轉折。那年,前清的一部分官員一出現就在海派書畫市場造成很大的轟動,而吳昌碩是海派書畫的第二代代表人物,這一年他定居上海。1913年,他同篆刻家吳金培等幾位友人在杭州西湖成立西泠印社並任首任社長。在此期間,他求知若渴,常常與任伯年、張子祥、胡公壽、蒲作英、沈石友等藝術界知名人士相互切磋,同時又在知名收藏家那裡看到好多歷代名人的書畫真跡,日復一日,不僅開拓了視野和胸襟,同時學術修養也有了顯著提高,藝術功力大進。

想畫好花鳥嗎?還得細看吳昌碩的硯邊體會!

吳昌碩《瑞雪天竹圖》立軸

第四階段,70歲以後是吳昌碩繪畫的巔峰時期。這一時期,吳昌碩的繪畫真正將詩、書、畫、印融為一體,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晚年的吳昌碩,創作了以“重、拙、大”的金石筆法入畫的大量花卉作品,把金冬心、吳讓之、趙之謙以來融金石書法於繪畫的潮流推向新的階段,成為“金石大寫意”畫的最高成就者。

想畫好花鳥嗎?還得細看吳昌碩的硯邊體會!

吳昌碩《苔石花卉圖》立軸

1921年,78歲的吳昌碩為“保存金石”,搶救性地贖回了著名的《漢三老諱字忌日碑》。晚年的吳昌碩,繪畫、書法、篆刻三藝風格突出,名噪藝壇,他被稱為“後海派”藝術的開山代表、近代中國藝壇的泰斗。但他對藝術的研究和創作仍在孜孜追求,堅持每日讀書、吟詩、寫字、繪畫和刻印,樂此不疲。

本文根據瀋陽/王怡威《吳昌碩寫意花鳥畫藝術探微》整理編輯,原文刊載於2015年《收藏》08月刊

注:圖文來自網上,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