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讓孩子養成好習慣,就從吃和睡開始

想讓孩子養成好習慣,就從吃和睡開始

家長到我這裡投訴最多的就是:孩子太懶。

  從不主動寫作業,更別提主動學習。

從來不收拾自己的東西,更別提幫做家務。

即便是說帶他出去玩,都要選擇在家看電視玩手機。

還有砸了重金培養一個才藝,回家根本不練的。

……

這種時候,可能還會有一些“神仙”朋友甚至是家庭成員,在我們嘗試管束孩子的時候跳出來說:要尊重孩子的天性、興趣、愛好……

我們換個位置這樣想想:

如果我們交待給下屬的工作(作業),他不完成;更別提主動承擔更多的工作了。

如果下屬做事從不自己收拾;更別提有集體精神幫團隊做收尾。

安排一起去團建的時候,他說他不去,寧願放假在家玩遊戲。

花重金請老師給團隊做培訓,他愛學不學的樣子。

……

我們還能尊重這個下屬的天性、興趣、愛好麼?

很多把孩子教育得很好的家長,都會有一個感受,管理孩子跟管理團隊成員很像——都是管束人的行為習慣。

唯一不像的地方,就是團隊成員你管不了可以開除;但你沒辦法開除孩子。

所以,不管現在我們是碰到孩子懶,還是碰到員工懶而正在頭疼,我們都從教育的角度來聊聊這件事情:論如何把一個孩子養懶。

想讓孩子養成好習慣,就從吃和睡開始

1

無規則

人區別於動物,最重要的一點,是人類擁有文明。而文明的具體體現,就是規則。

所以我們會說好吃懶做的人像豬,會把一些不按社會規則的行為形容為粗魯甚至是野蠻。

  各式各樣的規則有很多,有哪一些是在我們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大家都要做到的呢?——吃和睡的規則。

0-2歲的孩子,每天對於睡眠的需求是比較高的,對於吃的次數的需求也比較高,這個階段可以按照孩子生理需求給予滿足。但從2歲開始,孩子已經開始擁有較好的適應能力了,這個時候對於吃和睡的要求,就要開始了。

關於吃,我給兩個建議:

  1)夾到碗裡的就必須要吃掉。

2)必須要吃到碗裡“一粒不剩”。

把這兩個要求統一為一個點,叫“不浪費”。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我們就要求夾到碗裡的食物都必須要吃掉,是讓孩子減少挑食。我們不是不允許孩子有自己的喜好,但是我們不允許孩子“嫌棄”——比如把自己不喜歡的食物一臉嫌棄地挑出來,甚至吃到嘴裡的吐出來。

試想,我們即便再熱愛一份工作、一個崗位,難道我們就能保證這個工作崗位中的所有的工作和任務都是我們喜歡的?會不會有一些我們沒那麼喜歡呢?如果有,我們是應該做好自己的職位本份把事情做好,還是露出嫌棄,只挑自己喜歡的部分來做呢?(如果你的下屬按喜好挑工作你會怎麼想呢?)

如果孩子習慣了通過“我喜歡”、“我不喜歡”來挑選自己的食物,未來上學,他很大可能會告訴你,“我喜歡某一科、不喜歡某一科”,進而導致偏科(我們還很可能要花大金錢給他請補課老師哦!)。我時常都會跟高中的一些學生說,學霸之所以能成為學霸,有一個很重要的基礎:不是他們所有科目都喜歡,是即便他們不喜歡某一個科目,他們都依然會守學生的本份,上課該認真聽就認真聽,學習任務該做完就要做完。

如果擁有按自己喜好來挑選的習慣,還會在生活和學習的方方面面體現。

他可以說,我喜歡喝碳酸飲料,不喜歡喝水;喜歡吃炸雞不喜歡吃米飯……我就不窮舉這些嚇人的喜好了。

那孩子就不能有自己的喜好了嗎?

可以!家長可以少夾一些他不喜歡的給他,而我們要遵守的底線是到了碗裡頭的食物不能嫌棄不吃,必須要吃完!

必須要吃到一粒不剩,是讓孩子有衡量“做完”的習慣。

我們不問孩子“吃飽了嗎?”我們只問孩子“吃完了嗎?”

把一件事情做完才能結束,這是讓孩子從小就知道,不能半途而廢。孩子們做一件事情半途而廢的原因多種多樣,可能是做著做著沒興趣了,可能是做著做著被別的吸引走了,可能只是做著做著懶得動了……

這像不像很多孩子寫作業時的樣子?

要從小就杜絕孩子這種習慣,就從“一粒不剩”開始。

如果真的裝太多飯吃不下了呢?首先,家長應該要知道孩子能吃多少,幫孩子裝合適的飯量,這是家長的本份。第二,當如果我們有時候不留神裝錯了孩子真的吃不完,我們可以告訴孩子:“你可以請爸爸幫你吃一口,但要記得這是你請爸爸幫你的哦!”

每一次吃飯到最後,我們都要有儀式感地看一看,孩子的碗裡是不是真的“一粒不剩”。這是對“工作”的檢查與確認,也是給孩子養成凡事都要有收尾檢查的習慣。

關於睡眠,很多家長都知道早睡早起對孩子身體好,但是總是有各種各樣的原因,導致孩子晚睡晚起。

我們先來說說,幾點算晚起——6:30以後起床。

通過我的觀察,大部分(我只是說大部分)說孩子6:30起不來的家長,很大可能是他們自己起不來。

6:30之前起來的好處我今天不展開講,但很多諮詢我之後堅持讓孩子6:30起床的家長反饋來說,在堅持一段時間讓孩子6點左右起床之後,孩子一整天變得比以前更有精力了,專注力也提升了,吃與晚上睡眠情況也比之前要好多了;生病的頻率都下降了!

  家長們問我,孩子晚上不願意睡怎麼辦,我都會直接告訴他們:你們讓孩子早上6點左右起來,他晚上就自然早睡了。

從孩子習慣來說,如果孩子每天習慣早起,那從他上幼兒園開始,早上起床就不再是每天的第一大障礙——他起碼不會帶著睏意去迎接一天的學校生活。

如果孩子習慣了7點多才起床,等到要開始上幼兒園甚至是小學,每一天的早上都會像打仗一樣:

  父母叫孩子起床要打仗;

安排孩子洗漱吃早餐要打仗;

出門著急,各種收拾東西要打仗;

……

孩子每一天都在這種無比混亂中環境中開始自己的一天。然後他就習慣了。

習慣了做事情不必要提前準備的,反正臨到時候再勿勿忙忙準備一下——平常不用多準備的,考試的時候再抱一下佛腳。出門前不用準備的,到時候胡亂收拾一下東西——東西忘了就忘了,平常去學校也沒少忘,然後都已經學會了如何應對別人的質問了。

這就是最可怕的地方,孩子在這個環境裡,學會的不是如何有條理地安排自己的生活,而是學會了、或者說習慣了當自己沒有做好充分準備而做不好事情的時候,當被別人批評的時候,如何臉不紅心不跳地應對、逃避、找藉口甚至是撒謊……

  而習慣了早起的孩子呢?可能在起床之後,上學之前,還可以跟爸爸到樓下給全家人買一份早餐,每天檢查一遍自己要帶的東西有沒有帶好,甚至還可以玩一小會玩具或看一小會繪本。還很有可能是最早去到學校的——老師會表揚。

還是那個問題:如果這兩種人做你的下屬,你會更喜歡哪一種?

我們內心裡是有很明確的標準的!只是有很多的家長不知道這些標準的習慣從哪裡開始培養。那今天就告訴大家:吃和睡。

想讓孩子養成好習慣,就從吃和睡開始

2

有規則無執行

有一部分的家長會告訴我,他們家是已經定了有規則的,但是在執行的時候總是會受到很多的阻撓。

國家推行新政、企業推行新規,或者即便不是新政新規,只要是規則都肯定會有阻撓的。

  所以我首先要勸說這些的家長朋友們,放棄你們那個偷懶的想法,如果我們希望我們一頒佈規定,下屬或孩子就立馬完全接受並樂意執行。那我們的失望會很大很大。

我們再拿團隊管理和孩子教育作一個對比。

頒佈的新規,我們可以分為兩種:對成員影響不太大的;對成員影響很大的。

對於前一種,我們在企業裡面往往只需要頒佈,並告知大家必須要執行就可以了,我們遇到的阻撓會比較少。比如不能在辦公室吃東西(本來大家也不太吃);比如不能把茶葉往水槽裡倒(這樣倒的情況也不多)。

吃飯夾到碗裡的都必須吃完,還要吃到一粒不剩,這種規定,本來就改變不大,頒佈下去,並讓孩子必須執行就可以了。

但對於後一種,我們遇到的阻撓比較大的情況下,我們會如何頒佈呢?我們會通過溝通達成共識的方式,讓員工知道新規的實施是對他或對集體是有很大的幫助與提升的——或者說加入KPI中,做到就有薪資上的增加。

早上起床如果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那我們就要實行不同的策略了——利誘。

如果孩子很愛出門,那就告訴孩子早起可以到小區院子裡遛達一會,看看早上的花兒有沒有開,魚兒有沒有起床,蝴蝶是不是在跳舞……

如果孩子喜歡看繪本,那就告訴他早起可以一起讀一會繪本,每天從看書學習開始,真是一個好棒的孩子!

如果孩子喜歡吃某一種早餐,就告訴他早起才有時間去吃那一個早餐哦!

總之,把早起擁有更多的時間,與孩子的切身利益(興趣愛好)結合起來,孩子對於起床的抗力就會少很多。

但是(這裡必須要有一個但是),不管我們通過什麼樣的方法,只要是開始從吃和睡這兩種最根本的天性開始改變孩子的習慣,孩子的接受狀態都一定會是起伏的。所以我要告訴家長朋友們,如果你希望以後孩子上學少一些操心,孩子養成好的習慣,學習好一些身體棒一些,多遵守規則而不是做影響別人的熊孩子,就要不因為孩子反抗而停止,一定要堅持!

從孩子還小的時候在吃和睡這兩件事情上多堅持一些我們定好的規則,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

從實際出發,當我們到孩子各種抵抗的時候怎麼辦呢?

我給過很多的家長朋友們幾種選擇,讓大家按需選擇。

1)溫柔地堅持。

2)堅持。

3)嚴肅地堅持。

4)霸道地堅持。

不是說大家選擇其中一種,從一而終就可以了,而是讓大家靈活運用這4種堅持,每一天的情況都不一樣,我們要看著情況作選擇。但每一種都是“堅持”。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