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水果“紅蜜桃”,究竟是何方神聖?

今年國慶期間不少遊客去重慶、成都旅遊的時候,看到很多水果小販在賣一種表皮呈金粉色,顏值頗高的水果,其名為“紅蜜桃”。

攤主告訴遊客這是一種才從樹上採摘下來的當季新鮮水果。

被攤主叫成“紅蜜桃”的新鮮水果,實際上就是去年的“金西梅”。去年的時候,這種水果還叫“金西梅”,今年有些攤販卻給改了名叫“紅蜜桃”。

人造水果“紅蜜桃”,究竟是何方神聖?

在成渝兩地賣25-30元一斤,比一般西梅貴不少錢。

這種紅蜜桃的果肉看起來晶瑩剔透,吃起來爽脆有汁,但是卻非常非常甜。摸起來粘手,吃起來膩口,整體上的口感像極了果脯,怎麼吃也不像是新鮮的水果。

那這種叫“紅蜜桃”的水果究竟是何方神聖呢?

人造水果“紅蜜桃”,究竟是何方神聖?

有專家對“紅蜜桃”(金西梅)這種水果進行了研究,發現其實根本沒有“紅蜜桃”(金西梅)這種水果,所謂的“紅蜜桃”(金西梅)這種新鮮水果其實是由新鮮西梅去皮後醃製而成的果脯,“紅蜜桃”(金西梅)的表皮之所以是金粉色,是因為加入了的色素和糖。

其實新鮮西梅的營養價值非常高,它富含纖維素,維生素A,礦物質,微量元素,卻不含脂肪和膽固醇,能強化肝臟功能,消除疲勞,淨化血液。按理來說,西梅製成果脯是常規操作,那攤販們為什麼要謊稱這類果脯為新鮮水果呢?

原來是西梅成熟期短且集中,從能吃到完全成熟只有15天左右的時間而且它極不耐儲存。我國的西梅主要產自新疆喀什地區,運到成渝地區要花費不少時間,所以有人想出了這種點子,誆騙不懂新鮮西梅和西梅果脯的遊客。

人造水果“紅蜜桃”,究竟是何方神聖?

對於西梅,桃這種不易儲存的水果來說,製成果脯確實是一種深加工的好辦法,不僅可以提高產業價值,增加利潤,還能減少水果浪費。像被騙的遊客一樣,很多人或許知道果脯,但卻並不瞭解其背後的加工製作過程以及被水果被深度加工後與原材料的區別。

果脯種類很多,按照原料不同可以分為蘋果脯,酸角脯,杏脯,梨脯,青梅,山楂片,果丹皮等。在大家的印象中,果脯都是極甜的,不錯,根據糖含量劃分,果脯又可以分為低糖果脯和高糖果脯,低糖果脯含糖量為40%-55%,高糖果脯含糖量一般在60%以上,慶幸的是目前市場上銷售的大多為低糖果脯。

製作果脯需要將水果經過切分,熱燙和糖煮。為了便於水果原料吸收糖分,析出水分,在加工果脯時商家會盡量選擇果實含水量少,固形物含量高的品種,同時又要求果實顏色美觀,肉質細膩並且有韌性,果核容易脫離等,像蘋果,桃,梅子就是很好的選擇,像西瓜這種的水果基本就不用試了,肯定不可以。

不同的水果具有不同的質地和組織結構,其加工方法也不同。

像蜜棗在製作時就要用割棗機把大青棗周身割一圈來加速糖液滲透,因為棗的一身皮就跟防彈似的。

而像蘋果脯,桃脯,杏脯等果脯就要在加工前對原料進行剝皮和燻硫處理,這樣才能減輕果實氧化褐變程度和減少維生素C的損失。

人造水果“紅蜜桃”,究竟是何方神聖?

無可厚非,加工處理後的水果肯定會流失掉大部分營養。在糖煮的時候,大量的糖在加熱條件下慢慢滲入到水果塊中,替代了水果中原有的水分,讓水果變成了半透明狀態。

糖有防腐功能,當製品有65%以上的糖分含量的話,那就無需再添加防腐劑了,所以如果產品包裝上寫了“無任何防腐劑”,那也有可能是因為含糖量極高而不用額外添加防腐劑了,這熱量自然也是極高的。

因為不少水果在剝皮和加工之後會變色,像蘋果在剝皮一段時間以後就會氧化變醜。所以為了保持果脯色澤,就要用二氧化硫來熏製。

有些果脯在製作過程中還會加酸,鹽及其他風味調料,因為高鹽的食物往往高納,高納的食物本身也有防腐功能,所以這類食品的標籤上也可寫“不添加任何防腐劑”。

人造水果“紅蜜桃”,究竟是何方神聖?

糖煮之後還有一層工序,那就是脫水乾燥。脫水乾燥的目的是將果實中多餘的水分脫出,使水果表面形成一層“糖衣”,這就是為什麼摸著“金西梅”表面感覺粘粘的原因。這層糖衣能抑制果脯表面和內部微生物的發育,從而延長果脯的保質期。

所以果脯是一種水果深度加工後的水果製品。多數情況下果脯又被叫做蜜餞,但是有時候蜜餞的生產工序比果脯更為複雜,不僅加了糖,還加了酸,鹽和其他風味調味料。果脯往往酸甜可口,風味濃郁,是很多人喜歡的休閒小零食。

果脯就是果脯,有其獨特的市場價值,靠欺騙消費者來賺取利潤,紅蜜桃(金西梅)這門生意恐怕做不長。

————————————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