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行》之五:因长城而生的村落——沿河城

《永定行》之五:因长城而生的村落——沿河城

《永定行》之五:因长城而生的村落——沿河城

点击欣赏精彩视频

在我们的《桑干行》栏目中曾介绍过这一流域的长城,其中山西忻州的宁武县城就是由“宁武关”发展演变而来,“宁武关”最兴盛时,总驻军民达到4000人,其中骑兵1000人。而我现在所处的北京门头沟区沿河城村也是一个因长城而生的村落,历史上的沿河城隶属明代长城内三关之一的紫荆关所辖,是塞外通往北京的要冲之一。

《永定行》之五:因长城而生的村落——沿河城

沿河城村是永定河流入北京地区的第一个村庄。村旁缓缓流淌的永定河澄波粼粼,而环围村落的便是长城的古老城墙。

《永定行》之五:因长城而生的村落——沿河城

走进村里,干净整洁,房屋布局错落有致。文物古迹,老宅新屋杂糅在一起却又不失风韵。穿街过巷,村民开的农家院、农家餐厅随处可见,接待着慕名而来的游客。屋檐下,老树旁,人们三五闲聊,生活安静而恬淡。

《永定行》之五:因长城而生的村落——沿河城

沿河城村历史悠久,在辽金时期已经成村,明朝永乐四年在此设有守御千户所驻防;明景泰二年由卫所调官员把守,隶属马水口守备管辖;嘉靖三十二年改设沿河口守备。

《永定行》之五:因长城而生的村落——沿河城

中科院地理所客座教授 谭杰

军事守备它的级别是四品官级,应该是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副部级,可以说它的管理权限是很大的,如果内三关被外族侵入、突破以后就危及到京都的安全了。内长城对我们沿河城很重要,当时的金朝、元朝攻破北京,都是从沿河城守备的这个内三关开始攻入,然后再从里边内外夹击,再攻击居庸关。

《永定行》之五:因长城而生的村落——沿河城

历史上,沿河口守备公署的防御范围包括东起沿河城,西到东灵山脚下的小龙门口,共管辖17座关口。是当时清水、斋堂、雁翅三镇几段长城的屯兵要塞和指挥中枢,其筑城时间始于明万历六年。这座军城依山傍水,地势险要,东西设城门,南北设水门。

《永定行》之五:因长城而生的村落——沿河城

现在西门即永胜门保存完好,东门即万安门,五十年代垮塌,仅剩门券,近年来得到恢复重建。包围着古村落的是1182.3米的城墙,这些城墙以条石和巨型鹅卵石砌筑,东西北三面墙为直线,南墙为弧线。

《永定行》之五:因长城而生的村落——沿河城

据了解,沿河城曾存有两块石碑,分别为《沿河城守备府碑》和《沿河口修城记碑》。

《永定行》之五:因长城而生的村落——沿河城

《沿河城守备府碑》在大明天启四年由守备沿河口地方都指挥张经纬所立,记载了沿河口守备的设立时间和建城时间。

《永定行》之五:因长城而生的村落——沿河城

现存于原沿河城办事处的《沿河口修城记碑》于大明万历十九年由山西提刑按察司副使冯子履所立,主要记载了建城的缘由。经过有关专家研究辨认,这块碑刻大意为"国家以宣(今宣化)云(今大同)为门户,以蓟为屏,而沿河口当两镇之交,东望都邑,西走塞上而通大漠,浑河荡荡,襟带其左,盖腹心要害处也……"。因此朝廷决定在这个地方修建守御城池,防御北方外族入侵,屯兵守备。

《永定行》之五:因长城而生的村落——沿河城

一座古城,因战而筑,因兵而兴,如今它军事要塞的作用已经淡去,正在逐渐成为太行余脉、永定山峡深处一道愈加清雅别致的风景。

《永定行》之五:因长城而生的村落——沿河城

其实在永定河上游,与其同属一脉的桑干河畔,比如在其发源地宁武,流经地左云、大同,长城总是与这条河流相伴相依。长城是襟,永定是带,一个是凝固的历史,一个是流动的故事,就让我们在这襟带之间继续行走。

相约下期《永定行》不见不散奥!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