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成都系列」春熙路为啥修成了弯弯街?

多点历史吶、就多点知识嘛。

多点文化吶、就多点谈资噻。

「老成都系列」春熙路为啥修成了弯弯街?

春熙路北段,自修建之日起,至今也是春熙路最繁华的路段 草多寸 摄


春熙路为啥修成了弯弯街?

大家都晓得,城市里修街道,肯定是以笔直为最佳,不仅距离短,就是从整体布局来讲,也是最好看的。但大家注意到没有,成都最著名的春熙路,为啥子却不是两条笔直的马路相交,而在中山广场处来了大大的弯弯呢?

春熙路分为东西南北四段,春熙南段和春熙北段基本在同一直线上,而春熙东段和春熙西段却有很大的错位,它们是通过十字路口的中山广场错位相连。

答案其实你也能猜到,修路的时候肯定遇到钉子户了嘛!对,而且是遇到了非常之强大的钉子户,因为,就连当年坐镇成都的军阀杨森都拿他没有办法,只有让春熙路拐了个弯。

「老成都系列」春熙路为啥修成了弯弯街?

刘开渠塑造的孙中山铜像至今还矗立在春熙路中山广场上。 草多寸 摄


1924年5月26日,杨森攻入成都,北洋政府封他当了四川省“军务督理”。杨森见修马路既可笼络人心,为自己树碑立传;又能借修马路为名,大量搜刮民财,何乐而不为!

他任命手下得力的师长王缵绪兼任市场建设督办,派捐派款。并下令从东大街与走马街交口处为起点,直到劝业场,沿线商店民宅一律在限期之内自行拆走,如有逾期不拆者,即派兵强拆。

「老成都系列」春熙路为啥修成了弯弯街?

上世纪60年代的春熙路

告示一出,春熙路上的街民惶恐不已,房屋要拆除,住户要搬家,生意要停业,人人感到大难临头。自拆吧,但苦于无处搬家安身;拖延不迁吧,必遭强拆之祸。逼得不少人家流离失所,风餐露宿,成都有文人写了一副对联以“赠”杨督理:

民房都拆尽,问督办何时才滚?

马路已告竣,请将军早日开车。

语意双关,表达了老百姓叫杨森“车”身快“滚”的忿恨情绪。

杨森对老百姓毫不手软,但遇到真正的对手,他也无可奈何,只得下个矮桩。

「老成都系列」春熙路为啥修成了弯弯街?

1950年,支持抗美援朝的成都中学生游行到春熙路。

最早,杨森计划是想将春熙路修成直线的,但中山广场的位置有一座豪华的私人公馆拦住了他,下面的人上门,连主人的面都没有见到。经过打听才晓得,这个公馆的主人是馥记药房老板郑少馥。你可不要小瞧了这个药房老板,他是一位喝过洋墨水的人,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法国领事馆的翻译,他借洋人之势坚决不拆。要晓得,那个年代,洋人在中国的势力很大,就连杨森这样的一个大军阀也不敢惹,只好妥协。于是,春熙路西段只能平行南移数米,在和东段连接错位的地方,借鉴西方的建筑格局,修建了一个街心花园,将这四条街连接了起来。所以,如今春熙路的东南西北四条街不是一个正“十”字,而是以中山广场为中心,相互错开的。

近百年来,春熙路的格局基本没有变化。

「老成都系列」春熙路为啥修成了弯弯街?

中山广场上的孙中山铜像 草多寸 摄

1927年,四川宣布脱离北洋政府,拥护国民政府,专门在街心花园塑造了孙中山先生站立铜像,由川军28军军长邓锡侯、24军军长刘文辉捐款,成都造币厂铸造。1928年1月30日,邓锡侯和刘文辉亲自主持了揭幕典礼。因当年塑造的铜像形象失真,1943年,时任成都市市长的余仲英请著名雕塑家刘开渠重塑了手持书卷的孙中山坐像,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春熙路改造时,公园被拆除,改建成了中山广场。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