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湖、烏龍潭、顏料坊…… 南京史上“水怪”多被破解

在我們南京的歷史上,許多水域都曾有過類似的水怪傳聞,或見諸史冊,或流傳於民間。

南京北郊的燕子磯江面風高浪急,蜃蛟之說盛行。據《客座贅語》記載,明嘉靖年間,翰林院編修嚴訥使楚歸來。船至燕子磯下,忽遇雷聲四起,繼而“江波大涌,噴沫蔽空,一龍曳尾自江而下,舟如箕蕩,人皆股弁”,連博學多識的嚴訥也是見所未見,不禁嘆為奇觀。後人分析,這一帶江面洲渚蒙密,巨浸氾濫,素多大蛇,有的長達數丈,燕子磯江中龍不過是人們在陰晦中對大蛇的誤辨而已。

玄武湖是南京最大的湖泊,而六朝時的湖面面積是今天的三倍有餘。據考證“南達鼓樓崗北麓,北至大紅山下,西到今西流灣公園,東抵鐘山西北麓”,且與秦淮河、長江均相通。《宋書·符瑞志》稱南朝宋元嘉二十五年玄武湖曾兩次出現黑龍,後來,當地的湖民還將其演繹成一段動人的傳說:元嘉二十五年秋,金陵大旱,北湖(玄武湖)乾涸,莊稼顆粒無收,管理農桑的大臣江左心急如焚,然也莫可如何。此時,宋文帝聽信了奸臣石刮的讒言,準備將江左的女兒江玉投入湖心,祭祀北湖的湖神求雨。三天後,當江玉被押上祭臺時,聰明的她卻不慌不忙地對圍觀的皇帝和群臣說,湖神昨晚託夢於我,說他要的不是人,是玉,而且是“二石抬美玉,北湖把眼填”,必須要兩個姓石的人親自抬著美玉向他供奉才行。宋文帝覺得不妨一試,當即拿來一塊美玉,讓石刮父子抬到祭臺上,一起將玉投入湖中。轉眼間,陰雲密佈,雷電交加,一條黑龍從湖心躥出,用龍爪接住美玉,飛至半空,然後將玉砸下。乾涸的湖床上立即裂開了一道口子,頓時大水四溢,白浪滔天,同時淹死了石刮父子。因“玄”指黑色,宋文帝就把北湖改名為玄武湖,湖畔的覆舟山也改名為玄武山。

城西的烏龍潭,因東晉時期有烏龍戲水而得名,至於烏龍是何生物,一直無人說得清。宋代《景定建康志》曾經推測:“今(烏龍)潭近(玄武)湖,所疑(烏龍)即當時所見之處。”明萬曆年間,一日,南京詞人俞彥與幾位友人泛舟烏龍潭,“忽見潭南水面有物浮出,黑而長,可數尺,昂首望北而行,水輒坌湧、舟人驚呼之,遂沒。”學者指出。上述的黑龍、烏龍,極有可能是中華鱷,即當今中國的珍稀物種——揚子鱷。

凡事有黑就有白,南京的水怪也不例外。明代文人周暉在《金陵瑣事》中曾提到,他有個叫滕慕江的姻親,幼年讀書莫愁湖畔,夜半推窗玩月,突見一怪從窗外跳入,渾身上下,一團雪白,張開利爪要捉他。慕江膽大,挺身相搏,漸漸力倦,大叫。僕人們被驚醒,那怪見人多,縱入湖中,不見蹤影。滕慕江受了驚嚇,從此“習儒不成,習武不成”。

在老門西的顏料坊,有一條僅一人寬的巷子,喚作童子巷,這裡曾流傳過“水鬼”的故事。據《白下瑣言》記載,晚清軍機大臣何汝霖入仕前曾住在南京門西的下浮橋,並在小門口(在今荷花塘歷史街區)汪家做過教書先生。一日執教夜歸,天正下著濛濛細雨,四周一片昏暗。當他走進顏料坊的童子巷中,忽聽背後嗚嗚有聲,頓覺毛骨悚然。回頭一看,只見“一物高二尺許,昏黑中莫辨其狀,在地跳躍。稍讓而呵之,其物頓奔躍於前。先生拍掌追之,是物屢蹶屢起,至下浮橋,滾向水中而沒。”許多科學家認為,舊時所謂“水鬼”,應該是行蹤詭秘,善於潛窟的水獺。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