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人知道的宋公堤,百姓心中的丰碑

滨海人知道的宋公堤,百姓心中的丰碑

7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政府率领民众在滨海县境内,修建了一条宋公堤,阻海波于堤外,帮助沿海人民解决了海啸之苦。如今,宋公堤已成为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屹立在盐阜人民心中。

70多年后,小编来到滨海海边,追寻那段修建宋公堤的红色历史,感悟当年共产党人修堤得民心的真谛。

盐城地区地处黄海之滨,千百年来,沿海人民饱尝海啸之苦。据旧《阜宁县志》记载,抗战前的近百年间,沿海地区先后发生灾难性的海潮啸涌、咸水倒灌达十次之多。1939年8月底的一次尤为严重,巨浪滔天,铺天盖地,吞没了良田,荡平了村庄,淹毙了人口。光阜宁一县死亡人口就达1万多。

多少年来,沿海民众盼望着能有一条坚固的海堤,挡住肆虐的海潮,让人民安居乐业。

滨海人知道的宋公堤,百姓心中的丰碑

“修筑海堤,当时社会各方面十分关注。”6月18日,市委党史办王义诚介绍说,1940年10月,由共产党领导的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宋乃德担任县长。滨海这时属于阜宁。新政府一成立就尊重民意,召开座谈会,讨论修筑海堤议题,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刘少奇在修筑海堤的请示报告上明确指出:“海堤修筑,应多从政治影响上考虑,经济费用问题次之。”黄克诚听了宋乃德的汇报后,动情地说:“修筑海堤是件大事。再困难也要修筑,这不仅仅是修一道海堤,而是筑起共产党军队、新政权同广大人民群众联系的坚不可摧的桥梁!”

“宋公堤的建设,是对水利史上‘寒不挑河,夏不打堆’传统观念的一次挑战。夏不打堆,意指此时修堤筑堆难,正处于多雨季节,加上卤潮泛滥,所筑堤堆易遭水淹雨浇。”王义诚介绍说,1941年6月中旬,正逢梅雨季节,工地上时疫流行,许多民工都病倒了。重病在身的宋乃德闻之焦急万分,抱病前往,以坚定的意志稳定了众人的情绪。7月5日,历经种种艰难险阻后,全长45公里的捍海大堤胜利竣工。

竣工不久,一场罕见的大海潮铺天盖地而来,水位比1939年的海啸还高6寸,但新海堤安然无恙。当地群众为了感谢抗日民主政府和宋乃德的功绩,把海堤命名为宋公堤。改水治土、种粮、植棉,取鱼虾、办盐场……有了宋公堤,沿海地区人民生产生活有了保障,百姓从此兴垦种植、安居乐业。此后,在苏北沿海一带,久久传播这样一首民谣:“从南到北一条龙,不让咸潮浸阜东。从此不闻冲家祸,每闻潮声想宋公。”

滨海人知道的宋公堤,百姓心中的丰碑

新中国成立以后,宋公堤裁弯取直,岁修不断。1998年,滨海开始海堤达标工程,对海堤进行新筑退建。新修的达标海堤经受住了台风和大潮的多次袭击,抑制了海岸蚀退。原来的宋公堤,部分成为达标海堤,仍承担着捍海的重担;部分离海岸线较远,则加高加宽变成沿海公路。保存最完整的,是滨淮镇玉华村和滨海港经济区翻身河村一段。这段宋公堤和达标海堤形成一个三角形。远处,达标海堤挡住了滔滔海浪;新老海堤之间,盐碱地变成水产品养殖地;宋公堤内,则是万家灯火。

黄金海岸起宏图,今朝沧海喜巨变。滨海沿海已从筑海堤抗海潮,走向亲近大海、开发大海,科学利用侵蚀性海岸的特点,化害为利,深水港建设取得突破。滨海港继10万吨级通用码头一期工程开港通航后,二期工程又完成水下结构施工;10万吨级煤码头一期工程卸船机完成安装;5万吨级液体散货码头进入地面结构施工……

昔日的宋公堤正在见证盐城沿海开发的强劲发展势头。

喜欢这篇文章的朋友们可以关注我们哦,每天都有新鲜的资讯给到大家!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