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老汉三代人扎根沙漠子承父业38载,封沙育林37.6万亩沙漠变绿洲


位于河西走廊东端、乌鞘岭北麓、腾格里沙漠南缘的甘肃省古浪县,有个八步沙“绿色生态腹地”。这里往日黄沙肆虐、寸草不生,,沙丘每年以10米多的速度向南推进,侵没着周边的村庄田园,给当地的村民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的危害。曾有23人被风沙吞噬了年轻的生命。图为第二代治沙人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场长郭万刚带领另外五位治沙人去沙漠栽树。

38年来,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扎根沙漠,子承父业、以愚公移山的顽强精神治沙造林21.7万亩,封沙育林37.6万亩,在风沙肆虐的沙漠中筑起了郁郁葱葱的绿色屏障。图为昔日黄沙肆虐的沙漠,如今变成郁郁葱葱的绿洲。

甘肃古浪县是全国荒漠化重点监测县之一,境内沙漠化土地面积达到239.8万亩,风沙线长达132公里。八步沙位于古浪县东北部的风沙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寸草不生、黄沙漫地。1981年,古浪县试行“政府补贴、个人承包,谁治理、谁受益”的荒漠化土地治理政策,把八步沙作为试点向社会公开承包。土门镇年过半百的六老汉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源等人,以联户承包的方式,进驻沙漠,组建林场。


从那时候起,六老汉拧成一股绳,一鼓作气开始了他们的漫漫治沙路。为了实现把沙漠变成绿洲的梦想,他们在承包沙漠的合同书上摁下了各自红色手印,这一壮举让六老汉吃下了永久治沙造林的“定心丸”。图为当年固沙造林的合同书,至今还完好无损。

八步沙是中国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南缘的一片荒漠,年降雨量为200毫米,而年蒸发量为2807毫米。对于“六老汉”来说,他们从未在沙漠里栽过一棵树,沙漠里栽活树是他们最大的心愿。于是,他们在林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不断探索实践,摸索出了“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治沙路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沙漠植树造林和风沙做斗争。图为群众在沙漠里治沙。

张润源是“六老汉”当中最年轻的一个,今年已经78岁,也是他们当中目前活着的两位老人之一。他说:“当时的生产生活条件特别的艰苦,没有房子,我们几个人就在沙地上挖个土坑,用柴草搭上个地窝铺住;没有炉子,就用三块石头支口锅,饿了啃干馍馍,渴了喝凉水,困了抽几口旱烟。大风刮起的时候,沙子直往嘴里钻,牙齿一咬咯吱咯吱的响,但是,依然没有阻止我们驻守沙漠治沙的信心和勇气”。


“当年治沙没有现代化的机械设备,没有资金,也没有经验,仅靠饲养的一头毛驴、一辆架子车、一个大水桶和几把铁锨,拉开了我们治沙造林的“序幕”。往往都是第一天治沙栽好的树,刮一场大风树苗和梭梭就被沙子埋掉,虽然心里不是个滋味,但我们从来没有灰心丧气,没有放弃,只要有活的树苗,就说明我们的治沙方法是正确的”。张润源补充说。

当时“六老汉”治沙中一起有个约定,谁要是老的干不动了,或者走了离开沙漠,就必须从下一代中挑选一个继承人出来,接替八步沙治沙的任务,薪火相传。图为第二代治沙人罗兴全带来职工在沙漠治沙。

1983年,31岁的郭万刚在土门镇供销社上班,父亲郭朝明因身体生病再也不能治沙造林,就让他辞掉工作到八步沙种树。“刚开始我确实不愿意,但怎么也拗不过父亲的执着和倔强,就走进沙漠干了五年,当我再要想着离开沙漠时,发现八步沙已经由当初风尘滚滚的浩浩沙漠,变成初具规模的林场,我再也舍不得走了。”郭万刚动情的说。图为郭万刚带领林场职工在荒漠栽树。


1991年到1992年,贺发林和石满都因过度劳累和肝病相继去世,郭朝明病退,为了子承父业,郭朝明的儿子郭万刚、贺发林的儿子贺忠祥、石满的儿子石银山、罗元奎的儿子罗兴全、程海的儿子程生学、张润源的女婿王志鹏继承了父辈们的事业,他们接过父辈们手中的铁锨,成为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

令郭万刚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一场沙尘暴竟然造成了这么大的灾难。经历了这场沙尘之灾,郭万刚下定决心,不管有多大的困难和阻力都要继续治沙,兑现父辈们的绿色承诺,完成父辈们的治沙遗愿。图为郭万刚在绿树成荫的沙漠里休息。

1997年秋天,由于严重干旱,八步沙遭遇16年来最大的困难。郭万刚和另外几个二代治沙人坐在一起商量今后发展规划时,有人因看不到希望提出散伙,郭万刚坚决反对,他说:“我们不能放弃,更不能散伙”。他还大胆设想提出在林场附近打1口机井,一边治沙造林,一边开荒种地发展集体经济,把挣来的钱用于贴补造林,郭万刚的提议,得到大家支持和赞同。图为郭万刚在林场建起了养殖场,目前有2万多只鸡、鸭、鵝。


“有水才能种树,有树才能压住黄沙”。但是,在沙漠打1口机井对几个农民来说,好似异想天开。郭万刚动员几个二代治沙人集资3万多元,在沙漠里平整土地,治沙打井,当所有的资金都花完了,大家又卖猪、卖羊、卖粮食为治沙筹集资金。后来,在政府20万元的贷款支持下,一口156米深的井4个月后终于出水,出水的瞬间,就别提大家有多高兴。图为拖拉机在沙漠栽植麦草和梭梭。

2003年,在两代人的共同努力下,八步沙7.5万亩的沙漠全部栽上了树。郭万刚主动请缨和另外几位治沙人承包了八步沙以北的黑岗沙、大槽沙、漠迷沙三大风沙口,进行治沙种树。经过12年的苦干,第二代治沙人又将黑岗沙、大槽沙、漠迷沙三大风沙口变成了草木绿荫的绿洲。郭万刚和大家越干越来劲,于2015年,第二代治沙人又承包了八步沙80公里外的麻黄塘沙区,向15.7万亩荒漠发起挑战。

2017年,郭万刚的侄子郭玺又加入到了“八步沙”林场,成为第三代治沙人。郭玺说:“爷爷病危临走之前,跟我们兄弟四个交代过,在四个孙子当中,必须有一个人去继承看护八步沙。现在大伯也年龄大了,我有责任和义务进驻八步沙,要把八步沙看管好、治理好”。图为第三代治沙人郭玺在“时代楷模”颁奖典礼现场,讲述八步沙从沙漠变为绿洲的感人故事。


“在六老汉和三代治沙人的共同努力下,一望无际的沙漠变成了绿树成荫的绿洲。每当夏天,以往骄阳似火暑气逼人,却变成绿树成荫,莲叶遮天,生机盎然的景象。38年来,我们一共完成治沙造林21.7万亩,封育管护面积达到37.6万亩,相当于再造了4个八步沙林区”。郭万刚动情的说。图为郭万刚在林场办公室打电话。

经过三代人38载的苦心打拼,活跃的八步沙黄沙被广布的绿色密林牢牢地牵制住了,八步沙林场的周围也成为了当地百姓的安居乐业的幸福“港湾”。近年来,陆续有3万多村民从贫瘠的大山里搬至此处。肥沃的农田、日光温室、便捷的出行条件,使八步沙林区附近的老百姓走上了脱贫致富的路子。图为第一代治沙人张润源和老伴在自家门前。

八步沙“六老汉”一代接着一代干,实现了沙漠变绿洲,治沙又致富的目标。目前,发展成了集造林绿化、防沙治沙、苗木培育、种子采集、产业培育、家禽养殖为一体的专业化大型林场。不仅完成了父辈们的遗愿,守住了这片林子,更让这片林子养活了这方人。图为第二代治沙人石银山在沙漠治沙。


同时,八步沙林场积极探索黄花滩生态移民产业开发项目,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建立“按地入股、效益分红、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公司化林业产业经营机制,流转沙化严重的土地1.25万亩。在立民新村、为民新村2个移民点栽植以枸杞为主的经济林基地7500亩,在兴民新村完成梭梭接种肉苁蓉5000亩。

谈到未来的发展,郭万刚笑眯眯的说:我们将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发展经营模式,建立4万亩的肉苁蓉基地,将为西北地区沙漠产业规模化开发经营、移民区林业产业化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如今的八步沙,黄沙肆虐的沙丘不见了,出现在眼前的是梭梭、肉苁蓉、枸杞、沙枣、花棒、白榆、柠条筑起的绿色生态屏障,高纵入云的绿色丛林,在阳光的照样下生机盎然,向几代治沙人展示着这片神奇跃土的生机和希望。

2019年春季,在郭万刚的带领下,二代、三代治沙人又承包治理甘蒙边界山水林田湖项目工程治沙2680亩,十二道沟东侧承包植被恢复1500亩,补植补造11000亩,防沙治沙工程10000亩。这一连串的数字,向人们诠释着八步沙的发展目标和前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