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拳:最接近于成熟阶段的早期太极拳

绵拳:最接近于成熟阶段的早期太极拳

绵拳:最接近于成熟阶段的早期太极拳

李新方

这要先从武禹襄(1812~1880)早期研创绵拳的历史背景谈起。中国早在隋代(600~619)以前就发明了火药,很快被军事家用于战场,据宋代的《守城录》记载,当时已有大型火炮和手持发射的管形火器,直到清代大约一千年处于冷兵器与火器交替的时代。在这样的战争条件下,武术发生了两个方面的重要变化,一是由注重器械向注重拳术发展,二是由注重战场武术向注重民间武术发展。而器械与拳术,战场武术与民间武术,既有区别,又有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春秋时在越王勾践完成复国大业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越女剑术,就是一种民间武术。后来枪术上升到“百兵之王”的地位,又出现了兵枪和游枪两大流派,游枪就是枪术的民间流派。然读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拳法似无预于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门之艺也,故存于后以备一家”,很明显,是根据战场需要而研究拳术的,而且对拳术仍不如对器械重视,这是因为冷兵器在当时的战场上仍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

绵拳:最接近于成熟阶段的早期太极拳

到了清代,火器进一步发展,对军队的要求也由体力型转向智力型,特别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后,列强入侵,太平天国革命,封建社会在持续两千多年后面临土崩瓦解,中国社会进入大动荡、大变化的历史时期。各地的许多武林志士们,似乎都不同程度地预见了中国社会后来的一系列变化,将来需要的武术是以发展智力为主,更注重拳术,拳械无别,单兵战术与指挥艺术无别,融技击、养生、修道于一体,习练者平时用以防身、健身、修身,磨炼筋骨,留以有待,到了战场可以迅速掌握先进火器的使用本领,又可以使用拳术和冷兵器近身搏斗,这样一种更高级的民间武术。

这一时期,武术作为冷兵器时代军事技术正在退出战场的主要地位,同时又是武术发展的巅峰,故中国武术流传至今的优秀拳种大多都产生于清代晚期。王宗岳、武禹襄,就是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众多武林志士中的两位知音,他们虽不曾谋面,却都在做同一工作,王宗岳率先在理论研究中取得突破,写出了中国武术史上划时代的巨著《太极拳论》。而武禹襄在没有见到王宗岳论之前创造的拳术称为绵拳,是最接近于成熟阶段的早期太极拳。据《太极拳源流之谜》一书,“曰绵拳、粘拳或黏拳,这是太极拳早期之雏形”。姚继祖《武氏太极拳全书》也说:“太极拳在永年及永年周围邻县一带,都管它叫粘拳或绵拳。直到永年国术馆成立后,才逐渐改称太极拳”,可见早期绵拳影响之深。

绵拳:最接近于成熟阶段的早期太极拳

当然,早期的绵拳与后来的武式太极拳,不可能完全一样,但从名称来看,与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相比,已经明显地发生质的变化,也许从“吕红八下虽刚,未及绵张短打”(《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受到启发,而向以柔为主、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的方向发展,而其他被认为创于王宗岳论传世之前的早期太极拳,则明显偏刚,而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的太极技术含量明显缺乏。

从武禹襄的习武经历来看,武禹襄的绵拳并非直接继承,而是在博釆众家之长的基础上融会贯通,独出机杼,重新创造出的兼各家之长,无各家之弊,独有无穷之妙的新拳术。武禹襄与武澄清、武汝清两位兄长,幼习家传洪拳,杨禄禅亦习之,同为拳友(见《从永年走向世界一一永年太极拳史料集成》)。并共同研习永年一带原有的其他拳种,如“二郎拳、六合拳、梅花拳、劈挂拳、春秋拳等,诸拳种交相融合,学而后化,自成一家”(《太极拳源流之谜》)。

绵拳:最接近于成熟阶段的早期太极拳

但武禹襄并不满足已有的成就,“初闻有精是技者,虽千里必往学”(《永年县志·武禹襄传》),“道光、咸丰年间,常与北京会友、万盛等镖局局首来往,切磋技艺,在京兼釆各拳派之长,学而化之,为后来另创一派打下基础”(贾朴《简注一一武派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史料之一》),而“访武陟县赵堡镇陈清平”(《永年县志·武禹襄传》),只是“研究月馀”(同上,另见李亦畬《太极拳小序》),有可能“拿出了王宗岳《太极拳谱》......共同研究”(于志钧《中国太极拳史》),故能“研究月馀,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李亦畬《太极拳小序》)。

绵拳:最接近于成熟阶段的早期太极拳

武禹襄与杨禄禅的关系是拳友,“常与比较”(同上),即经常切磋技艺。 杨禄禅的长子凤侯早卒,次子班侯“从武禹襄学,并得传王宗岳拳谱及武氏的部分著作,艺愈精进,在北京颇负盛名”(顾留馨《太极拳术·各拳派的代表人物》)。另据唐豪、顾留馨《太极拳研究·武禹襄传》:“禄禅次子钰,字班侯,从禹襄读书,禄禅尝问班侯读书之质禀如何,禹襄以为读书不甚聪敏,习拳极为领悟。禄禅遂请禹襄多课以拳技。故班侯之技多得之禹襄”,后经武禹襄之兄武汝清引荐,杨禄禅父子到北京教拳,“杨式所传有大架小架之别者,以班侯学于禹襄者为架式紧凑之故”(同上)。

唐豪、顾留馨《太极拳研究·武禹襄传》还说:武禹襄“读书不仕,兄弟宦游在外,他独居乡里,以授读自遣,暇则致力于太极拳。故老相传他手臂有三百斤之力,而犹多招门客择其力大有勇者与之相仆,以验技巧,故其术尤为精到”。而王宗岳《太极拳论》,这一海内孤本之所以传到武禹襄手里,正因为他的自身条件和所创绵拳已经接近或达到王宗岳拳论中的理想境界。

绵拳:最接近于成熟阶段的早期太极拳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