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如果德国首先制造出原子弹,首先会投向美国还是苏联?

锋154817711


如果德国先发明了原子弹的话,那么他们心中所想的攻击目标与实际攻击目标会有所不同。

1945年8月,美国的轰炸机在日本的长崎和广岛各扔下一枚原子弹,当恐怖的蘑菇云升起以后,地面上留下的废墟让人看了不寒而栗。日本原本想要实行“一亿玉碎”计划,他们要战至最后一个人倒下为止,但是他们见识了原子弹的威力后,马上就投降了,可见原子弹的威力是多么恐怖。

1939年初,德国化学家哈恩和物理化学家斯特拉斯曼发表了铀原子核裂变现象的论文,全世界开启了关于核能量的研究。美国、英国和德国都进行了核研究,三个国家的核研究在1942年以前基本处在同一水平线上,但是美国在1942年8月施行“曼哈顿工程区”计划后,凭借着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他们花了两年半的时间就率先把原子弹造出来了。德国原本有机会先把原子弹发明出来,但是他们过分相信德军坦克机械部队的威力,于是就没有在原子弹项目上多做投资。

1945年1月下旬,盟军全线进抵莱茵河,而苏军正在计划攻打离柏林只有60公里的屈斯特林。如果德国同样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并在1945年1月就把原子弹发明出来的话,那战争的过程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德军制造出原子弹后,值得他们轰炸的只有美国、苏联和英国,其中英国的可能性最低。1940年,德国轰炸英国伦敦的时候,英国不仅报复性轰炸了德国柏林,还扬言与德国战斗到底。希特勒心里很清楚,美国和苏联是英国负隅顽抗的精神支柱,只有美国和苏联倒下了,英国才会投降。美国到二战结束的时候,总共才制造了三枚原子弹,以德国的工业能力,他们顶多能造出两枚原子弹,这两枚原子弹肯定会用来轰炸美国和苏联,如果用于轰炸英国的话,那不会产生太好的效果。

1945年2月,美国、苏联和英国三国召开的雅尔塔会议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提议讨论关于分割德国的问题,苏联的斯大林同意分割德国,英国的丘吉尔以自己对这个问题还没做好准备而使得这问题暂时被搁置下来。单凭罗斯福提议分割德国,希特勒就会先用刚发明出来的原子弹来轰炸美国!盟军中,英国处处防着苏联,而苏联对于英国的许多做法也是非常不满,如果不是美国的罗斯福从中调停的话,英国和苏联之间的合作关系可能早就崩了。

如果希特勒用原子弹来轰炸美国的话,那是一次赌博!要是美国因为害怕再次遭到原子弹攻击而选择与德国签订停止协议的话,那德国赚大了,美国退出战争,英国和苏联的同盟关系也维持不了多久,最后希特勒的第三帝国梦想真的可能实现。要是美国被原子弹轰炸后,他们没有退缩,而是加快原子弹的制造,那德国亏大了,他们将遭到疯狂的反击。希特勒在决定轰炸美国的时候,还要考虑到德国距离美国不下3000英里,这个距离使得德国用原子弹轰炸美国变得异常困难。

德国与其为争一口气而用原子弹轰炸美国,不如用原子弹轰炸苏联,效果会好很多。如果希特勒决定先用原子弹轰炸苏联,那么他肯定会轰炸莫斯科。莫斯科是苏联的首都,那里不仅是苏联交通枢纽,还是苏联革命精神的象征,一旦莫斯科被原子弹破坏,对于苏联人来说是一次大打击。美国和英国看到原子弹的恐怖威力后,未必敢突破德军在莱茵河的防线,他们极大可能是在莱茵河以东坚守观望。

美国和英国在德国西部边境观望,那么德国就可以集中精力对付刚刚受原子弹轰炸的苏联,甚至希特勒可以私下与美英两国签订协议,三方联手对付苏联这个“共同的敌人”。对于希特勒来说,一切停战协议都是缓兵之计,只要苏联被消灭了,美国和英国全都跑不了。

雅尔塔会议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提议分割德国,希特勒内心肯定很想用原子弹轰炸美国,但是用原子弹轰炸美国的效果却是一个未知数。如果德国先制造出原子弹,那么希特勒肯定会用原子弹先轰炸苏联,因为只有那样,原子弹所带来的利益才能最大化。


梓蕤


这个问题让希特勒非常不爽:大家都是成年人,为何一定要出选择题?难道我就不能两个都要?

不过从希特勒面临的内外处境来看,两个都不要或许是最佳的选择,因为相比于美苏两国,不共戴天的英国更有理由得到德国的“宠溺”,毕竟英国给德国添的堵,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德国足够幸运,能够率先研制出实战原子弹,那么英国一定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国家。

那么世界这么大,为什么一定要选英国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世仇难解

在历史虚无主义思想如此严重的今天,很多人习惯用今天的思维去思考曾经的历史,得出的结论自然南辕北辙。

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迄今为止最惨烈且影响最深远的战争,将日不落帝国彻底打下神坛,造就了美苏两国并驾齐驱的两极格局。

但是,在1945年9月2日二战彻底结束之前,美苏两极不存在,英国也仍然是苟延残喘的日不落。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德国不做长远打算,执意要用原子弹消灭最大的威胁,英国也绝对要榜上有名。而且因为近百年来英德世仇,英国比美苏更有理由荣居榜首。

1871年崛起的德意志帝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过程中,越来越需要广阔的市场和原料产地,简称“殖民地”,而这恰好是日不落帝国最富裕的财产。但英国表示翻滚吧牛宝宝,于是英德矛盾激化,并最终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而一战并未让德国实现鸟枪换炮的目标,反而因战败被英法等国扒得底裤也不剩,海外殖民地完全丧失,这使得德国上下对英国的仇恨无以复加。

二战爆发后,英国的绥靖政策曾在客观上帮助德国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随着丘吉尔的上台,英国由搅屎棍一跃成为茅坑里的石头,这让希特勒措手不及。

本以为敦刻尔克的“放水”可以让丘吉尔理解希特勒想要英德和平的“良苦用心”,但不上道的丘吉尔摆出了宁可打烂日不落也要死磕德意志的架势,这让难以跨越英吉利海峡的德国不得不陷入两线作战的尴尬境地。而对于德国而言,两线作战是其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

因此,就冲希特勒咽不下的这口气,第一颗原子弹也要首先颁发给丘吉尔绅士。

2、阻挠统一

对于二战中的德国而言,最大的敌人无疑就是苏联,这不仅是因为苏联国土面积广大且拥有德国梦寐以求的资源,更因为此时的苏联也有将红旗插遍全球,尤其是首先插遍欧洲的野心。

于是为了达到一击必杀的效果,德国先于1939年8月23日与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协定》,结成事实上的军事同盟,德国不仅获得了更充足的战备时间,更得到了苏联源源不断的资源。

而在苏联忙着构筑东方战线时,东部没有后顾之忧的德国迅速席卷西欧,将号称西欧第一军事强国的法兰西打倒在地。

德国发动二战的主要目标,是掠夺土地和资源。而之所以要拿下面积小且资源少的西欧,目的在于保证进攻苏联时没有后顾之忧。理论上只要英国同意与德国媾和,哪怕丘吉尔与希特勒平起平坐,都是德国的重大外交胜利。

但希特勒明显低估了英国的能量,虽然自一战后早已盛极而衰,但作为资深的欧洲搅屎棍,英国始终战斗在维护欧洲分裂的一线岗位上,无怨无悔地给别人添堵。

如果英国同意媾和,日不落帝国的衰落速度毫无疑问必定会大大减缓,但必然违背了英国的初衷。再加上英国的抵抗决定了美国的支持力度,丘吉尔能做的就是一直“刚”下去。

所以,在不列颠之战取得胜利后,英国仍然在世界各地与法西斯开战。而且在苏德战争爆发后,丘吉尔还暂时抛弃了根深蒂固的反共思想,大力援助苏联,使德国陷入了事实上的两线作战。

所以,希特勒要想胜利,必先灭苏联;而欲灭苏联,必先平西欧;而欲平西欧,此先屠英吉利!

3、敲山震虎

核武器和常规武器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不仅有毁天灭地的巨大威力,更有超乎寻常的心理威慑力,无论对敌人还是盟友。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分别投在广岛和长崎的两颗原子弹,在彻底击垮日本抵抗意志的同时,也令盟友斯大林大为惊骇。

同样的,如果希特勒想要的是整个二战的胜利,那么理论上无论原子弹落在美国、苏联还是英国,都必然令整个世界胆战心惊。即便原子弹没有落在自己国土,也会在恐惧中瓦解抵抗意志。

而因为二战期间德国始终没有研制战略轰炸机,这意味着德国即便成功拥有了原子弹,也必须手拉肩扛地送到投放点。

希特勒:你特么在逗我?

不过好在二战期间,德国的液体火箭技术不断发展成熟,V2火箭更成为世界上第1枚大型火箭弹道导弹。

不过由于V2火箭的最大射程只有320公里,这意味着德国将原子弹投向美国本土根本就不可能。

因为和苏联陆地相接,因此即便不使用V2火箭,德国也能够将原子弹投放在苏联境内。

但问题是早期的原子弹威力较小,例如美国研制的小男孩原子弹毁伤半径为2公里左右。如此当量的原子弹投放到国土面积2200多万平方公里的苏联显得杯水车薪。而且希特勒攻打苏联的目的就是为了占领苏联,将苏联变成核污染区不符合德国的利益。

相比之下将原子弹投放到英国是最为合适的,首先英国距离欧洲大陆不远,V2火箭的射程满足条件;其次英伦三岛面积并不大,一枚原子弹造成的灾难效果明显。

所以,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利益考虑,德国将原子弹投向英国都是最佳的选择。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德国一定会向苏联投原子弹。

为什么呢?德国认为苏联的威胁更大。

事实上,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已经战败投降过一次。

当时虽法国人下了狠手,但英美却有留余地,还帮助德国稳定了经济。

在希勒特上台之前,德国经济一度几乎崩溃,马克因通货膨胀成为废纸。

然而在英美的帮助下,尤其是美国的大力支援下,德国经济不但稳定下来,还有所恢复。

然而,苏联历史上却从没有德国困境时候,帮过德国什么帮,只有趁火打劫而已。

再看,德国在西线作战总体是比较文明的。

比如“希特勒青年”师长尔特·迈尔,因屠杀的27名加拿大战俘当做战犯起诉,法庭当时对他有5项指控,最终被判终身监禁。

然而,迈尔这种所谓的屠杀,在东线还叫个事吗?

东线的苏军和德军战俘,能够活到战后的都是凤毛麟角。早期被俘的苏军战俘,包括斯大林长子在内,大部分都死于处决或者恶劣的环境。

苏德互相残杀,是有民族仇恨的。德国如果抑制不住苏联,后果不堪设想。

实际上,也是如此。

苏军杀入柏林以后,至少强奸了数万名德国妇女,在整个的国境内的强奸案至少有数十起。

更重要的是,苏联战胜以后,强行吞掉了原属于德国的东普鲁士领土,并且数百万德国人全部赶走。

这些普鲁士的发源地东普鲁士,竟然就变为外国了,但德国目前已经无法要回来。

所以,如果希特勒真的有了原子弹,一定会去轰炸苏军控制的某个城市,然后恐吓苏军不得继续进攻。

相比起来,英美法的威胁较小,还可以谈判解决,但苏军不可能。

电影《帝国的毁灭》中,柏林战役期间,德国代表去苏联那里谈判。

苏联元帅第一句话就是:德国必须无条件投降。

德国代表说:我国不能接受无条件投降。

苏联元帅面无表情的回答:那我们就会毫不留情把你们消灭干净。


萨沙


我是生活问道。

二战的进程中出现过几次非常有代表性的行动,例如敦刻尔克大撤退,近四十万英法联军的逃脱生天成为了日后反攻的主力、例如日本偷袭珍珠港,直接将美国这个战争怪兽拽进了二战第一线。


二战最后一个投降的国家日本,其疯狂的玉碎计划在两枚原子弹的蘑菇云下被撕扯的粉碎。

从原子弹爆炸那天开始,战争就已经突破了延续几千年的模式,“生存还是灭亡”真正的成为了一道选择题。

大家知道的是原子弹是由美国人率先研制出来的,但恐怖的是,最先研制原子弹的国家确是德国,而且,如果不是英国特种部队两次摧毁了德国研制基地和设施,战争的走向会是什么样谁也不敢想象。

在现在美好生活下,我们应该来想象一下如果这个毁灭重器真的被德国率先掌握了,人类将面临什么样的结局?

1944年的某天,德国在苏联战场节节败退,进攻并消灭苏联已经成为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苏联经过几年的坚持,终于迎来了大反攻,在战略上掌握了主动权,并为盟军开辟第二战场打下了基础。

夏季,随着盟军在诺曼底成功登陆,两面受敌的德国彻底丧失了常规战场的战略主动,如果没有奇迹出现,战争将在能预见的时间内结束。

德国人善于创造奇迹,这次也不例外,他们已经研制成功秘密武器------原子弹。一个人类历史上从没有出现过的毁灭性武器。德国同样知道这件武器的恐怖,研制成功伊始,就着手使用的计划。

摆在德国面前的难题是,原子弹不同于普通炮弹,无法实现量产,现有资源条件下,能够生产出一颗,已经是德国最大的能力了。

摆在德国面前对手有三个:

1,苏联

2,英法联军

3,美国

苏联:

面对战争陷入泥沼,德国人不得不反思巴巴罗萨计划的异想天开。苏联广袤的国土可以吞噬一切,任何国家与他的较量,都属于蛇吞象的游戏。

苏联不是不可战胜,但是要战胜苏联需要解决几个难题:

1,漫长的补给线。苏联人得益于国土的广袤,历次战争中都充分利用焦土政策达到迟滞、消耗、拖垮侵略者。拿破仑如此,德国也是一样。

2,恶劣天气。苏联大部分地区地处寒带,夏短冬长,而且极寒天气居多。因此,很多人开玩笑说打败德国的不是苏联人,而是天气。

3,强大的工业能力和丰富的物产资源

作为新兴工业国家,由于苏联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国家体制,经过两个五年计划的苏联工业水平快速提高,尤其是重工业发达。苏联拥有丰富的石油、钢铁、森林、煤矿等战略资源和强大的开采能力。发达的重工业和丰富的资源储备满足了苏联源源不断的战争需求。而且,苏联本身就是农业大国,粮食资源虽然有困难,但绝对能做到长期坚持。

4,苏联人口基数庞大。

苏联在二战时拥有人口数量多达两个亿左右,年龄结构合理,虽然战争中人员消耗巨大,但苏联依旧可以长期保持600万以上的军事力量。

以上四条决定了对苏联绝不能采取速战速决的打法,恰恰相反,苏联是一个必须要静下心来,心无旁骛,专心致志来对付的国家。通过缓慢占领,逐步蚕食的政策实行百年计划,每占领一地,则进行人口置换,教育改弦。让占领地成为下一个占领地的补充基地,一点点压缩苏联的生存空间。


美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别人看来是残酷的,在美国看来则是商机无限的。美国通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一举确立了发达国家的实名,如果说有一个国家喜欢战争的话,那一定是美国。

二战也不例外,如果不是美国的加入,德国虽然面临巨大战争困难,但是欧洲不至于做为主线开辟第二战场。美国强大的武器,精湛的技战术,高素质的兵员构成都不在德军之下。

还有一个让德国非常苦恼的事实,美国虽然加入了战争,但是美国本土却又远离战火袭扰,没有哪架飞机可以连续飞行几千英里到达美国本土,也没有哪个国家有美国那么强大的海军实力。


因此,不得不遗憾的说,无论是苏联还是美国,都不是一颗原子弹就可以达到目的的。

我们再来看看英国:

二战中,欧洲国家大多两个结局,要么被德国侵占,要么和德国沆瀣一气。唯一的例外就是英国,得益于英吉利海峡和英国当时还算强大的皇家海军,英国本土虽然遭受了德国地毯式轰炸,但依旧保持国家独立,国土完整。

敦刻尔克大撤退的近四十万联军也在英国本土养精蓄锐,戴高乐的法国流亡政府也在英国设立了临时政府。英国已经成为了二战中欧洲的抵抗中心。

如果要摧毁英国政府的抵抗决心,必须最大限度的打击英国本土社会。


最主要的,美国属于逐利而为的国家,一旦原子弹巨大的杀伤力超过了美国预期制订伤亡率的可能,将会严重影响到美国开辟第二战场的决心。

一旦美国停止欧洲计划,哪怕是只停止一年左右时间,德国就有足够的时间生产出威力更大的原子弹,而且绝不会是一颗,加上的货已经研制成功的V-2导弹,英国不得不最终选择屈服。作为老牌帝国的英国,德国会留给他足够的面子,保持国家独立完整,但是要解除全部武装。


英国的妥协带来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是巨大的,灾难性的,所有的抵抗组织都将遭到德军无情屠杀。苏联震慑于德国恐怖武器威胁,不得不减缓反攻步伐,实现实际的停火线分割。德国有足够的时间调整战略规划和战术部署,也有足够的时间将欧洲彻底稳定下来。

德国还会和美国谈判,双方很有可能会达成保护条约,也就是说不干涉双方既得利益。欧洲是德国的,亚洲是美国的,日本将被无情的踢出轴心国圈子。

经过几年的势力分割,美国也将会拥有属于自己的核武器。相对于德国在苏联的长期战争,美国会持续良好的发展势头。受限于德国的投放能力的瘸腿,美国可以放心的在欧洲或是苏联挑衅德国的军事力量。

由于苏联长期处于疲惫应战的状态,欧洲国家集体崩溃。欧洲和苏联将会是最终的损失承担者,远东的日本依旧逃离不了被阉割的局面。

美国和德国最终会就苏联问题达成协议,苏联能不能承受的住两大军事集团的联合进攻和核武器的威慑,将是个未知数。

总而言之,如果德国率先研制出并使用核武器的话,战争形态和结局必将被改写。


生活问道


毫无悬念一定是首先投向苏联。

德国和苏联之间的战斗尤为激烈,而且是在欧洲战场短兵相接,但是德美之间并没有展开殊死较量。

在二战前期,美国的战争重心是在太平洋战场。


珍珠岛事件后,美国也是在1941年12月7日先对日本宣战;德国和意大利是日本的盟友,所以对美国宣战,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才以宣战作为回应。

美国卷入二战后,与德国的冲突主要是在北非、地中海等地,如西西里岛战役。

除此以外,德国和美国真正的大规模较量,其实是1944年诺曼底登陆以后的事情了。

因此,德国不可能舍近求远。

在美国还没有对德国造成致命威胁,而苏联已经步步紧逼的情况下,发明出原子弹,肯定是要先对苏联动手。

在用原子弹击败苏联并震慑美国后,再去尝试跟美国和谈,进而牺牲掉英国,这才是希特勒们可能会做的事情。


事实上,希特勒甚至被逼到准备对苏联动用化学武器,经人劝说后才打消念头。

理由是:大家都有化学武器,如果开了这个头,德国肯定会遭殃的。

试想:如果希特勒拥有独一无二的原子弹,岂会放弃对苏联使用这种灭绝性武器呢?


HuiNanHistory


二战前,德国的核研究曾一度领先世界。德国的科学家很早就意识到了研究核武器的重要技术,可是这些爱好和平的科学家却不去研究。据一位德国科学家说:“我们之所以没有成功研究出来原子弹,是因为大部分人不想真正搞……如果我们希望德国获胜,我们不会造不出来。”


如果德国科学家真的全力以赴去研究原子弹,就有很大可能将它制造出来。那么,希特勒肯定会把原子弹投入战场。真的如此,那么世界人民在当时就会面临巨大的灾难,后果不堪设想。可是,问题来了。如果德国率先制造出原子弹,第一个会选择将它投到哪个国家呢,是苏联还是美国?

毫无疑问,德国肯定会将原子弹用在苏德战场,将它投到苏联战场。

第一,相比之下,德国元首更讨厌苏联。

希特勒受历史思想的影响,认为犹太人就是出卖耶稣的犹大的后人,而且还将犹太人看作是德国财政和经济上的寄生虫,在吮吸着德国所有毛孔里的血。希特勒还认为犹太人就想借用马克思(犹太人)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来消灭所有非犹太国家。碰巧的是,苏联这个社会主义国家就与马克思主义关联很大。因此,希特勒最为憎恨的就是犹太人和苏联。

早在20世纪20年代,也就是德军入侵波兰10多年前,希特勒就认为德国的侵略方针是先大陆后海洋,而核心就是先占领中欧和苏联西部。可是,由于二战爆发后的形势不允许。所以,德国不得不先对英法下手。

在战争后期,德军即将失败时,德国更想让西边的盟军(主力是美英法)占领德国,而不是东边的苏联。

第二,苏联对德国的威胁更大。

苏联在二战期间,总共动员了大概3000万到4000万之间的人,抛去牺牲、被俘和失踪的兵力,到战争结束的时候还剩下多达1280万的兵力。二战期间,虽然苏军和美军的兵力在巅峰时期都达到国1000余万兵力,但是苏联是将这些兵力全部用在苏德战场,而美军还在太平洋战场投入了大量兵力。

苏德战场上,德军死亡和失踪380万、被俘100多万,伤病约700万,总计大概有1180万德军损失在苏军手中。德国在二战总共动员1700余万人,到投降时还剩250万。简单计算,可以得出,德军在非洲战场、西欧战场等其他战场合起来损失的兵力也就270万兵力。这要比在苏德战场上死的兵力少得多。

这就可以看出,苏联对于当时的德国讲,是最大、最危险的敌人,需要首先解决。

第三,苏联具有丰富的矿产、石油等资源。

大家都知道,像日本、德国这样国土面积较小的国家,他们的资源都很匮乏。而苏联却有丰富的战略资源。希特勒就想要尽快占领苏联,以获取矿产、石油等资源,来维持战争。他就曾沮丧地说:“如果我无法得到足够的石油,我就不得不结束这场战争。”

由于法西斯德国的燃料能源资源储量很有限,就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德国很多很好的军事行动不能付诸实施。在1945年,德军就是因为燃料缺乏,很多的新式喷气战斗机和重型坦克在地面就被盟军空军炸毁。

总而言之,德国是要首先啃掉苏联这个硬骨头,才会集中精力去解决以美英法为主的盟军。所以,德国在二战如果研究出原子弹,肯定是现在苏德战场上使用。


历史新见解


毫无悬念一定是首先投向苏联,就不要说原子弹这种大杀器了,德国人曾经急的一度要在东线战场动用毒气,只要能击败苏联,德国人可以无所不用其极。因为苏德战场才决定着战争走向和结果,关于这一点,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在日记中专门有过记录。



(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上将)

1941年底法西斯德军在莫斯科城下遭遇挫败,12月15日起苏军在冰天雪地中发起反攻,强弩之末的德军在几百里战线上纷纷溃退,无论是前线部队还是后方大本营,都被糟糕的局势弄得惶惶不可终日,哈尔德每天的日记开头都是“非常困难的一天”或者“又是危急的一天,而1942年1月8日则改成了“万分危急的一天”。

同一天德国陆军总司令部的一些军官建议,使用毒气也许能扭转局势,哈尔德记载到:“奥赫斯纳上校劝我对俄国人使用毒气战”,也许是东线天气过于寒冷,总之这项建议没有了下文。而关于核武领域,美英方面直到1944年底才确信,德国人至少在预计的战争结束前不可能造出原子弹来。

(党卫队领袖希姆莱)

这里面既有希特勒不够重视和热心的原因,也有希姆莱跟着捣乱的因素,他把许多核物理学家以“对第三帝国不忠”的理由给予逮捕或驱逐出境,甚至命令部分科学家去搞党卫队负责的那些乱七八糟的实验,从而使德国不能专心进行原子弹的研制。

当然,盟军特工对纳粹核计划的破坏也起了一定作用,比如对挪威重水工厂的破坏,指引盟国空军对德国本土科研基地和实验场地的轰炸,严重破坏了这一进程。美国人耗费20亿美元和三年时间,动用10万人才于1945年7月试爆成功原子弹,德国人显然已不具备美国这样的条件,但如果德国真的能在同一时期制造出核武器,它会毫不犹豫的投向苏德战场。



德国缺乏投掷到美国本土的有效手段。

二战时期的德国空军其实是只是一支“战术空军”,它缺乏重型战略轰炸机,不能对苏联迁至纵深的军事工业进行打击,甚至在不列颠空战中不能让英国屈服,只沦为了协助地面作战的支援部队。因此,即便德国造出了原子弹,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面对浩瀚的大西洋德国人也只能“望洋兴叹”而无力将那个东西扔到北美洲去,毕竟不是手榴弹。

哪怕是战争末期,德国人搞出来的最早投入实战使用的弹道导弹V2火箭,其有效载荷仅仅是2000磅的烈性炸药,水平射程更只有200英里(约合320多公里),隔着英吉利海峡揍揍英国还可以,攻击美国本土是不可想像的。



(二战德国的火箭)

德国在西线战场也没有足够的空中优势。

德军在1941年到1942年度能够在东线保持战略主动权,与德国空军的力量仍然强大很有关系,1943年德国共生产飞机24807架,而苏联生产飞机10600架,按理德军完全可以继续保持空中优势。但盟军对德国本土的持续性战略轰炸,迫使德国空军牺牲前线利益而集中兵力于本土防御,否则军事工业和石油工业被摧毁后将无力维持战争,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苏联才于1943年7月前后夺取了战略制空权。

然而西线的盟国空军拥有更加巨大的优势,在持续五年多的战略轰炸中,盟军共出动轰炸机44.4万架次和战斗机268万次,损失飞机约40000多架,而德国空军损失飞机高达57385架,到战争后期几无还手之力。换句话说,如果德国人放弃西线的空权全力对付苏联的话,是极有可能控制战场上空的,也才有投掷原子弹的可能,而在西线战场根本没有这个机会。美军后来核袭日本时,就是彻底掌握了制空权,日本人毫无还手之力,只能由着人家想炸哪就炸哪。



苏德战场牵制着纳粹德军的陆军主力。

根据朱可夫的回忆,到1944年底德军地面作战部队约有540万人,其中的野战陆军主力的80%近370余万人在东线战场(尚不计仆从国军队),拥有8000多辆坦克自走炮和飞机4100余架。而在同一时期的西欧战场,德军只有75个不满编的师100余万人,坦克和强击炮1600辆以及飞机1750架,显然,东线战场才是决定德国命运的方向,但凡有了原子弹,希特勒肯定会第一时间扔到东线去,只要解决了苏联,美英盟军根本不在话下。

到1945年初,美英盟军在西线大约有280万地面部队,希特勒发动的阿登反击战只拼凑了30万人就把美军打得七荤八素,丘吉尔甚至向斯大林求援,要求苏军发动攻势减轻盟军压力。试想一下,如果纳粹德国能用核武器首先击败或重创苏军,从而腾出200万精锐陆军调往西线,会是什么后果?盟军一定被赶下海去。

(传说中纳粹德国的黑科技)

纳粹对苏联和美英的政治立场截然不同。

即便德军在东西两线都趋于崩溃的时刻,希特勒仍然幻想“到一定时候英国人会清醒过来”,亦即美国和英国因为害怕苏联红军席卷欧洲,最终会跟德国联合起来保卫旧大陆,使之“不受布尔什维克的统治”。整个二战期间,德军对东西两条战线实行的政策是完全不同的,包括对城市的摧毁、战俘的管理和文化的劫掠,这是与希特勒强烈的种族主义和反布尔什维克主义密切相关的。

在骨子里,纳粹仍将东方的斯拉夫人视为劣等民族,灭绝和屠戮的顺序仅次于犹太人,他们可以考虑对苏军使用毒气,但在西线却从来没有动过这个念头。如果德国真的在战争结束前制造出原子弹来,他们首先使用的对象是不言而喻的。

(纳粹德国的决策团队)


度度狼gg


如果德国首先造出原子弹,并不是他想用哪就用哪,而是他还能在哪用。研制原子弹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美国的曼哈顿计划共有10多万人参加,前后耗资20亿美元,耗费了3年时间才成功。德国即使能比美国更早研制出原子弹,也早不了多久,技术水平也只会更低,数量更少。

最好的目标是英国了,英国是美军攻击欧洲的前进基地,而且人口稠密,工业发达,应该算一个不错的目标,可惜,45年英国也不是这么容易攻击到的。此时德国已经失去了制空权,美英空军肆无忌惮的在德国本土进行轰炸,德国空军连保护本土都做不到,而且原子弹质量太大,V2飞弹的载重量也远远不够携带原子弹,因此英国也别想了。

45年的德国上空,已经和公共场所无异,美英飞机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要想在这种情况下攻击到对方的本土,已经是一种奢望。

1941年底法西斯德军在莫斯科城下遭遇挫败,12月15日起苏军在冰天雪地中发起反攻,强弩之末的德军在几百里战线上纷纷溃退,无论是前线部队还是后方大本营,都被糟糕的局势弄得惶惶不可终日,哈尔德每天的日记开头都是“非常困难的一天”或者“又是危急的一天,而1942年1月8日则改成了“万分危急的一天”。同一天德国陆军总司令部的一些军官建议,使用毒气也许能扭转局势,哈尔德记载到:“奥赫斯纳上校劝我对俄国人使用毒气战”,也许是东线天气过于寒冷,总之这项建议没有了下文。而关于核武领域,美英方面直到1944年底才确信,德国人至少在预计的战争结束前不可能造出原子弹来。

这里面既有希特勒不够重视和热心的原因,也有希姆莱跟着捣乱的因素,他把许多核物理学家以“对第三帝国不忠”的理由给予逮捕或驱逐出境,甚至命令部分科学家去搞党卫队负责的那些乱七八糟的实验,从而使德国不能专心进行原子弹的研制。

如果德国真的能在同一时期制造出核武器,它会毫不犹豫的投向苏德战场。

哪怕是战争末期,德国人搞出来的最早投入实战使用的弹道导弹V2火箭,其有效载荷仅仅是2000磅的烈性炸药,水平射程更只有200英里,隔着英吉利海峡揍揍英国还可以,攻击美国本土是不可想像的。

然而西线的盟国空军拥有更加巨大的优势,在持续五年多的战略轰炸中,盟军共出动轰炸机44.4万架次和战斗机268万次,损失飞机约40000多架,而德国空军损失飞机高达57385架,到战争后期几无还手之力。换句话说,如果德国人放弃西线的空权全力对付苏联的话,是极有可能控制战场上空的,也才有投掷原子弹的可能,而在西线战场根本没有这个机会。美军后来核袭日本时,就是彻底掌握了制空权,日本人毫无还手之力,只能由着人家想炸哪就炸哪。

二战开打很长时间美国人其实都是在坐山观虎斗,目地不难猜出,与交战双方都有交往,美国的军火商才能大赚一笔,事实上也是这样,德国的潜艇海上击沉了许多英国商船,许多美国武器至今仍沉睡在海底,德国人很清楚,如果第一时间内能拿下英国,就没有后来的欧洲反法西斯联盟,英国坚持不到美国参战,二战历史会重新书写,假如德国在二战时拥有了原子弹,在诸多攻击英国本土无法取胜前提下就会动用原子弹,别人不敢,但希特勒一定会这么做。

二战的阵眼在英国,没有拿下英国,德军才迎来了多路反攻的敌人,德国人肯定明白这一步关键棋,英吉利海峡让德军止步,多路分兵又犯了兵家大忌,原子弹的技术源于德国,但德国人却无缘使用,没在第一时间内打下英国就注定了结局,所以说,美国和苏联都不是第一攻击目标,拿下英国美国就不会参战,欧洲增援部队会让苏军彻底失去反击能力,言尽于此,可以断定,假如希特勒手里有了原子弹,苏军不是对手,物实的美国人不会去趟混水,受伤的一定是英国。








经常用了


这个问题真是无语,如果说德国人在二战首先发明了原子弹,希特勒干嘛非得对盟国投降呢?不管投降对象是美国还是苏联

二战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伤亡最惨烈,经济损失最严重的一次战争,据不完全统计,二战一共涉及到了61个国家和地区,近20亿人,伤亡人数近2亿,经济损失超过5万亿美元。二战的战争双方是以美国为首的盟国对抗以德国为首轴心国,战争的结果自然是盟国胜利,柏林地下室里希特勒自杀的枪声意味着战争的结束,世界文明终于又度过了一个大劫

但若是希特勒有原子弹,这个情况就会大不一样了

因为原子弹的巨大威力,再加上希特勒顽强坚定的战斗意识,德国人很有可能以此作为战争武器,这对于盟国,尤其是与德国接壤的苏联来说绝对是一次巨大的灾难,盟国唯一的机会就是希特勒原子弹制成的时间还很短,没有达到量产以及战略攻击的能力,抢在这个时间段之前把德国干掉,这就是最好的结果,但是伤亡可能会增加一倍不止。总之,这真是个灾难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如果德国能够首先完成原子弹的研发,那么只能用于对苏作战,无论从任何角度来说,德军真正犯头疼的是东线作战,而不是西线。在德军的思想认识当中,与美英等国的战争属于文明人之间的战争,在很多方面还是讲规则,对于苏联则不是一场文明人之间的战争,对苏联的许多做法都是不一样,在当时的战场情况之下,也逼着德军不得不考虑对促进对苏军使用核武器的问题。

1943年之后,德国已经在东线处于节节败退的状态,在这种背景之下,也许原子弹是唯一能够让德国挽回战局的一个机会。

当然了,对苏军使用原子弹也不可能挽救失败的命运,原子弹的研发非常困难的,德国在1944年以后才可能将其投入战争,由时德军已经全面败退了,仅仅使用一两枚原子弹不能真正的解决什么问题,双方已经达到千万级别的对抗,使用原子弹也就是可能取得一场战役的胜利,原子弹生产很麻烦。不可能广泛的使用,也许一次两次就可能再也没有了,德国还是无法避免灭亡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