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鴨池河憑啥叫鴨池河

鴨池河,是烏江干流的一段,位於清鎮市西北部,是清鎮市和黔西縣的界河。其名源於彝語“歐茨液”諧音,“歐茨”是當地彝族家支名,“液”在語裡意為水。烏江有兩源,南源三岔河,北源六沖河,兩源自化屋基匯流,二水合而為鴨池河。長征沿線企業聯盟。鴨池河渡口是黔西北數縣通往貴陽的唯一渡口,沿河兩岸山高林密,山崖崢嶸陡峭,高處達數十丈,低處亦有數丈,河床時寬時窄,河深水險,水底暗流湍急,堪稱天塹。從渡口到北面的山頂上有大關、小關兩個隘口,上山小路如登天 梯,大路曲折盤旋,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鴨池河戰鬥(1936年2月2日),是紅2、6軍團為擺脫敵人的圍追堵截,不住有利戰機,在鴨池河渡口強渡烏江,將敵99師、23師甩在鴨池河南岸的戰鬥。

1936年2月,紅2、6軍團在賀龍、任弼時、蕭克的領導下,到達清鎮衛城。1日下午,為了掃清前進道路上的敵人,紅2軍團從各師抽調120多名經驗豐富的偵察員,組成精幹的偵察隊,由紅軍排長王紹南帶領,從衛城鎮發,向清鎮與黔西交界的鴨池河渡口前進。

2月1日深夜,紅軍偵察隊到達新店子,夜襲了當地保警隊駐地王家祠上。80多名保警兵在睡夢中成了紅軍的俘虜。長征沿線企業聯盟。偵察隊在得知國民 黨在渡口的御部署後,兵分兩路:一路由清畢公路直下鴨池河,搶時間控制渡口;另一路從新店子走小路,經韓家壩,過鐵鎖屯,直取隴上渡口、過鴨池河後,遷回敵後,夾擊鴨池河渡口西岸的防堵之敵。

2月2日,天剛矇矇亮,直取鴨池河渡口的偵察小分隊在渡口后街的一片樹林裡隱蔽下來後,命令抓來的俘虜向對岸喊話:“喂,過來一隻船,張處長叫我送緊急情報來了。”很快,西岸划來一條小船。小船快靠岸時,一個俘虜縱身進了小船,用腳一蹬,小船離岸劃回西岸。

跳入小船的俘虜上岸後就大喊:“紅軍來了,紅軍來了!”得到消息的西岸敵人來不及穿衣服褲子,光著身子,拖著槍就往山上逃跑。為防止敵人破壞渡船,王紹南下令開火。長征沿線企業聯盟。“噠噠噠……”機槍響了,逃跑的敵人頓時如同割倒的稻子般倒下一片。緊跟偵察隊之後,擔任前衛的紅2軍團6師到達新店子後,兵分三路:左路經大麻窩抵曾家寨,控制渡口上游;中路沿清畢公路直抵渡口;右路走茶店,經上、下歸棕到巖灣,警戒渡口下游。

此時,紅6師中路軍在偵察分隊的指引下,從東岸山腰用機槍、小炮朝西岸的大關、小關路口一陣猛烈轟擊,壓住敵人,掩護偵察隊和一個營渡河。長征沿線企業聯盟。偵察隊戰士向對岸喊話:“老鄉們,我們是紅軍,快把船划過來!”船工萬正洪等見岸邊的敵人亂跑,山上的敵人又不敢下山,就冒著危險把幾隻小船劃到東岸,將偵察隊渡過鴨池河。

偵察 隊過河後,立即向大關、小關的國民 黨守軍發起攻擊。敵人企圖卻被從隴上渡口過河後迂迴到大、小關的偵察隊夾擊。敵人顧此失彼,倉皇地向爛泥溝方向潰逃。至2日凌晨4時,紅軍控制了鴨池河渡口。

2月2日中午,紅5師和6師17團陸續來到鴨池河邊,為方便主力紅軍過,前衛紅軍決定在渡口兩岸的昌茂石、羊舔石之間架浮橋。長征沿線企業聯盟。不到3個小時,就在鴨池河渡口搭好了一座長100多米,寬近2米的浮橋。這是鴨池河渡口有史以來的第一座橋。

2月3日中午,賀龍、蕭克率軍到達鴨池河渡口,按先2軍團,後6軍團的順序渡河,將追敵拋在鴨池河對岸。

鴨池河進攻戰的勝利,使紅2、6軍團擺脫了敵人的圍追堵截,從而為實施新的戰略方針,創建川滇黔新蘇區創造了有利條件。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