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屋坑、六股尖、樟源裡:有故事的地方

石屋坑、六股尖、樟源裡:有故事的地方

圖為中共皖浙贛省委駐地舊址

核心提示:休寧縣地處皖南山區腹地,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駐紮休寧的皖浙贛省委及其游擊隊和皖南紅軍獨立團曾為休寧、徽州乃至中國的革命事業,抒寫出壯麗的篇章。

石屋坑:皖浙贛省委駐地

“三年游擊戰爭,石坑貢獻最優。只為革命需要,甘願灑血拋首……”在修繕一新的石屋坑紅色紀念館,田裡村主任、石屋坑紅色文化的義務講解員張鐵山用並不標準的普通話向記者朗讀當年的紅軍獨立團政委、原南京軍區副司令員劉毓標少將於1985年10月10日寫就的《石屋坑往事》。

據休寧縣委黨史和研究室主任科員汪國慶介紹,地處皖浙贛三省交界處的石屋坑,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受贛東北蘇區和北上抗日先遣隊的影響,當地百姓具有一定的革命覺悟。1935年4月、5月間,方誌敏在柯村創建的皖南紅軍獨立團來到石屋坑開展活動,並建立了黨支部、農民團和婦女會等群眾組織。當年秋,閩浙贛省委書記關英向皖南轉移,由劉毓標等帶領到了石屋坑一帶。次年4月,閩浙贛省委改為皖浙贛省委,其機關就設在村中一幢三層樓裡,石屋坑成為指揮中樞。

石屋坑,不但是革命戰爭時期重要的省委機關駐地,也是有名的“支紅村”。當地村民冒著生命危險積極為紅軍游擊隊籌辦軍需物資,帶路,傳送情報,保護省委,掩護領導……譜寫出一曲可歌可泣的革命讚歌。

1998年5月,中共皖浙贛省委駐地舊址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8月,石屋坑被列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村中建設了星火石屋坑紀念廣場,原來的紅軍夜校改造提升為石屋坑紀念館。

六股尖:無名烈士紀念陵園

休寧縣鶴城鄉馮村村頭的六股尖無名烈士紀念陵園,青山巍峨、靜默無言。這塊紅色的熱土,埋葬著80多年前犧牲的30多位紅軍戰士和當地革命志士的遺骨。

汪國慶告訴記者,1935年12月,由熊剛、劉毓標率領的皖南紅軍獨立團一部在江西境內遭國民黨“圍剿”,被迫轉移。在從江西鄣公山經六股尖山脈到鶴城一帶活動途中,翻越六股尖時,遭遇暴風雪,飢寒交迫,因不能暴露目標不能生火,30多名官兵活活被凍死在海拔1400多米的高山上,或站立或躺下,或怒目圓睜、手中緊握鋼槍。來年開春後屍骨才被當地百姓悄悄掩埋。2001年5月,休寧縣人民政府修建無名烈士紀念碑。

陵園為青磚地面,粉牆黛瓦馬頭牆徽派迴廊式結構。紀念碑整體以塊石壘成並鑲嵌大理石碑面,主體高度達8米,碑前有文化牆和浮雕,烈士陵園的正門樹立了青石碑坊。

六股尖無名烈士紀念陵園1995年列為休寧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6年列為“黃山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0年公佈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駐軍部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樟源裡:兩條標語見證鬥爭激烈

休寧縣鶴城鄉樟源裡是第四批中國傳統古村落,舊稱鄣源,始建於宋代,至今已有近千年歷史。這裡也是一片紅色土地,現存的兩條標語深刻說明當年革命與反革命之間殊死鬥爭的激烈程度。

鶴城中心小學校長程亮告訴記者,1934年7月至1935年1月,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深入皖、浙、贛、閩諸省國民黨統治的薄弱地區,行程5000餘里從事抗日宣傳,同國民黨反動派作殊死鬥爭。方誌敏的部隊曾於1935年1月途經樟源裡住了一晚,並在圍牆上寫下一條標語“要想救國,必先打倒賣國的國民黨”,落款為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宣。

共產黨的標語被國民黨發現後,他們立即採取反宣傳措施,在方氏宗祠樹德堂的牆壁上刷出一條反共標語“軍民合作起來,共同消滅赤匪、實現國民革命”,落款:休寧縣剿共義勇隊第九分隊宣。

當地村民方福昌告訴記者,當年方誌敏的部隊到樟源裡曾在他家的老房子裡住過一夜,他的爺爺曾在宜興做生意,家中較殷實,當時還給紅軍送過紅花油和100雙草鞋。但紅軍軍紀嚴明,給爺爺打了借條。紅軍對待百姓非常和氣,還幫老百姓做事,受到了村民的擁護。

"


分享到:


相關文章: